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后,该纪录片多个微博相关话题吸引超百万网友阅览,口碑热度持续攀升,不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更获得了业界专家与学者的高度认可,他们围绕纪录片叙事节奏、构思技巧、艺术表达、现实意义等角度,对纪录片进行剖析与评价。
本报记者 李鑫 见习记者 李颖奇
多维度展现工程背后的
人文情怀、技术传承
据广东声屏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深中通道》第一季、第二季总导演宋璋介绍,与第一季相比,拍摄团队在第二季拍摄时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与工程团队无缝衔接,因此展现的整个工程更加全面和细致。“我们在第二季当中,想让观众感受到的是深中通道不仅仅是一项宏伟工程,在技术层面,我们的拍摄手段和创作理念也有了巨大变化。”宋璋说道。
《深中通道 第二季》分为《湾区门户》《超越极限》《大道畅行》《见证通途》四集,分别从深中通道的建筑设计、战略意义、技术突破、运营保障、通车时刻等不同维度,全面讲述了深中通道从建设中期到建成开通的故事,不仅完整记录下施工的重要节点,更展现了工程背后的人文情怀以及技术的传承发展。
其中,第一集《湾区门户》展示了深中通道在大湾区中的经济与战略意义,它在成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重要纽带的同时,也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海上门户。从丹麦设计团队的“风筝牵线”方案胜出,到中国工程师的创新实践,纪录片生动呈现了深中通道的建筑美学与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
第二集《超越极限》则聚焦于海底隧道建设的最后冲刺,记录了建设者们如何在极端天气和复杂海洋条件下,完成E23管节及最终接头的精准安装。这一集深刻揭示了工程的挑战性与创新性,以及中国在世界沉管隧道建设领域的技术突破。
第三集《大道畅行》深入探讨了深中通道的耐久性设计,包括抗风、防腐、通风等关键技术。纪录片展示了工程师们如何通过科学实验和技术创新,确保深中通道能够抵御自然灾害,满足百年使用寿命的高标准,为群众提供安全、顺畅、舒适、智慧的出行服务。
第四集《见证通途》则把镜头对准了深中通道的通车前夕,从超巨型集装箱船的试航,到万顷沙互通的架梁作业,再到深中大桥的荷载试验和消防安全演练。
这一季全面展示了工程的收官阶段,以及建设者们为确保顺利通车所作的最后准备。
力克拍摄难题,呈现工程建设精彩环节
从270米高的深中大桥主塔,到深入海底40米的沉管隧道;从细至6毫米的主缆钢丝,到承重16万吨的纵移台车;从千锤百炼的海底凿岩,到全自动化的智能焊接……在观看该纪录片时,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深中通道这项超级工程的伟大,并且为国家建设发展的日新月异而深深自豪。
而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晦涩难懂的工程技术知识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视听作品,是创作团队需要重点攻克的一道难题。在深度消化工程技术知识、施工原理后,创作团队决定以故事化、事件化的方式,讲述工程建设中的精彩环节。
“《深中通道》系列是我们创作的第一部科学工程类型题材的纪录片,我们都是文科生,在一开始,大家就是妥妥的工程小白,会被一些工程专业术语弄蒙圈。”分集导演陈煜健回忆道。令后期指导卢家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在剪辑“牺牲阳极”这个段落时,由于其涉及物理及化学,还有工业制造上的各种专业知识,卢家强多次与导演和工程师探讨其中原理,不停调整文稿和剪辑的素材,最终呈现出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故事段落。
依托第一季积累的宝贵经验,《深中通道 第二季》的剪辑工作得以更加顺利,团队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整体叙事节奏的精准雕琢之上。特别是在剪辑最终接头沉放的这一段落营造一种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氛围,让观众在跟随剧情跌宕起伏的进程中,不仅能够深刻体会到工程师们的专业精神与专业能力,也能感受那些天才般精妙绝伦的结构设计,感叹人类智慧的无限可能。
在海上拍摄过程中,艰难和辛苦更是一言难尽。爬上270米高的主塔走施工“猫道”,钻进钢箱梁内部逼仄闷热的工作空间,深入海底隧道封闭的后焊段作业区……摄影指导韩玉文介绍,在他长达18年的纪录片从业生涯中,纪录片《深中通道》的拍摄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每一次面对新场景的拍摄,都是对摄制组的一次全面考验。陈煜健对此也深有同感,他说,“为了方便拍摄,我们直接就和工程师们以及工人们同吃同住,在海中搭起的施工平台上,住在临时搭建的集装箱里,最长的一次差不多住了一周。”
大国工程的艺术化表达,让作品更具文献价值
记者了解到,众多专家学者围绕该片的题材挖掘、历史价值、艺术体现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并对这部纪录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深中通道 第二季》动画的运用,我认为已经达到目前国内先进水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认为,这部纪录片的动画,尤其是在开篇两分钟的长镜头处理上令人惊喜。对于复杂且抽象的内容,若不借助这些技术手段,确实难以得到有效呈现,更不用说水下摄影场景。“我认为纪录片团队相当成功地运用了新技术与高科技手段来推进纪录片的叙事,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表现力,也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张同道补充说道。
同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顾亚奇也认为,该片综合运用了航拍、水下摄影、CG动画等影像手段,展现了工程中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技术,兼具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深中通道的建设过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纪录片团队对这个项目以及这座桥梁工程怀有深厚的情感,他们用自己的叙事结构和美学观点,讲述了属于中国自己的工程故事。中国视协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指出,作为工程类纪录片,片中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工程创新理念。这类内容的创作颇具挑战性,比如桥梁设计者们在设计之初便独具匠心地将现代工业美学和岭南文化底蕴相结合,这些精妙构思被纪录片摄制团队细致捕捉,正是对一个作品、一个工程的极大尊重。
张同道指出,该片具有强烈的导演思维,从烦琐晦涩的工程中提炼出戏剧故事,巧妙地营造出紧张感、动作感、戏剧感。整部纪录片内容翔实、丰富,节奏把握得宜,视听语言现代化,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品质,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在纪录片里,可以看到科技工程与家庭温情的紧密联系,例如在礼花绽放的一刻,所有的人第一时间都拿起手机拍照分享给家人,特别感谢创作团队强化和放大这一细节,使得工程充满了人文温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冷凇说道,他认为,《深中通道 第二季》是一场时间与效率、品质与创新双向奔赴的科技强国影像志,记录了从大国制造到大国精造的演变过程,也蕴含着很多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还展现了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和施工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