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大桥时代·走读湾区 新闻列表
~~~——本报“走读湾区”采访团队与专家学者就我市文旅产业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2024年10 30
甲辰年九月廿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4年10月30日 大桥时代·走读湾区 扩展 收缩 默认

借他山之石 旺中山“烟火”
本报“走读湾区”采访团队与专家学者就我市文旅产业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7月4日早晨,市民在翠亨新区的海边观看日出,远处就是深中大桥。 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今年国庆假期,孙文西路步行街游人如织。本报记者 王云 摄
三乡镇雍陌村聚集了多间特色商铺。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东莞市南社古村落经过多年保育活化,引来大量游客。 通讯员供图
  在深中通道通车满月之际,中山日报社启动了“大桥时代·走读湾区”系列报道。经过持续3个多月对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深入走读和经验吸收,采访团队就中山如何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进行思考,文旅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

  在佛山,岭南天地、顺德美食成了招牌;在珠海,无人不知情侣路;在江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爆火……走读周边城市,文旅“留量”的密码,就在一个个特色IP中。它们构成了游客打卡一座城市的理由,在广泛传播中流量被不断放大。

  今年国庆假期,是深中通道开通后的首个黄金周,从数据上看,中山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同比增长了大约1倍,有了满城的“烟火气”。随着人流的涌入,中山全市上下正在加快文旅发展步伐。但相比周边文旅资源禀赋丰厚、文旅发展走得较快的城市,中山文旅在项目规模影响力、城乡环境吸引力、“流量”变“留量”的转化力等方面,都还有待加码推进。中山的文旅IP怎么打造?本报采访团队与专家再次进行了探讨。

  总策划:伍学标 李庆辉 总统筹:程明盛 林小军 策划:吴森林 陈晔 黄凡

  文字统筹:黄凡 采写:“大桥时代·走读湾区”采访团队

  思考1

  集中资源办大事,布局城市文旅“会客厅”

  大桥通车带来肉眼可见的文旅流量,该如何留住?在走访过程中,采访团队留意到佛山、珠海、惠州等周边文旅资源丰富的城市,聚合资源倾力打造城市中心的文旅“会客厅”,成为吸引游客的城市地标性文旅打卡点、市民群众休闲度假好去处。深中通道开通后,湾区交通一体化更为便利,中山已经有了充足的烟火气,这也是吸引资本参与、加快打造中山地标性文旅IP的底气和动力所在。

  用好香山古城资源,开发综合性旅游片区

  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孙文西步行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这些都为中山打造“香山古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香山古城的东西和南北向轴线,由孙文路、拱辰路等道路勾勒形成。两条轴线串起了多个文旅景点:东西向轴线上有月山公园及古城墙、孙中山纪念堂、中山市博物馆、孙文西步行街;南北向轴线上有逸仙湖公园、孙中山纪念堂、从善坊等。目前,孙文西路步行街、从善坊、月山公园、孙中山纪念堂等“点”和“线”相继开工改造。位于老城区核心区域的香山古城,完全有条件展示近代中山商业文化特色,丰富街区业态形态,打造成为中山城区中心的文旅“会客厅”。

  香山古城的打造,可以借鉴周边城市的做法。如,从佛山的岭南天地的成功经验,中山或许能汲取智慧,结合自身实际,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建筑保护与利用、旅游发展与推广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香山古城等项目建设,实现文化兴城的目标。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像佛山激活十大传统文化一样,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香山文化、孙中山文化资源等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明确文化特色和核心价值。此外,推动文化与商业融合,在香山古城等项目建设中,既要注重保留历史风貌,合理更新公共空间,又要重视建筑的文化内涵挖掘,深入挖掘古建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游客更好地感受香山文化底蕴。

  香山古城可树立“修旧如旧,新老并存”的规划思路。可参照岭南天地,更新宽敞的中轴主街道,留存了窄巷,大广场与小片区相结合,既让主街区品牌拥有最大展台,又保留了“老祖宗留下的惊喜”。其次,在业态布局方面,让国际知名品牌与本土老字号并存,充分展示中山商业文化的同时,布局特色餐饮、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再次,依托香山古城辐射的广阔空间,着力打响中山粤菜名城的名号,利用中山的美食资源,借鉴顺德打造特色美食街区的做法,将中山的特色美食商家集中起来,形成美食集聚区,让游客能够在一个地方尝遍中山的各种美味,产生集聚效应,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依托节假日举办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色美食节,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网红小吃摊。第四,依托香山剧场,定期举办系列主题的文旅活动,在策划文旅活动时,应注重创新和创意,引入新颖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如举办艺术展览、创意集市、民俗表演等,让游客每次来都能有新的发现和体验。

