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舒墓,始建于东晋时期,历代多次重修,现墓葬为清代风格。坐南向北,呈“太师椅”形,长7.3米,宽4.8米。由墓堂、拜堂及月池组成。用青砖砌成,花岗岩墓碑上刻“晋钦旌孝子乡贤始祖考参里黄公之墓”。黄舒是晋代著名孝子,以孝行闻名于世,清康熙年、嘉庆年《新安县志》均有记载。该墓是研究宝安历史及黄氏家族史的实物资料。2005年7月公布为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德乃人之本,孝乃德之先。虽然现在早已不是农耕时代,但中华文化中那些“老吾老及人之老”“百善孝为先”之类的优良传统,永远也不会过时。
站在沙井街道步涌社区新和路大田路口,步涌社区工作人员江嘉星告诉记者,这里沉睡着一位1700多年前西晋时代的大孝子,他就是黄舒——深圳市见于史载最早的历史文化名人,岭南地区历史上孝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谈及宝安历代名流一个绕不开的历史坐标。
据史料记载,黄舒是晋朝江夏(今武汉)人,后随其父迁居至宝安。黄舒自幼深受儒家道德的影响,服侍双亲体贴入微。父母去世后,他分别在墓前搭庐,各自守孝三年,因此有了“六年庐墓”之说。黄舒的孝名传出后,当地官府上报朝廷,当朝皇帝下诏予以表彰,赐黄舒“孝子”荣誉称号。
南宋后,历朝历代的《东莞县志》《新安县志》都把黄舒排在“乡贤”或“孝友”人物传的首位。明朝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在《晋孝子参里黄先生祠记》中,赞颂黄舒“孝德信诸里人”“世表南海”。
据《嘉庆新安县志》记载,黄舒死后葬在沙井步涌大田村,现存黄舒墓为清末重修,为清代的墓葬形式。记者在现场看到,墓碑是使用花岗岩雕琢而成,碑文阴刻楷书,字迹有些模糊,“晋钦旌孝子乡贤始祖考参里黄公之墓”十六字依稀可辨。
在黄舒墓旁,竖有几块石碑,上面刻着明清文化名人以他为题材所撰写的歌功颂德诗文等,可见其在明清时期名气很大。进入现代,遍寻不得,它似乎又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江嘉星说,2001年夏天,宝安文史专家程建和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专家彭全民来到沙井步涌村走访,问起黄舒墓一事,时任村支书的江炳球说:“村里有个黄公墓,属无主墓,不知道是不是。”于是,他们来到沙井步涌工业区,拨开杂草,找到了这座古墓。
第二年,沙井街道即出资15万元,修葺墓地,刻了石碑,将其列为保护文物,后来被列为宝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黄舒墓的管护是由步涌社区负责。
虽然黄舒是一名“外来户”,但其孝义感动世人的同时,也影响着步涌社区周遭的民众,每年暑假的小候鸟活动,都会来这里给孩子们讲黄舒的故事。江嘉星说,因墓旁有高压电线无法建成纪念公园,步涌社区专门在不远处建了一个孝廉文化公园,宣传黄舒的事迹,促进孝爱文化深入人心,宣传社会主义和谐正能量。
虽然不为外界广为熟知,但还是偶有人前来黄舒墓祭拜。东莞大朗镇松树山的黄氏族人更是视黄舒为其先祖,每年清明节都会前来祭拜。
“黄舒墓的发现,证明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已经抵达这里。”深圳文史家说:黄姓是有据可考的最早迁入深圳的姓氏,黄舒的孝道,影响了深圳1000多年的历史。而黄舒墓,是深圳已知最早有记载的移民留下的实物例证,是宝安唐代以前人文历史留下的唯一实物例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宝安日报记者 梁群 文/图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