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焦点 新闻列表
~~~——中山三年治水交出崭新答卷 实现从“治水”到“智水”到“共治”的转变

 
2024年10 26
甲辰年九月廿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2版 2024年10月26日 焦点 扩展 收缩 默认

守一湾碧水 护一河清波
中山三年治水交出崭新答卷 实现从“治水”到“智水”到“共治”的转变
南朗湿地恢复后已经变身为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
南朗街道大溪河涌整治后环境变美。
南朗丰阜湖鱼塘尾水治理项目。
大涌镇青岗涌已经从黑臭水体变成水体清澈的美丽河涌。
岐江河水体改善,周边环境提升,夜晚在岐江河边休闲娱乐的市民和游客也随之增多。
位于中嘉污水处理厂的中山市智慧排水平台控制中心。
整治后的石岐街道莲兴涌的水体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位于五桂山街道桂南村的沙爷河治理后水质改善,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提升。
  金秋十月,大涌镇青岗涌旁的步道上随处可见晨练的居民,微风吹过,河面泛起碎银似的粼粼波光,让人流连忘返;南朗生态湿地里,梭鱼草、伊乐草、篦齿眼子菜等水草悠然地随波逐流,无声地净化着一方水土;枯水期的五桂山沙爷河,河水仅没过脚面,每到节假日,这里便成为孩子们的戏水天堂,摸鱼抓虾,其乐融融……这一幅幅美好画面,都在默默诉说着中山三年治水带来的巨变。

  自2021年10月26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将“中山内河涌污染问题”作为典型案例通报以来,全市上下日夜兼程、拼搏奋斗,通过治水这场攻坚“战役”,重塑了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实现从“治水”到“智水”到“共治”的转变,闯出了一条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新路。

  3年,1096天,不断变化的数据在清晰地体现着中山“治水”的成效:内河涌水质指数CWQI(5.686),与2021年相比改善48%;新建管网5684公里,是央督时全市管网缺口数的3.6倍;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污水处理能力从央督时123.5万吨/日提升到221.5万吨/日,提升比例为79%;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央督时的45%提升到81%;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央督时的25%提升至88%……

  统筹/本报记者 查九星 张房耿 采写/本报记者 付陈陈 见习生 陈梓煌 摄影/本报记者 缪晓剑

  核心数据

  ●全市内河涌水质指数CWQI(5.686),与2021年相比改善48%;

  ●央督以来新建管网5684公里,是央督时全市管网缺口数的3.6倍;

  ●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污水处理能力从央督时123.5万吨/日提升到221.5万吨/日,提升比例为79%;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央督时的45% 提升至81%

  ●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央督时的25% 提升至88%

  ●1246个居民小区、4174个工业厂区率先完成雨污分流改造;

  ●7.7万亩养殖池塘完成尾水治理改造;

  ●坚持“清淤、截污、内涝”齐头并进,去冬今春以来累计清淤455万立方米。

  数据制作/彭晓光

  六污同治 “双改” 融合

  10月24日上午,阳光明媚、微风宜人,位于南朗街道大溪河旁的河滨公园里不时传来阵阵歌声,走近一看,原来是公园的常客李大爷又在与歌友切磋“武艺”了;和往常一样,在凉亭下寻一处舒适的位置,梁阿婆又和老姐妹们拉起了家常,那些聊不完的柴米油盐,已经成为她老年生活的一大乐趣。

  岁月静好的背后,是三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拼搏。南朗街道水务事务中心主任王华煜至今仍记得,三年前当他第一次见到大溪河时的情景:河道重度黑臭,河面垃圾遍布。“这要怎么整?”“根本不可能!”王华煜的第一反应,也是在场不少人的心声,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据了解,大溪河流域居住着近万名居民,每天产生约1600立方米的污水。这些污水主要来自流域内的32家工厂、3个自然村、1个社区以及3个住宅社区,污染来源主要为居民生活污水、工厂废水以及河道内黑臭底泥造成的内源污染。

  由于污染源广,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显然不再适用。为了更好地治理更多类似大溪河的河涌,中山把治理重心从“水”转到了“污”上,形成了以“控源截污”为核心、“六污同治”的总体思路,协同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厂区改造、小区雨污分流、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实施“一流域一策”“一河一策”,确保治一条成一条。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大溪河整治工程稳步推进,目前水质已明显改善。根据近两个季度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大溪河已稳定在“不黑不臭”水平,水质达到Ⅳ类。南朗街道也借此契机对大溪河上游的南朗村废品收购站片区(南朗街道首个自愿拆除的工改项目)进行了提升改造,通过全面清理该片区违法建筑,有效解决该片区脏乱差、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释放100多亩土地活力,提升乡村发展潜力。