  讲好名人故事,也是形成文旅IP的做法。惠州将苏东坡作为“代言人”,正在打造一条环状的旅游带,打造演、读、游、展、购、宴、宿“七位一体”的文旅新业态,推出“东坡”先生City Walk线路,构建东坡寓惠文化游径、东湖旅店抗日救国文化游径、水东骑楼商埠文化游径、东江夜游文化游径、东平窑陶瓷文化游径等。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林丹彤表示,中山市文旅业当前不仅要吸引珠江东岸游客过来,还要设法让他们再来;不仅邀请他们来观光、品美食,还要让他们住下来,逛商场、看演出、深度体验中山市的休闲氛围,将他们变成来休闲度假的常客。

  开发海岸线资源,打造文旅新地标

  深中通道开通后,带旺了翠亨新区的海岸线。尤其新中山港客运码头附近的海岸线,成为了游客观看深中通道日出日落的新打卡点。如何结合深中通道独一无二的景观资源、将新中山港客运码头片区的打造与文旅资源结合起来?珠海“情侣路”海岸线的连片打造,可以为中山提供一些参考。

  珠海市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打造浪漫风情的海岸线。沿途的爱情邮局、灯塔、婚庆拍摄点,都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同时,改造时坚守一个核心原则,那就是必须与周边环境保持和谐共融,不能将其割裂开来。无论怎么建设和发展,建筑本身都应该和环境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珠海在18公里情侣路滨海岸线上打造了沙滩、绿道、驿站、瀑布、公园、山体栈道等,并通过正方优和汇城市客厅、正方优和汇城市阳台、正方优和汇·海天三个单体项目,将这些资源串珠成链。把情侣路独有的情侣文化、浪漫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通过规划先行,情侣路将淇澳岛、日月贝、珠海渔女、城市阳台、城市客厅、港珠澳大桥串联,共同成为珠海的一张名片。

  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胡波建议,中山的海岸线非常珍贵,要有长远的规划眼光和保护意识,在保护好海岸线资源、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从市级的层面进行统筹安排,对海岸线进行开发和打造。他认为,中山的人文底蕴深厚,海岸线的建设,应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有机结合,融入香山文化、名人历史、美食文化等文化内涵。

  思考2

  提升村居风貌,丰富镇村文旅内涵

  镇村如何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将特有资源禀赋发展壮大,真正实现城乡环境融合,实现宜居宜业宜游提质升级?当前中山不少“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都将文旅发展与人居环境提升相结合,试图探索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富民兴村之路。此次走访中,东莞市的茶山镇南社村、南城街道石鼓社区,江门开平的赤坎华侨古镇,惠州祝屋巷旧街区,均通过乡村社区的风貌改造与文旅发展相融合,打造出别具地域特色的文旅“爆”点,这些都可以给中山一些经验参考。

  引入民间资本,实现持续开发

  为了让城乡更美,中山正在开展农房的改造,力求改出村居特色。怎样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的规划、资金、人才等难题?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拥有成片的古旧民居,其经验值得参考。南社村自引入民间资本参与经营和保育后,南社村景区年接待游客量从2006年的11万人次提升至上百万人次,增长了9倍;旅游综合创收从十多万元提升至上千万元,增长了上百倍,真正实现了富民兴村。总结该村经验,规划优先是首要条件。刚改造时,村民曾对村内侨房民居保护形成“两极分化”的态度,成为南社村遇到的首要矛盾。对此,南社村找到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出了“分类分级保护”措施,将国保(文物)单位与普通风貌建筑区分开,将日常一般管养维护和修缮工程区分开,不同类别的建筑在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修缮方案。其次,引入民营资本,解决钱从哪来,实现长期可持续开发。南社村找到对故乡有情怀的企业家,给予其自主权,让其发展运营。

  中山拥有不少侨房,保护利用也可参考江门市开平市的赤坎华侨古镇。2014年,开平市政府引入中信产业基金(现CPE源峰基金)和顶度集团启动赤坎华侨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先后取得了整个镇的侨房使用权。赤坎华侨古镇累计投资超过65亿元,成为广东省近十年来最大的文旅投资项目之一。修旧如旧的同时,运营方近年来更以优惠政策,鼓励当地特色老字号商家入驻,优先安排搬出去的原村民回来就业、创业。而且未来,该基金还会持续投资,协同当地政府将周边的碉楼群等协同开发,串珠成链,做大文旅蛋糕。该项目最大的亮点莫过于背后的资本操作。从《一代宗师》《让子弹飞》等100多部影视作品到江门拍摄,到居民易地搬迁,到以优惠政策吸引当地特色老字号到园区创业,离不开背后的资本支持。

