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深度 新闻列表
~~~——中山客运口岸昨晚最后一个航班顺利抵达,历史使命正式完成,市民、游客和工作人员纷纷怀念旧日时光

 
2024年11 26
甲辰年十月廿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4版 2024年11月26日 深度 扩展 收缩 默认

再见了 相伴40年的“中山港”
中山客运口岸昨晚最后一个航班顺利抵达,历史使命正式完成,市民、游客和工作人员纷纷怀念旧日时光
▲1985年2月,中山港通航仪式。
中山客运口岸旧影。
中山港码头旧照。
“秀丽湖”客轮
“逸仙”客轮
“岐江”客轮
1985年的中山客运口岸。
中山港码头广场旧照。
客轮船舱内部旧照。
中山港码头免税店旧照。
1985年,首批搭乘中山至香港客轮的旅客登船。
11月25日晚上10时04分,办理完最后一名旅客的入境手续后,出入境民警排队撤离岗位,标志着旧中山港客运口岸正式完成历史使命,圆满谢幕。
11月25日,68岁的张洪益又一次回到中山港客运码头。图为张洪益(右)与现任船长陈泳(左)在“中山26”合影。
11月25日晚8时,乘客过安检,登上中山港口岸最后一班出境航船前往香港。
  1984 2024

  11月25日晚上9时35分,由香港国际机场开往中山的“中山20”轮抵达中山港客运码头,41名旅客顺利通过边防检查手续入境。一个半小时前,49名游客坐上中山开往香港最后一班船。这一出一进间,标志着旧中山客运口岸(俗称“中山港”、“中山港”客运码头)正式完成历史使命,圆满谢幕。

  策划:程明盛 吴森林 苏小红

  统筹:何淼 徐世球 明剑

  采写:本报记者 何淼 廖薇 江慎诺 陈雪琴 见习记者 李颖奇 通讯员 陈文星 陈浩棋

  摄影:本报记者 缪晓剑 黄艺杰 (资料图片由中山市档案局和热心市民提供)

  谢幕

  一进一出:

  旧口岸完成历史使命

  随着中山开往香港最后一班船缓缓驶离,由香港中港城开往中山的“金珠湖”轮缓缓抵达,旧中山港客运口岸的喧嚣逐渐归于平静,新口岸将继续承载着连接内地与香港的使命。来来往往的市民游客,对新的客运口岸充满期待。

  最后一批旅客与码头挥手告别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中山客运口岸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宁静而庄重。虽然没有了白天的人声鼎沸,但这里仍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繁忙——旅客们或拖着行李箱,或背着双肩包,步履匆匆地走向检票口。检票口前,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认真地核对着每一位旅客的证件,确保每一位旅客都能顺利登船,为从该口岸最后一班驶离的乘客把好安全关。

  此时,在二楼出境厅焦急等待的弓先生如坐针毡,不断拿出手机反复查看微信消息。“我老婆这两天临近预产期,已经在医院了。”弓先生激动地说,乘坐一个多小时的船后,他就能和老婆见面。家住火炬开发区的李姨,原本计划下午4时乘船到香港工作,但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中山客运码头旧港即将停航的消息后,她立马将船票改到末班。“在这个码头坐船几十年了,非常舍不得。”李姨说,每个月她都要乘船两三次,从最初的时候与家人在码头附近喝早茶,到今天最后一天驶离,这个码头见证她太多的酸甜苦辣,此次乘坐最后一班船也是为了留个纪念。

