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理论周刊 新闻列表
~~~——

 
2024年11 11
甲辰年十月十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4年11月11日 理论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如何深度融合?
本期嘉宾 王作斌
邵立伟
黄明华
廖洪辉
张延杰
  编者按

  理论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与灵魂。多年来,中山日报理论版《论丛》一直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百姓急难愁盼,总结中山经验,寻觅发展之道,不遗余力地为中山各项事业鼓与呼。随着我市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推进,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理论版要站位更高,眼界更广,思想更深,言路更开,才能为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收集到更多元、更及时的点子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今天起,本报《论丛》将改版为《理论周刊》,开设“圆桌”和“论丛”两个栏目,继续汇集思想先锋,发出改革声音,助力中山先行先试。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024年10月25日中山召开的市委常委会议提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握深中通道通车机遇,借势借力深圳创新资源,赋能中山制造转型升级,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如何深度融合?有哪些有效路径?本期理论周刊以“云对话”的形式邀请各路专家进行探讨。

  主持人:谭华健

  王作斌

  科技创新要“聚四海之气 借八方之力”

  近年来,中山引进了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中山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要发挥好这些平台的优势。以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为例,我们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成为科技创新源泉。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目前大约有800名教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研创新课题约800个,而且每年增加新课题数约20%(新生入学换届)。每年基地人才的流动和创新课题的迭代发挥了科技创新源泉的作用,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区域人才高地。研究院制订有效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政策,鼓励人才把论文写在中山的土地上,企业通过联合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与项目合作留住所需优秀人才。同时,通过定期或根据需要举办企业需求论坛,强化企业需求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合作。

  二是依托各类科技平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依托中山现有的国家和省市级科技平台,如长春理工大学国家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微纳操纵与制造“111基地”、跨尺度微纳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制造及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促进这些科技平台与企业深度合作,提高核心科技竞争力,在科技前沿领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下,根据中山产业集群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制定有效的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发挥联盟的协同/乘数效应作用,解决产业/行业共性问题,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在所属产业领域形成较大优势的合力和影响力,从而成为企业优势互补、提高效率、扩展空间、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企业的联合,创新产业联盟能够在所属行业领域,不但为成员企业带来新的科技、市场和信息,也有助于企业专注于自身核心产品的开发。创新产业联盟的建立,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至关重要。同时,产业联盟的目标进一步由区域化转向全国化、全球化,面向全球市场。

  四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建设国际人才高地。主导商品、资本和信息流动的是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依赖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则需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中山产业重大需求,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依托中山现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推动中山各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同时利用中山宜居与宜业的环境优势及香山文化优势,响应国家布局建设大湾区为国际创新中心的目标,汇聚海内外人才,建设中山的国际人才高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

  五是建设产业网络平台,赋能国际创新中心。依托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充分发挥长春理工大学——“中国光学英才摇篮”在光学工程和光电/生物纳米技术的优势,建设中山的国际产业网络平台,如“仪器共享”“大湾区光谷”“国际大健康产业园”“国际光电信息产业园”等,通过主导国际产业网络平台的运行,进一步赋能中山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赋能大湾区成为国际创新中心的长远目标。

  作者系长春理工大学特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光电/生物纳米检测与制造中心主任

  邵立伟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

  中山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组成部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更加紧密地与深圳这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连,为中山市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契机。

  新型研发机构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成果转化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平台保障和人才资源。北京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简称“研究院”)作为中山市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中山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粘胶剂”作用,在科技研发、产研合作、创新生态等方面深耕,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高水平建设重大创新载体,打造创新资源聚宝盆。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保障,也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抓手。中山研究院立足中山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需求,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搭建了中山市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汽车电子检测检验实验室。此外,研究院还引进了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引信动态特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在中山共建联合实验室,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开展科技研发及技术服务。

  与本土企业创新合作,赋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的科技研发供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革命快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中山市主导产业领域,推动学校与大洋电机、美景光学、长虹电子等本土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承担国家、省市各级项目92项,形成一批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及产品。如研究院引进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重点围绕智能车辆电子系统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帮助中山澳多电子成功研制智能电动尾门、电动踏板、车联网可穿戴数字钥匙、手机控车、汽车舒适进入系统等系列化产品,该企业已获评2020年度中山市创新标杆企业之一。