  中山市同样保留着数千幢侨房建筑和骑楼建筑。虽然在活化过程中,许多侨房都在民间传统保育人士的手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焕发新的面貌、新的业态和新的功能,然而,由于缺乏整体的连片规划和商业统筹,分散的一幢幢侨房活化后最终没有形成“大气候”,难以成为深中通道通车后的“文旅亮点”“文旅爆点”。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各镇村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强村公司。建议强村公司要摆脱过去经联社的封闭思维、圈地思维、收租思维,参考成熟商业运作和资本运作,以开放的物业管理和合作共赢等方式,强村公司大可转变为侨房管家,按照统收统管、合理规划、商圈打造、社区营造等思路,打造属于中山的华侨小镇。

  发展民宿群,带动乡村风貌提升

  用好山、水、田等自然资源,美丽乡村的打造也可以用发展民宿群带动,一方面实现乡村风貌的提升,另一方面带动村民创业,走出乡村致富路。

  将自发分散发展,变成连片民宿群发展。珠海斗门区莲洲镇创新盘活方式,通过“农民自愿有偿流转、村集体统一出租、资本下乡办民宿”的模式,走出了“公司+农户”的民宿经营路子。通过村企合作的形式,民宅改民宿,村民变管家,公司与村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二次创业,促进村民增收。目前,斗门区已有20多家民宿开业迎客,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益。

  斗门区莲洲镇的民宿则依托农业旅游实现了发展,依托独特的农业景观和丰富的农业生产生活,打造出以“农旅”为主题的民宿体验。根据“民宿+农旅”的定位,部分民宿的经营企业在该镇就经营了占地20多亩的莲花荷塘,种植近5000株九品香水莲花,游客来这里可观光、采摘、研学等,享受休闲的寻莲之旅,同时该民宿企业还开发了众多与莲花相关的文创产品,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秘笈”。

  乡村旅游民宿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些民宿依托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山与珠海斗门区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珠海的民宿发展模式,也许可为中山民宿业的发展带来借鉴的意义。特别在闲置土地盘活方面,中山市也可借鉴斗门区的创新方式,探索宅基地市场化使用路径,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地上房屋,实现民宿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林丹彤副教授表示,中山应该建设更多体验感好的特色住宿,传统观念中住宿设施属于旅游配套设施,而现在随着旅游需求多元化,有些游客出游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特色住宿设施,通过发展民宿群也可带动文旅发展。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闵祥晓博士则建议,目前中山的民宿还处于发展比较弱的阶段,处于自然生长的状态,政府在这方面可增强规划和统筹,同时引进更多资本投资民宿。

  打破“边界感”,邻里联动实现优势互补

  中山的城中村、自然村体量都比较小,过一条巷道、过一条河道,就已经是隔壁村了。如果泾渭分明地对一条村进行开发和投入,没有将邻近村一同规划改善,很难谈得上连片风貌的打造。东莞市南城街道石鼓社区,是位于主城区的城中村,该村在自身农文旅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正主动联动邻近村子发展连片农文旅。这对中山很有启发。

  中山各镇村在推动百千万工程建设过程中,能否打破“村域”乃至“镇域”的思维?比如相邻的几个村社区,有的以美食为特色,有的村以生态风光为特色,在发展文旅上可以互为连通和配套的,是否由市和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方面,不拘于投入某一村某一社区,注重整体推动成带、成片打造的效果。

  思考3

  带动人们充分参与,实现共建共享

  “百千万工程”的推动,文旅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中山的“百千万工程”,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尤其在崖口村、桂南村、左步村等独具特色、人居环境提升明显的村庄,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创业青年、社会资本加入了乡村的振兴。走访中,我们周边一些城市的做法对推动中山进一步集中资源发力、聚合多元力量参与,达成共建共享,有一定参考作用。

  探索矛盾化解机制,实现共治共享

  乡村社区的改造,必然会面对多元的主体,乡村的原住村民、业主、外来的租户,经营者和投资者等。就地及时化解矛盾、探索社区治理的新模式,才能实现和美的村居。

  惠州市惠城区江南街道祝屋巷社区的改造,可以给中山一些参考。该社区曾经因居住人群比较多元,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管理难度大。2017年,社区引入了专业运营团队英秀文创有限公司,从打造“样板”做起,让村民看到了改变。2020年,惠州市委、惠城区委对整个片区投入了30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开展基础设施改造,推动三线入地和雨污分流,对主街外立面进行修缮。政府完善基础设施,撬动了2亿多元社会资金的投资,逐渐形成了业态丰富的旅游街区。

  祝屋巷将改造过程变成了完善社区社会治理的过程。一方面,祝屋巷通过共治共享模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熟人社区”,设立“巷长”制,化解改造中的纠纷矛盾,实现和谐社区。另一方面,改造是由多元主体参与,祝屋巷成立由多元主体代表参与的文旅协会。在改造时遇到风貌管控、业态管理、卫生管理、文明营业、法律纠纷等问题,均可通过这一桥梁展开沟通,及时化解矛盾,达成休戚与共、共同发展的共识。

