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
——维克多·弗兰克尔
这是一段极端的经历。
这是一个残酷的故事。
但,这却是一个20世纪的奇迹。
集中营待决囚徒编号119104——犹太人维克多·弗兰克尔医生在纳粹时期被抓进了恶名昭彰、号称“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在炼狱一般的绝境里,他用刚柔并济的内心和深谙人性的智慧诠释绝处逢生的可能,他说:“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在虚无当道的时代,尽管满身满心的创伤,但他超越苦难和伤害走出集中营后,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生发出“意义治疗”法,赋予自己这段经历更大的纵深意义与生命制高点,他得到了如下盛誉:“人类灵魂的守夜人”“在黑暗里点燃灯火的人”。他说:“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
很多文艺创作会给我们撕开生存之际的丑恶嘴脸,那些在抉择时,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成为无异于低等动物的存在的现实,在文学和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时刻警告着我们“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行,形如蝼蚁”!当然,我们更愿意记住那些生死之间的人性光辉,那些在苦难中,像弗兰克尔这样,一个人可以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的故事我们从来不陌生,也因为他们的支棱,人类文明薪火生生不息。
在人类群星闪耀的文学长廊中,这本诞生于残酷事态下的自传究竟对今日和平时代里的教育有何独特的启发和深远的意义?
二
世间繁花簇拥,我们的内心,却愈发成为一片荒芜。
——艾略特
这本书我读过三次。第一次,来自大数据的推送。
根据组织的安排,2022年8月,我来到一无论是设施设备、育人队伍、还是管理理念、学情校风都相对薄弱的公办普高。这是一种我较为陌生的教育生态:我以为没有“985”“211”升学压力的他们会较那些传统升学名校会更有松弛感;我以为“艺体”特色加持的学子会更加强健、阳光、生动、活泼;我以为十几岁的少年眼神中应该要充满着清澈、筑梦未来的期许。
但是,并没有。当下课铃响时,操场上、走廊里并非热气腾腾,许多教室的课间静悄悄地趴着一批批睡眼惺忪、穿着各式衣服的学生;当各种艺体活动中,名单上、展演时并非“天下我有”,许多市级的活动鲜有艺术特色校的风采;当夕阳笼罩时,除了在教室晃荡、宿舍冲凉和少数在操场上奔跑的少年外,他们闲暇时间能够放松自己、发展自己的方式和项目太少太少;当心理检测报告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止不住地心疼啊:物质并不匮乏、安全有所保障、世界丰富多彩的当下,怎么有那么大比例的孩子心灵如此贫瘠、精神如此煎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艾略特《荒原》中的一句话:“世间繁花簇拥,我们的内心,却愈发成为一片荒芜。”如果说活下去是生物的本能,那么在人生的诸多大考中、诸多关卡里,怎么活下去、活得好、活得有韧劲和风采,真的需要智慧的汲取和榜样的力量,需要我们教育人共同去探索与践行。
怎样才能破局?带着问题的我开启了大量的相关阅读和学校参访。我下单一批书籍,感谢大数据,在相关推荐中就有弗兰克尔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
“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答曰:唯有爱——用爱去牵系家人,用爱去做有意义的事,用爱去眷念这太阳强烈、水波温柔的人世间。
三
温柔的软肋才能生成这世间最坚硬的铠甲。
——linzy
弗兰克尔他也只是肉体凡胎,自然,在与绝望的生存作垂死挣扎时,有很多次瞬间,他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已穿透围绕周身的沮丧情绪,超越了绝望的、无意义的世界,简单来说,就是活着太痛苦了,太虚无了,他想要放弃挣扎了。但是,在那些危险的瞬间他说:
——那一刻,在巴伐利亚凄惨灰暗的黎明中,一座农家小屋里的灯被点亮了,这座小屋伫立在地平线上,就好像是画在那儿一样。灯光在黑暗中闪烁,我长久地伫立在结冰的地面上。看守走了过来,侮辱我,而我继续与爱人的交谈。我强烈感觉到她的存在,她陪伴在我身旁,我甚至有伸手触摸她或抓住她的冲动。
是的,文中亲情就像“强力救心丸”一样阻止了作者无数次对生命放弃的念头。
——我们沿着由集中营向外延伸的路,在黑暗中深一脚浅一脚走着,途经大石头,蹚进泥坑,艰难前行时,靠的是对自己妻子的怀念。
——我的意识还停留在对妻子的思念上,于是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爱一个人可以远远超过爱她的肉体本身。爱在精神和内心方面具有深刻的含义,无论伴侣是否在场,是否健在。
……
是啊,细节的温暖从来不会远逝,当一个人拥有着足够的爱后,那将会是在长途跋涉,特别是面临精神强压时最滋润的养分和最强大的力量!
