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凡
■形成中山“工改”经验
中山“工改”克服重重困难,摸索出可复制推广的中山经验。
日前,神湾诚艺·外沙科创城配套工程封顶。这里原片区厂房是典型的低效产业园,平均容积率不到0.5,亩产税收不到5万元,亩产值不到100万元,原780亩土地分属82个权利人,连片改造难度大。如今,这里已建起60多万平方米的现代产业城,目前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已招引企业超过300家。
“工改”三年,中山市克服“统一认识难”“矛盾协调难”“清租清退难”“腾挪安置难”“整合改造难”等五大难,坚持以改革思维突破“工改”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中山主动清理113项市镇两级制定的“自捆手脚”的政策,出台86项“工改”新政,成功探索出“谈、移、拆、建、引”五字经方法论。各镇街均成立工改专班,近500名市直机关优秀党员干部奔赴一线,“工改”铁军以改革开路、创新破题,蹚出独具特色的“中山路径”,形成“挂账收储+异地代建”“综合整治+三生共融”等10种改造新模式,极大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改造的积极性,有效破解中山土地瓶颈制约、产业发展之困和生态环保难平衡等难题,为传统制造业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山经验。
在“工改”过程中,中山更立足自身实践,参与制定广东省地方标准《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指南》,为全省“工改”标准化工作提供了中山智慧。2023年,中山被列入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2024年,中山“工改”入选国家级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做成了发展工程和民生工程
日前,新华社以《广东中山:“土地空间”换出“发展空间”》为题聚焦中山“工改”攻坚战。在位于广东中山黄圃镇大岑村的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吊塔林立,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园区环境绿美宜人,曾经破旧落后的锌铁棚厂区向现代园区蜕变。
变化发生在越来越多的中山工业重镇。东凤镇同安北万洋家电升级集聚区“工改”项目占地558亩,是中山10年来单宗土地出让面积最大的项目,预计年产值达67亿元,引进企业约400家。小榄镇绩东二社区智能锁具产业基地“工改”二期项目吸引40多家企业入驻,总体入驻率达90%;并与深圳低空经济产业企业达成产业合作协议。
“工改”改变的不仅是产业形态,还改变了村集体收入的传统依赖路径,让集体土地资源变资产,居民“口袋”更鼓。据统计,中山“工改”改造后村集体物业价值普遍提升10倍以上、集体收入大幅度增长,最高达30倍,助力2023年度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6万元。比如,翠亨新区华照村麻东经济合作社,改造后村集体年收入增长超10倍;横栏镇利源工业园“工改”项目竣工投产后村集体租金收入增加1200万元以上,比“工改”前增长近30倍。
中山“工改”以来,累计建设千亩以上连片项目2个、500亩以上4个、100亩以上83个,让土地碎片变连片、低效变高效、存量变增量。改造出来的连片优质空间,有效承接珠江口东岸产业外溢,有效支撑新招引项目落地,累计新招引、服务企业1851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1862亿元。
在“工改”浪潮下,华帝、明阳、长虹等本土企业就地增资扩产,建华控股、欧普照明等“中商”企业陆续回归,三花、新迈奇等大项目花落中山。2023年全市GDP超3850亿元、同比增长5.6%,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4.1%,工业投资增长14.8%;1-11月“工改”项目完成投资(含技改)超178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37%。2024年市场经营主体68.97万户,比2021年增长34%,其中制造业经营主体13.6万户,比2021年增长超20%。
■继续更高质量推进“工改”
2025年1月3日,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围绕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更高质量完成“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中山将全力实施“十大攻坚行动”,其中就包括“更高质量推进镇村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升级”。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