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帝古庙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真理街,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道光八年(1828年)、清光绪十七年(1891)、1926年、1931年、1992年多次重修。
从明代到今天,西乡北帝古庙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但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在众多西乡街坊看来,古庙仿佛一位陪着他们长大的老人,其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一条充满活力的乡情纽带。
真理街曾是宝安区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烟火气十足。古庙处在街道丁字路口,周围店铺密集、人来人往。
在秋日的午后,记者走进古庙,目光所及之处皆洋溢古色。
古庙为三开间两进布局,公开资料介绍,其主体建筑面宽7.8米,进深14.78米,面积115平方米。记者看到,古庙为传统的砖木石结构,有着清水砖墙、麻石墙裙,庙里可看到石枋、驼墩、雀替、灰塑人物故事墀头、木雕檐板,还有一幅显得古旧、如清明上河图一般的长画卷,展现的是清代西乡墟市繁华景象,街边店铺招牌历历可见,仿佛能让人一眼看穿百年光阴。
古庙前殿内有两扉屏门,上面挂着“玉虚宫”木匾,天井为麻石地面,两侧各有一卷棚顶廊房,后殿内神台供奉“北帝”神像。
记者注意到,古庙的空间并不规整,似乎少了一些讲究。一位工作人员对此解释说,北帝古庙不是一次建成的,数百年来,不断有虔诚的乡亲买下周边的地块捐给北帝爷,古庙也一次次扩建,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在古庙里,记者看到了历次重修时刻下的功德碑,其中清道光年间的功德碑刻有上百商户名号,可见当年西乡已是繁华之地。
徐浩浩是土生土长的西乡人,他长期通过田野调查和史料研究挖掘宝安历史文化,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如数家珍。
徐浩浩告诉记者,在明清时期,西乡是外来人口聚集地,这里水路交通发达,是传统的码头区。四面八方的人们来此讨生活,形成深圳地区较早有记载的墟市,在清代更是达到高峰。
“因人们多从事水运行业,信奉传说之中的水神北帝,所以修建北帝庙。”徐浩浩说,北帝古庙在当时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中国宗祠文化的载体。明清时期,乡村管理往往要依靠宗族祠堂,而作为外来人口集聚地,西乡当时许多乡亲并没有以血脉宗亲为联系的宗祠依靠,他们以北帝古庙为依托,推举出管理团队,打理坊间事务,也给予人们庇护。
记者看到,古庙人气旺盛,香客络绎不绝,他们笑语晏晏,熟稔地和古庙管理人员打招呼。
徐浩浩解释道,在清代重修古庙的功德碑上,就刻有“合街谋生之人皆是乡亲耆老”的观点,与如今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地乡亲唤北帝为“阿公”,在大家心目中,北帝爷既是神明,也是长辈,因此虔诚中带着从容。大家在北帝和古庙的牵引下亲如一家。
西乡街坊、北帝古庙理事会理事黎宝热心参与相关服务工作,她告诉记者,理事会是一个公益组织,负责联系乡亲、打理古庙事务、开展公益活动。“小时候我跟着奶奶在庙会上为乡亲服务,如今我的孩子也加入进来,我感到特别开心。”
“北帝古庙是‘活’的乡情纽带。”徐浩浩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古庙为依托投身公益,这是西乡先民奋斗、仁爱精神的传承。而在“三月三庙会巡游中”,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希望加入自己家乡的民俗。对此,大家都持欢迎态度,因为西乡先民本就来自四面八方,今天的西乡也欢迎所有来深建设者和他们带来的文化活水。
宝安日报记者 胡铂洋
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