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山持续推动“六污同治”,重点整治城污、农污、小区、厂区雨污分流改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其中,鱼塘尾水治理是农业面源治理的重点,是确保水质改善的重要工程之一。从2021年至今,全市已累计完成尾水治理面积7.8万亩,尾水治理成效显著。
10月24日,广东省学习推广中山鱼塘尾水治理经验做法,推动渔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中山召开,来自全省农业农村领域的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通过实地走访、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共探鱼塘尾水治理的“中山经验”。
本报记者 陈雪琴 江慎诺
通讯员 钟农宣
一塘一策
全域推进尾水治理
中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水产资源丰富。全市养殖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近40万吨。大面积、高密度鱼塘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尾水污染问题。只有处理好尾水问题,解决农业面源的污水排放,才能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治水攻坚目标。
中山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管理科科长张严发介绍,在池塘尾水治理方面,中山采用“一塘一策”的方式,分类推进处理。具体而言,全市针对高密度养殖、低密度虾蟹混养、零散低效鱼塘等不同状况,分别采用“三池两坝”、简易生态、岸基设备等治理模式,统筹推进鱼塘尾水治理。数据显示,目前全市采用“三池两坝”面积4.8万亩,简易生态型面积1.2万亩、岸基设备模式0.2万亩。
丰阜湖冲口片区的鱼塘尾水处理,就是采用全市主推的“三池两坝”模式,也是全市首个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
从翠亨快线驶入榄横路几分钟,就来到了丰阜湖冲口片区。刚进入鱼塘周边,就能看到生态净化池旁的简易观测站。观测站上方挂着一个屏幕,显示着尾水排放实时水质情况。南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梁明松介绍,项目针对该区罗非鱼、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等养殖品种、不同养殖密度及所产生的养殖污水排放量,建设了13个“三池两坝”子系统,覆盖3200多亩鱼塘。
“三池两坝”即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中间夹杂着两个过滤坝。作为项目的具体实施方,广西泓耀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黎轩介绍,“三池两坝”技术工艺融合了物理沉淀、过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净化等技术。其中沉淀池内设置“之”字形挡水设施、生态浮床等,提高水体透明度,实现初步净化,然后进入曝气池,在曝气池中进行一些化学反应,随后进入生态池。生态净化池会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用于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同时,设置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指标。相邻两个池之间会设置过滤坝,对前一个处理池的水质进行过滤。
南朗华山围周边的鱼塘则采用“简易生态型”模式,是中山市首批符合《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综合处理技术推荐模式(第一版)》规范要求的“简易生态型”项目。梁明松介绍,华山围周边的鱼塘主要以养殖青蟹为主,整体而言养殖密度低污染也相对较小,因此南朗街道因地制宜,采用各方成本更低的“简易生态型”模式,利用现有生态沟渠、水生净化植物等,确保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分类推进,才能有效解决鱼塘尾水排放的难题。”张严发介绍,“三池两坝”的治理模式,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适合中山高密度养殖为主的鱼塘;“简易生态型”成本低易于管护,可以用于低密度虾蟹混养为主的鱼塘。此外,部分镇街存在零散、低效鱼塘且复耕任务重的情况,可以把零散鱼塘复耕成种植用地,无需建设尾水治理设施。一系列因地制宜的举措下来,既保障了养殖塘的水环境质量,又能提高水产品质量,推动了农业绿色经济发展。
“一揽子”政策
绘就尾水治理行动图谱
今年5月1日,广东省出台的《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正式实施。这是继湖南、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后,又一主要养殖区域发布推行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由此可见,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也是水产养殖大势所趋。而在治理尾水过程中,中山不少镇街负责人都表示,碰上了“地块零散”问题。
“地块零散”的应对之策,便是实施统租统管。
“鱼塘租期到了之后,各村(社区)通过统一回收、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就能把原本碎片化的鱼塘土地资源整合起来,将鱼塘发包给大型养殖企业,解决规模化生产问题。这不仅利于尾水治理工作的推开,对于整个区域的统筹规划和长效发展也是大有裨益。”张严发透露,目前中山已在全域推进鱼塘统租统管,全市统租统管面积超过5万亩,成功招引白蕉海鲈鱼、马友鱼、脆肉罗非鱼等多个连片50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项目,不断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统租统管起来后,尾水治理工程如何“施工”,成为推进养殖池塘尾水治理的又一难点。对此,全市通过实施规划设计方案统一评审、项目建设统一监理、项目完工市镇统一验收“三个统一”措施,进一步规范推进养殖池塘尾水治理工程建设,提高推进效率,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张严发介绍,在项目实施前期,全市会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统一评审。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全市也会统一聘请监理单位,对项目进行统一监理,强化项目施工建设的质量及进度管控。在验收方面,除了联动市镇村相关负责人和养殖户参与验收外,还统一聘请工程建设、农田水利、财务审计等方面专家验收,确保项目建设实现全流程监管。
