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理论周刊 新闻列表
~~~——
~~~——
~~~——

 
2024年11 11
甲辰年十月十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4年11月11日 理论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高等教育应自觉承担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使命
  赵晷湘 赵婧怡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我国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等教育亟需适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努力作为,自觉承担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使命。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而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决定作用的最活跃要素,而人才则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必须以人才培养为重心,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一方面,需要紧跟科技发展最新趋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主动优化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着力提高人才培养与新兴技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加快培养跨学科融通、多能力兼备的新时代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是一般性的科技创新,而是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校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作用,为实现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重大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高校力量。一要坚持“四个面向”,把握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与产业变革的重大关键或前沿科技领域,瞄准“缺芯少核”“卡脖子”等关键核心技术,通过设立重大项目、探索项目,加快核心技术攻关。二是要突破学科界限,打破院系壁垒,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而要实现颠覆性创新,尤其需要打破原有的单一学科发展思维,鼓励跨学科组建“大团队”“大平台”,吸引不同学科的优秀人才和团队共同进行跨学科研究,共同承接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共同推动颠覆性创新成果的产生。三是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回归科研初心、有利于创新的学校科研评价与分配体系,强化成果激励。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是科研成果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只有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落地到具体企业中,才能转化为现实新质生产力。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不理想,普遍存在转化需求低、转化价值小、转化难度大等问题。为此,高校必须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推进学术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深度融合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这要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增强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靶向性。一方面,需要高校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增强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能力。高校科技创新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前瞻性科学问题研究、颠覆性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断提高成果质量,切实做到科技创新真解决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真有效果。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强化政策激励,比如:可以将成果转化收益的大部分(如80%)一次性奖励给科研人员,也可以将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学校科研人员考评体系,从而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新质生产力的热情和积极性。

  作者分别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