9月26日,中共中山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召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山实践作出具体安排。相比于过往历次改革部署,这次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涉及面更广,影响范围更大,触及的矛盾问题更为深入,堪称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变革。解读本次会议精神,可以从“系统集成”这个关键词切入。
(一)
“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分轻重缓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要加强改革举措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增强整体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与党外人士座谈时,就进一步坚持科学的改革方法论作出深刻阐述。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系统集成,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一条重大原则。
从字面上理解,系统集成是将原本相互独立的多个系统,像集成电路一样整合成一个整体,各系统之间有机协调工作,发挥更大的整体效益。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各领域改革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项改革都可能牵一发动全身,单兵突进式的改革不再奏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能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
经济学上有一个“合成谬误”理论,意思是许多事物单个看是理性、正确、有效的,合成后却可能成为一个谬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困扰城市管理的“九龙治水”难题,不同部门在自身职责范围作决策、出制度,却因为缺乏有机联系和有效沟通,不但平白浪费许多精力、资源,还可能贻误战机。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只有坚持系统集成,才能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防止各行其是、相互掣肘,从根本上实现改革精准发力、精准落地。
(二)
中山是改革开放的热土。从“敢为天下先”到“不走回头路”,从“四大百货”到“十大舰队”,中山在各个时期的改革开放进程中,都留下了辉煌印记。
20世纪80年代,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三乡温泉宾馆,第一家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第一个机械乐园——中山长江乐园。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旅游服务业领域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有效集成,成就了“全国旅游看广东,广东旅游看中山”的佳话。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时期,中山以改革为动力,出台政策鼓励农民“洗脚上田”,引导市、镇、村、户“多个轮子一齐转”,“三来一补”企业、街道企业、区乡社队企业遍及城乡大地,使中山货畅行天下,为这座城市赢得了“广东四小虎”之一的美名。
从昨天走到今天,中山一次又一次地通过改革与发展的办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与时俱进的跨越。那些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原始质朴的集成改革,极大地破解了效率难题,带来了巨大的改革红利。但四十多年过去,“好吃的肉”吃得差不多,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面对经济发展逐步掉队、水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土地瓶颈突出等长期累积的问题,中山坚定依靠改革突围,闯出攻坚破局的新路子,创出革故鼎新的新胜利。
比如,直面土地碎片化、低效利用这一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中山坚定不移打赢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坚持念好“谈、移、拆、建、引”五字诀,累计出台86项“工改”新政,清理113项市镇制定的不符合实践需要、自缚手脚的政策,成功探索“多宗归一”等10种改造模式,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1万亩,极大拓展了高质量发展空间、优化了产业结构、重塑了城乡形态,有力推动镇村经济二次创业、凤凰涅槃。
比如,面对“撼山易、治水难”的胶着局面,中山大力探索水污染治理机制改革,坚持科学治水、源头治水、系统治水、流域治水,在审计整改的基础上,全面优化治水方案,“一竿子插到底”统筹全市资源和力量强化整改攻坚,实现治水“一盘棋”,高效推进大兵团作战,全市治水干部、施工队伍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风雨无阻地奋斗在治水最前线,推动全市黑臭河涌减少了3/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5%提升至86%。中山正向着治水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迈进。
在市委深改委首次遴选的“中山改革典型案例30项”中,包括“工改”“水改”在内,有三分之一是系统集成的面上改革。从这些实践可以看出,中山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一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旧打法,破除改革的瘀点堵点,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各个区域、各个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作用发挥出来,通过环环相扣的紧密耦合,撬动庞大机器启动运转,终于把“硬骨头”一点点地啃下来。
(三)
在中山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向改革深水区继续挺进的关键时候,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系统梳理近年中山改革实践,科学构建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回答了改革要达到什么目标、遵循什么路径,谋划了自主改革的任务清单。
全会强调,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谋划,正确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打好改革“组合拳”,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会审议通过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市各领域600多项具体改革部署,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四改”、进一步深化实施“百千万工程”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民主和民生领域改革等系统集成改革,构成了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任务体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山结合自身实际,首次把“四改”作为一项系统集成改革提出。“四改”,即“工改”(低效工业园改造)、“水改”(水污染治理)、“田改”(农用地改造)、“城改”(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这是破解中山高质量发展瓶颈、打开城乡发展空间的关键举措。
“四改”之间互为联系、相互作用,比如通过“工改”,淘汰“两高一低”产业,有利于“水改”控源截污;比如通过“田改”和“城改”,开展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城中村整体改造,又能有效释放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产业资源。
一体推进“四改”,有利于深化跨镇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打赢打好城乡面貌大提升攻坚战,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中山新路径。变“小集成”为“大集成”,变“大集成”为“总集成”,中山锚定改革新方位,加快破除单项改革的“天花板效应”,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除了顶层设计外,在改革方法上,也体现了增强改革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全会提出,要正确把握“立”与“破”、“点”与“面”、“缓”与“急”,就是一种系统集成的思维。比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既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持续推进中山庞大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不能一味求“新”弃“旧”。在深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上,既要聚焦“点”的突破,深化“两区一镇”强镇扩权改革,为全市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闯出新路;也要推动“面”的拓展,通过精准开展镇“点单”、市“上菜”的菜单式赋权,深化扩权强镇改革,赋能各镇街加速奔跑。在深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既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谋划好未来产业项目的规划布局,久久为功;也要抢时间、抢进度,围绕项目落地等招商工作的堵点难点抓紧改,推动项目高效落地,等等。
一切制度性的改革,必须依靠系统集成。当前,中山全力建设省委部署的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以深中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撬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六个一体化”就是一个整体,没有你我之分。中山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改革的“头号工程”,就需要倾全市各部门、各镇街、各行业、各群体之力,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严霜烈日皆经过,无限风光在险峰。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前,中山要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以“舍我其谁”的胆识气魄,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坚忍不拔,向最难处进军、向最险处奋进,在这片改革热土上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改革永远成为中山奋发前行的强大动力、闪闪发光的时代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