规范技术流程和提供资金支持,对尾水治理工程的纵深推进,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中山先后印发了《中山市水产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技术导则》《中山市水产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技术要点》等,进一步明晰养殖池塘尾水治理主要的工艺流程、技术规范及发展方向,形成系统化、精细化的技术方案。
在强化资金支持方面,中山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保障养殖池塘尾水治理资金到位。目前,中山已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申报与养殖池塘尾水治理有关项目6个,获得1.17亿元资金扶持,并将养殖池塘尾水治理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保障范围,成功申请尾水治理专项债9177万元。与此同时,市、镇街两级不断解决养殖企业发展难题,发动养殖企业腾出鱼塘,安排资金参与尾水治理。截至目前,全市以养殖企业为主体实施的项目达到12个,投入资金(包括腾退鱼塘租金)超过2000万元。
早在2021年,中山市农业农村局还印发了《中山市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从年度任务、项目指标、激励配套等多个方面,对中山全市约30万亩连片养殖池塘,提出全面、具体和严格的升级改造和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要求。张严发表示,也正是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和措施,为中山鱼塘尾水治理绘制了一幅清晰行动图谱,让鱼儿在广阔池塘中肆意畅游。
“一杆子”到底
经济生态持续提升
池塘尾水项目建设好之后,要注重运维管护,才能实现长效治理。张严发介绍,为确保尾水治理设施运维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山印发了《中山市养殖池塘尾水治理项目运维管护工作指引》。该指引明确规定,在项目完工后的一年内,建设单位将负责尾水治理设施的管护工作。一年期满后,则由村(社区)牵头落实管护责任。目前,中山的村(社区)主要通过委托强村公司或聘请第三方单位等方式,确保项目管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为了进一步明确尾水治理设施的运维要求,全市还印发了《中山市养殖池塘尾水治理运维管护技术要点》。该要点要求运维主体必须安排专人负责尾水净化设施的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包括生态净化塘植物的补种、打捞、清运,过滤坝材料的清洗、更换维护,以及曝气池充氧机的运行、尾水处理设施进排水运行记录及水质检测报告等台账记录工作,从而确保尾水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和高效治理效果。
此外,对于合同还没到期的池塘,按照“农户出一点、集体出一点、财政支持一点”的办法,解决尾水治理项目运维经费筹集问题;对于合同到期重新发包的池塘,在发包合同里明确尾水治理项目运维经费由养殖户承担,多措并举解决运维经费问题,确保池塘治理项目落地见效、稳定运行。
中山尾水治理的实践,不仅让“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好图景跃然眼前,也实现了养殖户增产、村集体增收等多方共赢,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治理后的尾水可循环利用,解决了冬季养殖受咸潮影响的问题,以及养殖业受外界水质的影响,既可增加养殖频次,又提升水产品品质。”广东中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南朗街道养殖水产面积约4000亩,作为中山尾水养殖治理成效显著的企业代表,该公司董事长陈伟峰表示,当前珠三角地区罗非鱼养殖密度大部分是3000-4000尾每亩,一年生产1到2批,亩年产量6000—10000斤。经过尾水治理后,他们可以做到高密度养殖,放养密度可达4000—8000尾/亩,一年可养3批,亩水面年产量达1.5—2万斤。中山市农业农村局数据也显示,池塘尾水治理后,中山重新发包的鱼塘租金普遍上涨20%,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增收。
从2021年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配合推动中山全域的尾水治理工作。该研究所二级研究员谢骏透露,从中山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在综合治理效果、成本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考究,“三池两坝”尾水治理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谢骏还对水产养殖行业从业者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他表示,尾水治理是实现可持续水产养殖的关键。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收紧和养殖技术的进步,尾水治理模式将朝着更加高效、节能和环保的方向发展。未来水产养殖业从业者不仅需要养好水和鱼,还要学会如何采用技术和方案不断加强尾水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成本,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