  晚上8时,随着49名游客登船完毕,中山开往香港最后一班船缓缓驶离,中山客运口岸的喧嚣逐渐归于平静。站在码头边上的工作人员,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记录这一历史性瞬间。他们静静凝望着远去的船只,脸上写满了期待与不舍,有的则静静地望着远方,挥动双手与船只告别。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由香港国际机场开往中山的“中山20”轮抵达中山港客运码头,41名旅客顺利通过边防检查手续入境,成为中山港客运码头最后一批抵达的入境旅客。至此,旧中山客运口岸正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圆满谢幕。

  虽然旧口岸已圆满谢幕,但新的口岸将继续承载着连接内地与香港的使命。经过中山市委、市政府和各联检单位数年的精心筹备和建设,位于翠亨新区马鞍岛的新中山客运口岸将于11月28日正式启用。

  弓先生是一名新中山人,妻子是香港人。因为工作在中山,每周他都要乘坐客船到香港。长久乘船出行,一度觉得中山客运口岸很小且设备展陈较为陈旧,有一种小城市火车站的感觉。最近听到中山客运口岸旧港停航、新中山客运口岸将正式启用的消息后,他还特地去了新口岸溜达了一圈,“新的客运口岸设计很大气,算得上中山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弓先生说,他对新的客运口岸充满期待。

  15年工龄边检民警站好“中山港”最后一班岗

  11月25日早上7时许,中山边检站执勤二队教导员李蓉抵达中山客运口岸。望着眼前的中山客运口岸大楼,李蓉心里忽然涌起阵阵忧伤。她发现,这栋楼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老”了,墙体斑驳,面貌有了些“皱纹”。“中山港”几个字伫立在地标塔之上,显得有点落寞,像个被岁月遗忘的守望者。当天,是李蓉在位于火炬开发区沿江一路的中山港客运口岸工作的最后一天。当轮渡再起航时,他们就在新的客运口岸忙碌了。

  早上第一艘轮渡8点准时出发,工作人员开始上勤放客。李蓉站在自助安检验证闸机后,辅助操作不便或不当的市民游客验证身份。“先生,您可以把眼镜摘一下,有时候光线不太好会影响验证效果。”“女士,您的手指可以稍微用力点按,按下去就可以了。”……李蓉语气轻快,脸上总是带着明媚的笑容。遇到指引后仍然不会操作的市民游客,李蓉快步上前,手把手教学。

  看着远行的旅客,李蓉的思绪一下被拉回到2009年9月7日,那是她到中山客运口岸报到工作的第一天。那时候,中山边检隶属武警边防总队,她是副营职检查员,主要工作是坐在出入境窗口里,检查市民游客的证件是否有效、是否存在伪假等情况。入职第一天,她没有上窗口工作,而是在同事的带领下,熟悉了工作流程,参观了新的工作环境。

  “很大,很新,还很繁华,人特别多。”这是李蓉对中山客运口岸的初印象。那时候中山客运口岸一楼没有设置安保检查等区域,是空敞着的空间。形形色色的旅游团挤满了大厅,放眼望去全是人,大家都拎着大包小包,排队等着叫号。戴着各种颜色帽子的导游不断吆喝着团员“别乱走,就地集中”。遇上节假日等出行高峰期,口岸一楼大厅会挤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员不得不请门口的保安控制入厅人流。而在中山客运口岸门前,来往穿行的车辆川流不息。大巴小巴停在门口迎来送往旅客,常常造成小范围堵车。

  时至今日,李蓉已在中山客运口岸工作了15个年头。除开疫情那3年,每一年春节,她都在岗,她的同事们亦是如此。大家都默契地选择错开节假日休假。“每年大年初一,都会有旅客跟我们说新年快乐,说辛苦了,那时候心里就暖暖的,满满都是感动。”李蓉说。

  “今天所有的工作就是站好最后一班岗!”李蓉笑着说。她在这个口岸见证了很多欢笑与泪水,这里也见证了他们作为移民管理警察的成长和奉献,“旧的口岸关了,我们将在新的口岸重新启航,用更好的设备、更新的面貌,更贴心地服务大家!”