我写过一篇关于黄永玉的文章《老鼠:我把老鼠夹子当健身器》,那个在自己墓志铭上书写“爱、怜悯、感恩”的无愁河上的浪荡子,穿越风暴的主要依赖依然是爱。《美丽人生》如是,在那个阴森恐怖的牢房里面,他为儿子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给了儿子面对困难环境活下去的勇气。《放牛班的春天》亦如是,从一个个自我放逐的坏小子成长为音乐家,需要的正是马修们的师者之爱。
综上,我们认为,育人的第一课是教会孩子感知爱并从而获得付出爱的能力,在爱与被爱中拔节生长。所以,我们反复和我们的老师说——先有和谐关系才有优质教育的生成:一切为了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学会温暖陪伴,爱要追求无耗损的抵达。我们反复和家长说——先有健康关系才能有效正向托举:何以为家,莫以爱之名,行害之实;何以为亲,要以温柔豢养,蓄力一生。我们反复和孩子说——先有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拥有可期未来:何以为人,莫以成绩坐论天下;何以为事,要以意义赋能生命。
通过全员努力,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笑脸绽放校园。
四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
在我第二次走进《活出生命的意义》,发现书中继续给出了另一种因热爱产生意义的途径:爱自然,爱艺术,爱一切美的存在。
那些因天地之大美而短暂忘却痛苦的瞬间:
——站在外面,我们欣赏着晚霞,看着不断变换形状和色彩的云朵笼罩着整个天空,云彩一会儿铁红色,一会儿艳红色,与我们荒凉的棚屋形成鲜明对比,泥潭也映照出灿烂的天空,几分钟的寂静后,一名囚犯对另一囚犯感叹道:“世界多美呀!”
——我就那么坐着,透过乱七八糟的铁丝网,望着外面长满野花的山坡和远处巴伐利亚地区蓝色的山岗,我梦想,思绪忽而飘向北方,忽而飘向东北方,飘向我家乡的方向。
那些因艺术之触动而让精神产生寄托的瞬间:
——那里经常举办拼凑的卡巴莱表演,先是临时腾出一间棚屋,摆上几张长条木凳子,再写一份节目单。为了忘却悲伤与苦痛,大家唱歌、作诗、开玩笑。……当大家贪婪地吸溜稀汤的时候,一名犯人爬到桶上,唱起了意大利咏叹调。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到奥斯维辛后的第二个晚上我如何从昏睡中醒来的——是音乐唤醒了我。……一把小提琴向夜空奏出了绝望而悲伤的探戈舞曲,因为演奏很流畅,所以曲子听上去很美。
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音乐赋予我无边的想象力。”艺术的美是可以产生崇高、产生信念、产生能量。向美人生,由此意义上看,“美育”不应该成为人生的点缀,而是应该成为青年的必修课。“美育”一词,是民国元年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从德文中译出。蔡元培先生有一段关于“美育”特别浪漫的叙述——
“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是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使人人要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他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
所以,我们已经尝试开启美育人生的课程改革之路:如在高一年级开设音乐、美术、体育三个学科近20个模块课程。其中美术模块开设有水彩、陶艺、版画、绘画、书法等课程;音乐模块开设有合唱、音乐鉴赏、吉他演奏、键盘演奏、管乐演奏等课程;体育模块开设有手球、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课程。在高二年级开设艺术鉴赏课,教学内容涵盖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类、艺术批评类及艺术实践类等四个方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升综合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享受人生之趣,同时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
目前,除音体美的拓展课程外,我们正在努力开展系列课程探索和建构,如文学之美、自然之美、行走大语文课、光影之间等,期待未来的课程我们可以把“真、善、美”结合起来,让青年学子的情感世界丰盈起来。
五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庭训格言》
第三次走进《活出生命的意义》,再次探寻到热爱生命、寻找意义的另一出口:
有倾心的兴趣和事业——
“为了避免昏迷,我也和其他人一样尽量在夜里保持清醒。我需要在脑海里用几个钟头组织语言,重新构思我在奥斯维辛传染病房里丢失的手稿,或者干脆用速记法在小纸片上记下关键词。”
弗兰克尔始终惦记着他热爱的事业,在无数次迷茫的时光里,他无数次回忆着他的手稿,想象“如果挨过这一程之后,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他想着开讲座,设想着用自己的经历去治愈那些在泥潭中苦苦挣扎的人们……
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这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式,会引发防御和静止;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式,引发探索和变化。弗兰克尔的做法就是积极的心智模式,用未来美好的样子来激励当下迷茫的自己,这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浪漫。弗兰克尔在苦难中对自己工作的念念不忘为自己活下去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未来的念想让他的思想超越当下的苦痛,从而获得了生命的韧劲。
所以,在育人实践中,我们积极开展“书香滋养生命”“生涯规划”“科学家进校园”等与分数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濠中校友中有一批躬耕中山基层,勇担村干部,为人民办实事的优秀校友,我们也正在策划启动“校友开讲啦”系列活动;我们努力为学生搭建各种舞台,鼓励他们积极参赛,去展示青春、去表现风采、去获得表彰,让未来可以被量化为当下努力的意义和价值……让孩子们尽可能睁开求知的眼睛看到方寸课桌内、原生家庭中很少看到的广袤世界和人生意义。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看到的是每日为生计辛苦奔波的生活模式,他们很难、也不敢大胆筑梦,更担心的是他们因困在今日的迷蒙中看不到未来光彩的吸引而放弃了改变的自觉和勇气。
“世间繁花簇拥,我们的内心,却愈发成为一片荒芜。”这个说法很悲观,谁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现实存在。希望通过教育人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们可以从容自信地说:世间繁花簇拥,而我们可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林志英,中山市濠头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第七届中山市督学;中山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访问学者;广东省教育厅“阅读推广人”。主持和参加课题项目9项,合著、独著出版4本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