  以工改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实现“工改”与“治水”的“双改”融合,是中山推动水污染治理的一大特色。据统计,近三年来,中山通过摸排全市超7万家工业企业空间信息和265个工业集聚区产业现状,把涉央督等重点整治污染河涌流域邻近的低效工业园作为“工改”重点,拆除整理地块566个、涉及用地面积1.44万亩,有力有效减少工业污水排放。同时,利用“工改”腾出的宝贵空间,规划建设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将同一产业链的涉污环节集聚起来、统一处理,整个产业园一个排口排放、监管。

  底泥巧用 中水活用

  从卫星地图上看,南朗街道背靠五桂山,面向珠江入海口,上游水源主要通过水库以及降雨进行补给,导致旱季容易出现大溪河等内河涌缺水的现象。加上经过源头截污,上游水源大大减少,内河涌的缺水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为此,南朗街道学习借鉴杭州经验,利用河涌疏浚淤泥修建了生态湿地。

  “经过一年半的建设,我们的生态湿地项目已经基本完工,一共有7个生态塘,不同的水塘都具备不同的功能,如调蓄池、表面流湿地、沉水植物塘等,共同组合成一套完整的湿地净化处理系统。”顺着南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梁明松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大大小小的水塘如珍珠般点缀在大片草坪之中,湖面映衬着蓝天白云,漫步在临湖栈道上,仿佛误入一片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

  梁明松介绍,生态湿地的运营原理并不复杂,通过泵站以及活水管网的连接,经湿地附近横门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即达标排放的尾水),可输送至生态湿地进行净化。综合考虑景观效果及净化效用,7个生态塘搭配种植了伊乐草、微齿眼子菜、篦齿眼子菜等净化功能强、具有观赏价值等不常见的多种水生植物,面积超2万平方米,形成系统性、多样化的水生植物景观带。净化后的水源每天可补充6万立方米的水量,平均排放至需要生态补水的河涌中,可有效增强河涌水动力,维持生态循环,从而起到保持水质的作用。

  生态湿地的原址大多为鱼塘,属于华照村一村小组的集体资产,是村民收入的一大来源。在项目推进初期,村民们因担心利益受损,一度十分抗拒。为此,梁明松和同事们没少跟村民做工作。经过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了共识,即由政府将鱼塘承租过来进行改造。

  如今经过整治,鱼塘变身生态湿地,亲水栈道、湖岸绿地共同构成集休闲、赏景、观鸟于一体的亲水空间,每到傍晚和节假日,还有不少村民和游客到此散步或露营。“以前,我们的鱼塘虽然能出租收取租金,但也面临着窝棚改造、尾水治理的压力,现在这些烦恼统统没了,还多了一个家门口的大公园,朋友们都很羡慕!”曾经持反对态度的村民林伯没想到,当初反对声最大的人,反而成了受益最大的人。

  塘底的淤泥被清理出来后,也循环运用到了湿地护岸绿植的打造中,还有一部分经过晾晒后,送往了苗木场循环利用,或用于市政工程绿化、回填开发地。这一举措,正是中山坚持全市清淤行动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完成清淤总量455万立方米,总量排名全省前列。一方面,动员增强广大市民“把河涌水塘沉积底泥清理干净”意识,结合“百千万工程”营造“人人出力清淤泥”“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的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探索出“清淤净水、淤泥肥草、用草养鱼”的“新桑基鱼塘”种养方式,形成了一批富含珠三角传统特色的桑基鱼塘示范片区。

  科技赋能 智慧治水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刚刚进厂处理的污水,通过‘底爆’的方法(一种注氧方式)为污水增氧,帮助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以达到初步净化的效果。”在中嘉污水处理厂三期项目现场,深达6米的处理池中,黑乎乎的污水正在气泡的作用下不断翻滚着,空气中也弥漫着些许异味。中山公用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兴泉介绍,经过20个小时、十多道工艺的处理后,这些由浊转清的达标水体将进入最后的紫外线消毒杀菌环节,随后排入岐江河。

  污水处理厂是“治水”行动的重要一环。在三期工程建设之前,中嘉污水处理厂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营的状态,路面因此常常出现污水乱冒的现象。2022年,中嘉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开工建设,为抢抓工期,排水公司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全力推进三期扩建项目,经过多方努力,整体工期缩短30%,实现当年立项当年通水。

  该项目的顺利通水也意味着中山市污水处理体系的再一次升级突破,基本解决前期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中嘉污水处理厂的纳污范围包括沙溪镇、南区街道以及西区街道,污水处理规模为40万吨/天,较建成前规模翻倍。