  咔嚓!在中山客运口岸的最后一张合影中,李蓉和每位同事都留下了灿烂的笑容。大家的手机中,也珍藏着无数个并肩作战的瞬间,以及中山客运口岸川流不息的繁荣场景。

  光辉岁月

  老船长张洪益:与改革开放同行,31年往返中山香港约31000次

  11月25日,一个斜风细雨的早晨,68岁的张洪益又一次回到中山港客运口岸码头。这天,是该码头运营的最后一天。三天后,新的中山客运口岸将于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正式启用。

  从事航运45年,在中山港工作31年,“这期间往返中山香港大约有31000次吧。”从第一代客轮的船长开始,张洪益先后驾驶过“秀丽湖”“翠亨湖”“中山”等客船。故地重游,回忆如潮水般溯流而上,回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的那个春天。

  客船一度采用“飞机引擎”

  “益哥,好久不见啊!”从入口,进入商场,直到登船,一路上都有工作人员热情地与张洪益打声招呼,寒暄几句,他们是老熟人了。

  1979年,自广东省航运学校船舶驾驶专业毕业后,广东恩平人张洪益被分配到中山航运公司。最初几年,他是在岐江河边的码头驾驶货船。1984年9月5日,中港客运联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急需客轮工作人员。张洪益与十多个同事便被调了过来。1985年2月9日,中山港客运口岸正式通航。

  “与此前驾驶的货船不同,我们必须考取客轮驾驶证。客船的安全指标更高,尤其是在消防安全、应急措施方面。”作为客轮的船长,张洪益一直工作到2016年年底才退休。“我一开始是在‘秀丽湖’,1990年去了‘翠亨湖’,后来又做了‘中山’的船长。”

  他说,一些乘客会习惯性地将中山港的客轮称作“飞翼船”,那是受当年澳门来往香港的客轮是喷气式飞翼船的影响。其实,中山港使用的是高速客轮,但在珠三角一带也算是技术领先。据悉,第一代客轮“秀丽湖”建造于挪威,载客量为291客位,航速28海里/小时。后面的“逸仙”和“中山”,更是一度应用了飞机引擎。“后来可能考虑到油费成本太高,加上使用寿命到期,又换回了奔驰MTU高速引擎,一分钟能达两千转。” 张洪益说,如此一来,尽管行程会慢十多分钟,但能将油耗降低。2018年,四艘碳纤维高速客船在中山港投入运作,可谓第三代客轮,更加环保、快捷。

  驾驶客船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11月25日早晨,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跟随张洪益走进了第三代客船“中山26”的驾驶舱。由乘客舱的中心,爬上一条狭窄的小楼梯,便可抵达船长的座位,但见操作台连接着玻璃窗,视野豁然开朗。然而,当年,坐在驾驶座上的张洪益却无心欣赏眼前的海景,他一刻也不能松懈。

  “客船驾驶员的责任很重,特别是遇到天气不好时,更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行船这么多年,每逢三四月份,都是他最为紧张的时候。有一次,遭遇大雾,他无法看清码头,虽然有雷达和测深仪,也要靠丰富的经验。”逆水停泊时,我们需要先扔条缆绳到码头,慢慢地挪进去。现在好多了,船尾会喷水,可以通过水压的相互作用,横着移动。”

  停泊靠岸时,最考验驾驶员的技术。他需要左右开弓,两只手同时操作两部独立的主机。在他的船长生涯中,有两次惊心动魄的泊船经历。“一次在春季,风雨交加,我怎么停都泊不上码头,唯有重新驶出水面,将船头顶着东北风,以免船身被吹倒,就这样过了差不多二十分钟。另一次是发生在仲夏,夜航去香港,也是骤然天降雷雨,看不清码头在哪里,水手和大副都帮忙上船瞭望,等天气好转了,我们才停靠码头,比预期时间整整迟了一个小时。”

  不管遇到怎样的风浪,张洪益从来都不会晕船。哪怕是三号风球过后,海浪仍有较大起伏时,“就算是船员,也在船舱里被摇得想吐了,但或许是因为要开船,我们精神很集中,所以并不觉得晕。”

  早年的船员兼做厨师

  对中山和香港两地的人们而言,中山港的建成,无疑大大方便了中山与香港及周边沿海城市的交通。在此之前,人们往返香港和中山需要绕道广州或澳门,舟车劳顿,耗时半天。而中山直航香港后,单程仅需1小时30分钟。如此利好,码头一开通,就客流如鲫。

  来自香港的陈仿阳,他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经常在此乘船来往中山香港。“每次走进这里,都感觉很温暖,好像返屋企。”他表示,在这里乘船准时、快捷、方便、舒适,很适合像他这样的商务旅客。“每次在船上,我都会吃个牛腩面,非常好吃。”