  始终立足科研前沿,导入资源孵化高科技企业。研究院以自主知识产权离子源技术为切入点,导入北京理工大学重大科研技术成果进行培育,与中山博顿光电企业,联合开展实施特种离子源装备研制及应用工艺开发,通过高端离子源核心技术及离子束装备的国产化,从源头上解决我国纳米材料、精密光学及微纳加工制造行业发展的关键,该技术的突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为国产化高端离子束整机装备的突破奠定技术基础。

  把握深中融通机遇,与深圳研究院携手发展。深中通道作为连接深圳与中山的跨海大桥,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连接,更是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深中通道的通车,极大缩短了两地之间的时空距离,标志着珠江口东西两岸创新走廊的“任督二脉”正式打通。研究院将乘势驶入深中快车道,借势深圳创新资源,强化与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的联动合作,探索新模式实现两地资源共享共用,加速推动中山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孵化载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中山市转化落地。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产业创新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技术支撑,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大湾区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张延杰

  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才有前途

  产业创新必须立足于科技创新。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才有前途,才有未来。技术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型的科技创新必须立足于产业,必须以产业为基础,才能找到好的出路。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融合旨在通过技术进步来改造传统产业,同时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作为一名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者,本人认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有六个路径可以尝试。

  路径一:立足产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立足产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可以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对行业的共性技术问题,行业的发展方向等联合攻关,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为行业发展提供动能。比如,咀香园立足焙烤食品行业,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焙烤行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实验室等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为焙烤行业的发展,塑造了科技创新领先优势,在这个平台上面,牵头制定了月饼的国家标准,参与了粽子国际标准的制定,针对焙烤食品营养与安全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进行技术攻关。

  路径二: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启动资金及运作资金,应该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特别是企业的初创时期政府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之后企业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实现持续性发展。政府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鼓励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发展。可以用好现有的研究院科研机构,例如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洪力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来进行组建。

  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比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重点领域的科研项目;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等。

  路径三:探索“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的创新模式。科学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有独到的优势,但要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应用在产业方面,必须依靠产业的工程师来实现转化,而如何和市场进行对接,就必须有企业家来整合各种资源,所以需要鼓励“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这种产业深度融合的模式。通过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整合“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的深度融合模式,完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探索“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出产品”的联动模式,协调成果转化中的各方资源,促进成果顺利转化,最终通过三方共同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路径四:以市场为导向的全产业链发展联盟。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路径,以市场为导向非常重要,产业最终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市场来实现。产业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全产业链为根基,这样才能够使产业健康发展。比如,我们最近组建的东西部协作刺梨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路径五: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形式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建立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路径六:行业协会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依托中山市食品学会成立的中山洪力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拥有食品外包装研究室、食品活性包装技术研究室、热力与压力焙烤研究室等研究实验室。作为“中国轻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研究院切实加强工程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开展重大共性与关键技术的工程化研发,为产业化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标准、工艺和新产品等。

  作者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技术能手,优秀专家拔尖人才

  黄明华

  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穿针线

  专业学会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重要纽带。中山市纺织工程学会是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管理的学术型行业组织。作为学术型行业组织,应该如何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穿针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本人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发挥好作用。

  一、做好行业调研,了解企业切实需求。纺织服装产业属于中山市新时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之现代时尚产业集群。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服装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如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渠道营销等。中山市服装企业多处于加工环节,在这种变革下,未来之路该如何走,有哪些切实需求,是当务之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展开扎实的行业调研。