  数据显示,自三期扩建项目商运以来,该厂污水处理总量约8000万吨,日均处理量16.35万吨/天,有效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中山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较实施前提升了37%,排在全省前列。徐兴泉表示,随着处理能力的提升,排放河涌的污水明显减少,城市河涌水质亦得到显著提升。

  为打破全市多个涉水部门、单位的数据壁垒和管理壁垒,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探索“厂、网、河一体化”全要素治水管水机制,深化排水厂网一体化全覆盖运维管养模式。位于中嘉污水处理厂内的中山市智慧排水平台,便是在这一机制的引领下、采取政企共建方式,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起来的。

  该平台具体能解决什么问题?徐兴泉一边操作着智能电子大屏,一边介绍,比如信息更新的“动态化”和排水调度的“智能化”。通过在排水管网等关键节点设置感知设备,使用者可以实时掌控该节点的运行情况,当出现异常事故预警时,及时科学调度。该平台还可以分析挖掘防汛相关数据规律,评估城市主要区域积水风险等级。并为防汛队伍配置移动单兵通信设备,开启防汛抢险“现场直播”模式,实现“一屏呈现、快速响应”。

  此外,通过对中山市城区泵闸站进行改造、排水管网物联监测以及开发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排水设施状态智能识别技术并进行系统集成,可减少30%的排水设施运维及应急响应处置人员,降低人工成本。

  徐兴泉介绍,目前该平台已部分建成投入使用。未来,这个系统将实现中心城区集管网状态监测、污水处理厂全链条监测、河涌水质自动监测、智能闸站联控、防洪排涝监测、水务工程管理等于一体的功能,为中山织密一张覆盖全流域“治、调、防、救”的智能水网。

  以水为脉 兴业富民

  天空碧蓝如洗,清澈的鱼塘里,时而可见鱼群游过,清风拂过,动人的水生美人蕉翩翩起舞,也惊起了不远处觅食的白鹭……这是南朗街道丰阜湖片区经过“三池两坝”尾水治理后的景象。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水体浑浊、散发异味的鱼塘。

  2022年,丰阜湖片区投资1400万元开启尾水整治,成为全市首个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鱼塘主要养殖罗非鱼、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治理面积达到3200多亩。2023年11月,该项目在中山率先引入尾水治理第三方运维单位——广西泓耀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据该公司总经理黎轩介绍,“三池两坝”即沉淀池、曝气池、生态池以及夹在这三个池塘中间的两个过滤坝。经过该模式的净化,既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有效改善了周边的水环境。

  而尾水整治的好处远不止于此。梁明松表示,站在养殖户的角度来看,可摆脱冬季进水受咸潮、外界水质影响,利用经过处理的尾水循环补水到池塘做冬棚养殖,实现两季度养殖,并减少外水病害、杂鱼进池塘等不利影响,降低鱼苗患病率,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在对鱼塘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我们也鼓励养殖户挖深塘底、堆高塘基,这样平均每口塘的深度可增加1米至1.5米,丰阜湖片区即可增加约60万立方的养殖体量,增产约20%。”梁明松说,尾水整治完成后,村集体重新发包出租,租金也有约20%的增长,村集体增收约160万元。

  在中山,良好的水资源正不断释放生态红利,水产养殖产业只是其中之一。借水环境改善的契机,中山各镇街正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旨在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在五桂山桂南村,总长度约3公里的沙爷河,在整治前也曾是劣V类水质,如今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一跃成为游客远近悦来的戏水打卡点。五桂山水务事务中心主任张子浩介绍,近年来,五桂山街道结合沙爷河治水成效,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大力推动沙爷河所在桂南村生态农业、自然教育、民宿餐饮、文化艺术等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桂南村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优美的生态环境还聚集了旗溪香草生活农场、木子百草园、跃骏云步骑仕会、棋乐香草朴门花园等18个农文旅创业项目,为桂南村带来了人气、名气与财气。喜乡田研学基地也在去年正式落户桂南村,基地老师刘绮霞说,根据沙爷河的治水故事,该基地还开发了水资源保护的科普课程,让孩子们了解治水的不易,主动保护家乡的水环境。

  夜色渐浓,岐江沿岸灯火璀璨,市民们在此品尝街边美食、欣赏歌唱表演、闲坐煮茶畅聊,勾勒出一幅“热辣滚烫”的江边夜生活画卷。石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何宝良自豪地说,随着水污染治理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岐江河水质由劣Ⅴ类转变为Ⅳ类,水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居民来到江边休闲娱乐,推动“岐江夜经济”蓬勃发展。据统计,春节活动期间,进场人数累计超百万人次,拉动消费超3000万元,中央电视台连续6次播放活动盛况。