  老乘客的回味无穷,也让老船长张洪益感到由衷的高兴。早在20世纪80年代,船上就开始提供餐饮服务。早期推出有炒面、炒蛋、瘦肉面等,后来发现卖牛腩面最方便,也最受欢迎,他们就将它设为主打美食了。“第一代的船上,只有八个船员,都是男的,船长、大副、轮机长、轮机员、电报员,加上三个水手。我们兼职做服务员和厨师。直到1997年下半年,才增添了女服务员。”如今船上的餐饮菜单更加丰富了,分为面食、热饮、冷饮、零食四大类,超过二十种选择。

  曾在《东星号大劫案》“露手”

  张洪益表示,他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中山最早一批去过香港的市民,且是日日出航:“平时一天四个航班来回,遇到节假日加班六个航班来回。”但他却没有多少时间在香港逗留游玩,通常要等到船只需要在港检修时,他才有可能在工作之余,到香港走走。“大概每行够四百个小时就需要大修一次。”

  回码头看望旧同事,张洪益身穿一套剪裁得体的黑色西装,那是2017年公司发给他的工作服。那年1月,他退休了,但此后仍以指导船长的身份,协助新任船长的工作。“年满60周岁,就不能再驾船了,返聘后,我主要指导第二代船的船长尽快熟悉操作流程。”他会与新船长同吃同住同工一个星期,无论日航夜航。可以说,直到2020年1月,张洪益才算真正离开他的第二个“家”——与他朝夕相伴多年的中山港客轮。

  “风风雨雨,安全最重要,退休以后,正所谓‘饮得杯落’啦!”他长舒一口气,哈哈笑道,在岗这些年,他可是滴酒不沾的。

  “我从事这一行,纯粹是因为专业分配,但做一行就要爱一行。”谈到这份工作带给他的成就感,张洪益稍作沉思,说道:“这么多香港的客人,乘坐我们的客船来中山探亲、度假、投资,我们也算是给中山的发展出了一点力吧。”

  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我记得有部电影,叫做《东星号大劫案》(又名《1000万港元大劫案》),当年在中山取景……

  “哦,你是说那个电影啊。它就是借用我所在的‘翠亨湖’号拍摄的。“张洪益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当年我载了一船的群众演员,行到如今深中通道附近又折返回来,他们就拍完了,他们也拍了我驾船的场景,不过我没有露脸,只露了手。”

  回忆

  相伴四十载:中山客运码头的时代记忆

  那些年,当夜幕降临,中山港客运码头灯火通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充满了期待与不舍。有的人从这里出发,踏上求学、工作的征程;有的人则在这里等待,期盼着家人的归来。每一次的挥手告别,每一次的深情相拥,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11月25日,在“离别”之际,许多中山市民和旅客纷纷相约来到中山港,拍照留念或是购票乘船出港,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1989年,人生第一次踏上前往香港的旅程,就是从这里乘船启程。那时,心中满怀喜悦与兴奋,迫不及待地想要亲眼看看香港的繁华。”中山市民甘英娴在家人的陪伴下到中山港客运码头打卡留念。她回忆起首次在中山港坐船到香港的过程,眼神中闪烁着怀念。

  对于甘英娴而言,中山港客运码头既是她首次前往香港的起点,也成了她与香港亲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过去,中山港客运码头总是熙熙攘攘,人潮涌动,车辆络绎不绝。亲戚朋友从香港回来,都需要转乘汽车,因此这里总是停满了中巴、大巴和出租车。”甘英娴也经常在中山港客运码头迎接从香港回来的亲朋好友。“他们经常会带些饼干、糖果、牛奶、奶粉等物品回来。”甘英娴微笑着说,尽管物品简单,但往往能哄得小朋友非常开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的中山港客运码头也见证了中山香港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我们第一次来中山就买了三乡的房子,在这边生活好多年了。”60多岁的香港市民梁淑娴还记得1996年第一次乘船抵达中山客运口岸时的场景,当船只靠岸时,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夹杂着各种语言的交谈声,梁淑娴夫妻俩恩爱地牵着手经中山港来到中山。“自从在中山置业后,几乎每个月都会乘船往返于中山和香港之间。”