  社区村居的改造过程中,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利益主体。要让不同的利益主体充分参与进来,通过充分的沟通、协商,从不理解到共同参与打造,共同解决问题,探索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让社区的面貌由表及里都能提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保姆式服务,吸引年轻人参与“爆改”

  江门开平塘口镇在推进文旅发展过程中,注重激活社区联动,引导商家和游客都参与进来,实现全民共建共享。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塘口镇还积极发挥侨乡优势,吸引港澳台和海外人才回乡创新创业,助力江门(塘口)江澳青年文创基地建设。为服务好外地青年到塘口就业创业,塘口镇打造人才公寓、人才驿站和人才食堂,解决创业就业青年在乡村的吃得香、住得舒适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开平市塘口镇将5个废旧粮仓先锋书店打造成华南第一家“先锋书店”,成为了该镇的流量密码。项目通过对塘口旧粮仓活化改造,引入打造集图书展销、研习交流、咖啡茶艺、宣传教育、文化沙龙于一体的华南地区首家先锋书店,让“物质粮仓”蜕变为“精神粮仓”。通过该项目带动,附近的侨房也吸引不少青年设计人才、港澳青年、大学生设计团队、民宿老板等到现场“爆改”。围绕“百千万工程”需求,该镇定向引进培育了文旅文创、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等专业领域人才,先后打造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载体4个,多渠道、多形式让人才在塘口聚集起来,让人才快速发展。

  在吸引年轻人参与方面,中山可学习塘口镇,在已经有一定创业氛围的村居加大“保姆式”服务,加强满足年轻人生活的配套,统筹聚合中山已有的扶持政策,增强城市对青年人才的磁吸力。

  专家声音

  建议面向湾区

  打造中山“微度假、慢生活”品牌

  “《中山日报》此次‘大桥时代·走读湾区’专题策划,不仅展现了中山日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对中山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发展的一次深度解读与全方位展示。通过这一系列报道,我们看到了中山在大湾区中的独特位置和无限潜力。”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杨超博士评价说。他表示这一专题不仅内容翔实、视角独特,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山文旅发展的关注和讨论,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吸引了外地游客的目光。可以说,《中山日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中山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于中山文旅的发展,杨超博士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建议中山的文旅开发可以瞄准当前“微度假、慢生活”的需求,开发1-3日的中山休闲游路线。这次采访团队明显感受到中山毗邻的深圳、珠海、江门等城市这方面文旅发展已经有一定基础且人流量都比较大。建议中山文旅可以以岐江河为核心开发十条精品旅游路线,涵盖乡村、水乡、研学、博物、美食、红色革命、工业游、科普、亲子等丰富多样的主题,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其次,中山要加强基础配套,提升文旅承载力。为了更好地支持微度假、轻休闲旅游产品,中山还需要完善特色民宿、酒店、特色餐饮、交通接驳等配套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提高景区的可通达性;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标牌等设施,提高游客的舒适度和便利性等。

  第三,要挖掘地方特色,塑造独特IP。中山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与孙中山相关的文化遗产,构建独具魅力的城市品牌形象。通过创新的方式讲述中山的故事。在塑造IP上,通过充分利用本地媒体的力量,更有效地塑造和传播其独特的文旅IP,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探索。

  第四,要深化区域合作,拓展市场空间,中山要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同做大做强大湾区的文旅市场。

  针对如何依托“百千万工程”发展乡村文旅,杨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表示,首先要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应该明确乡村的发展定位,针对不同村制定、实施差别化政策,引导乡村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

  其次,示范带动,典型引领。通过集中资源打造典型、树立标杆,为“百千万工程”的推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可以通过开展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具有辨识度和特色的网红地、打卡点,提升镇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此外,要增强镇街对村居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便捷的生活圈,推进电商物流服务联通。

  本报记者 黄启艳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