  从2017年到现在,在岐江河沿岸经营COMMUNE餐吧的周先生见证了这条河上的许多变化。自岐江河环境改善后,他店里每月的业绩从60万涨到80万元。为了更加契合江景,今年9月底他的店面风格进行了二次升级,公司在不久前还二次续签了合同。

  幸福生活 全民共享

  下午5时30分,中山市华侨中学篮球场上,学生们正酣畅淋漓地比拼着球技,现场欢呼声、交谈声、口哨声交织,处处洋溢着青春与活力。与操场一路之隔的,是曾被央督点名的黑臭河涌——莲兴涌,经过这几年的改造治理,该河涌水质现在已经达到Ⅳ类水,河道两侧绿植繁茂、筑起护栏,不时有接送孩子、来往买菜的居民途经。

  住在附近的谭叔说,从前走过河道附近,戴着口罩也能闻到异味,河岸边杂草丛生,且没有护栏,他和家里人都避之不及。改造后河水清了,绿化好了,护栏也筑起来了,连带着人的心情也好起来了。

  家住大涌镇青岗涌附近的黄伯,近来又多了一处休闲散步的好去处。青岗涌整治好后,旁边新建了社区体育公园和篮球场,今年国庆节期间,新建的篮球场成功举办了2024年度全国高校篮球邀请赛,黄伯破天荒的去到现场凑了大热闹。“这是青岗涌治理好后举办的第一个大型赛事,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样全国性的比赛,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黄伯笑着说,看到家乡越变越美,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改革的含金量,最终折射在人民的获得感上,用真抓实干赢得百姓的口碑,中山做的还有许多。为做深做实群众基础工作,中山推动基层党组织进村入户,开展治水工作宣传,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引导群众支持参与治水工作。鼓励发动沿河群众监督工程实施,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举报、第一时间解决。创新建立“村民监督协调员+四方举牌验收”的监督管理治理,发动群众全过程参与方案设计、工程监管、项目推进、竣工验收。

  清水润万家,水利惠民生,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经过三年的攻坚,中山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治水核心工程基本完成,一批治水示范河涌、绿美河涌陆续建成,成为市民游客露营、散步、小聚的首选地。沿河宜居宜业、亲水乐水的社会风貌逐渐展现,从根本上扭转了广大群众已失去信心的极其被动的治水局面。中山更是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

  水污染治理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是没有退路、必须打赢的攻坚战。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山将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典型案例通报整改,以不畏艰难、实干苦干的拼搏精神,和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的奋进力量,奋力书写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治水新篇章。

  记者手记

  三年答卷看“治水”决心

  百姓身边的河流湖泊,寄托着人民群众对“水清岸绿 鱼翔浅底”美好生态的向往;大江大河的生态环境,更关乎着流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从中山上交的这份三年答卷中,我们看到了“治水”的决心与魄力,更在对民意的“打捞”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治水”成果的认可。

  毫无疑问,过去三年,“治水”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治水之路仍任重道远。持续巩固成果、探索创新举措的同时,也应重视“治水”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走访过程中,喜乡田研学基地因地制宜开发的水资源科普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意识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展望未来,我们期待能有更多教育机构将课堂“搬”进污水处理厂、生态湿地、岐江河边,让学生们通过直接体验,深刻理解治水的复杂性,也期待亲身参与“治水”的工作标兵,能走进校园,用真实的故事教育学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节水、护水意识的公民。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治水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企业与个人都应积极参与治水行动,从我做起,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水资源。

  在这一过程中,媒体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及时揭露破坏水环境的行为,推动相关部门加强执法,确保治水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积极传播治水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水环境治理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共同家园。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