梁淑娴透露,在中山生活多年,夫妻俩去过中山不少镇街,尤其钟爱石岐乳鸽、脆肉鲩和各种糖水,品尝中山美食也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25日下午4时,随着汽笛声响起,出生于1994年的中山市民李先生独自一人从中山港乘坐航班前往香港。“2010年的时候,我也从这里坐船去香港机场,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当时年仅16岁的李先生,在父母的陪同下,从中山港客运码头乘船前往香港机场,随后飞往加拿大开始留学生活。事实上,2004年中山港客运码头开通了中山往返香港国际机场航线,中山港成为珠江西岸首个直航香港国际机场的口岸,极大地便利了中山及周边地区居民的国际出行。

  “虽然小时候也曾在寄宿学校学习,但那是我首次真正离开父母远行,心中还是充满了不舍。”李先生感慨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中山港客运码头也见证了他个人的成长。毕业后,李先生因为香港业务,每周都会前往香港一两次,只是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能够在最后一天再次在这里坐上航班前往香港,也是一种特别的缘分。”李先生说。

  中山客运口岸大事记

  1984年:9月5日中港客运联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挪威建造“秀丽湖”客轮,载客量:291客位,航速:28海里/小时。

  1985年:2月9日中山客运口岸正式通航,当年客运量211,665人次。

  1987年:客运量540,744人次,首次突破客运量50万大关。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期间,“中山”号客轮光荣接送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香港回归祖国交接仪式。

  1998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中山”号客轮光荣接送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和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董建华参加庆典活动。

  1999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二周年,“中山”号客轮光荣接送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和时任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董建华参加庆典活动;

  2001年:8月18日开通中山往香港的夜航航班,从此结束了中山至香港没有夜航的历史;

  2002年:全年客运量1,000,106人次,客运量首次超100万人次。

  2004年:12月10日,开通中山往返香港国际机场航线,中山港成为珠江西岸首个直航香港国际机场的口岸;全年客运量创开港以来最高纪录,达1,133,750人次。

  2005年:2月1日,中山客运口岸新联检大楼建成启用。

  2010年:2月1日售票系统正式升级为第三代,新系统着重销售功能,淡化票据管理,为电子船票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2013年:全面服务升级,码头增设值机柜台、客户服务中心、头等舱及贵宾舱候船室;船舶座椅升级、头等舱及贵宾舱增设配餐服务。

  2014年:7月8日正式获腾讯官方微信认证,成为首个得到认证的珠三角船务微信号,船票销售转为线上模式。

  2017年:8月18日开通中山往返深圳机场国内航线,每天四个往返。深圳机场中山港候机楼同日投入运营。

  2018年:四艘崭新的碳纤维高速客船全部投入运作;全年客运量再创新高峰,香港航线达到1,312,390人次,深圳航线151,517人次。

  2020年:7月3日开通中山往返深圳蛇口国内航线,每天两个往返,中山作为票务代理及码头服务代理参与运作。

  2023年:三年疫情结束,粤港两地恢复通关;1月13日中山往返香港水上客运航线正式复航。

  2024年:11月中山客运口岸将搬迁至翠亨新区马鞍岛,新中山客运口岸将助力粤港澳共融通,开启新的篇章。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