  行业调研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效融合的基石。只有深入了解行业现状、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才能识别出创新的切入点与方向,使得科技创新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扎实的行业调研是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

  二、构建科技智库,充分发挥专家资源优势。构建科技智库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途径。首先,应深入调研掌握全市服装行业科技人才队伍状况,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工作。其次,科技智库应汇聚服装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形成多元化的智力支持体系。最后,科技智库可通过行业调研、撰写政策建议等形式,将研究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决策层和企业,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实施。

  三、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牵线搭桥工作。行业学会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穿针线角色。比如,通过深度挖掘产业内外的资源,搭建起企业与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科技成果对接会、行业论坛、技术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不同主体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帮助企业了解前沿科技动态和市场趋势,从而激发创新活力。发挥桥梁作用,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发展。及时捕捉行业技术发展热点、了解市场机遇,通过提供培训、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四、推进深中服装产业一体化,推动产业链深度协作。深圳市服装产值一直位居中国大中城市前列,牢牢占据全国女装产业引领地位。数据显示,深圳有2500多家服装企业,90%以上是自有品牌,30万名从业人员,2万多名服装设计师。深圳市在服装设计、研发、营销端的强大优势与中山市在生产加工规模、快反加工能力、质量管理优势正好互补。深中通道开通可加速推动两地服装产业的互补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深度协作,形成“深圳品牌、深圳研发设计+中山智造”的产业格局。积极推动中山与深圳服装产业规划的一体化,在行业发展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实施路径、支撑体系等方向上高位谋划,错位互补,做好深中服装产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主动对接深圳服装品牌企业,获取品牌企业的订单合作,建立牢固的供应链关系;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深圳中小型服装品牌企业、服装设计师、时尚买手、直播平台、服务机构等在中山市开办企业、成立工作室,促进我市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柔性引进深圳服装研发、设计、营销、管理等方向优秀人才来中山就业创业,激发人才发展新活力;积极搭建两地服装企业合作交流桥梁,通过互学互通互促互助,落实产业链条深度协作。

  作者系中山市纺织工程学会会长、高级工程师

  廖洪辉

  以“空间+服务+投资”赋能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中山市正聚力打造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肩负重要职责使命的国有企业,要构建“空间+服务+投资”综合赋能模式,成为一流产业发展集成服务商,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争当主力军、排头兵。

  一、拓展空间,做平台提供商。产业空间不仅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提供了物理上的承载,更为两者深度融合提供了支撑平台。当前,翠亨新区、火炬高新区、岐江新城等重大平台建设快速推进,通过“工改”腾出超4万多亩产业空间,一大批特色鲜明、配套齐全、资源集聚的产业园区串珠成链,这些都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物理空间。中山市国有企业在园区建设运营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既可以按照“一园一业”的模式打造特色专业园区,也可以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空间,为初创企业、研发团队和科研机构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资源共享平台。以中山翠亨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其已构建起“一城十园”的产业空间体系,既有翠湖新城这样10平方公里级的未来产业先导区,又有中山生命科学园、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翠亨国际科创中心、翠城3号低空经济产业园等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软件信息、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了多元平台。

  二、精准服务,做发展赋能者。项目引进来后能否留得住、发展得好,仅仅只有空间还不够,关键在于服务是否跟得上。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聚焦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构筑“共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解决企业发展痛点,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国有企业在提供精准服务方面大有可为。一方面,针对园区入驻单位可以提供包括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工商注册、财税法务、人才服务、检测认证、中试验证、市场营销、管理咨询、资质申报、生活配套等方面的共性服务。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在国企信息资源、项目对接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搭建科研机构、企业技术信息及市场需求信息匹配机制,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服务,打造园区内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生态。如此,企业不用走出园区就能与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进行技术、资源对接,促进园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等服务的全面融通,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科学投资,做产业合伙人。对企业而言,要完成初创起步到扩规提质,每一步都需要资金支持。科学的投资体系能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提供更多“活水”。《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也提出,要引导发展创新创业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发起设立新能源、生物医药、光电光学等产业天使投资基金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国有企业要牢固树立产融互动发展理念,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路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资基金体系,通过“基金+科创”方式,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引导社会资本与科技产业紧密对接,以投促引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中山,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设立产业投资母基金、引导基金等,围绕中山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布局子基金,培育壮大一批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科创企业。通过种子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投早投小,形成梯队型的投资项目储备。健全培育长期资本的体制机制,壮大耐心资本,鼓励投向周期长、难度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尤其是硬科技项目。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作为地方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影响力,构建“空间+服务+投资”体系,打造创新发展联合体,助力科技与产业的双向赋能,在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中山翠亨集团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