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军介绍,上海与中山虽然风貌各异,但有着世代相传的文化根脉,亟待挖掘、整理、延续,将上海的创新实践和中山的前沿探索相互映照,可以启发新的思路,共同促进两地繁荣。本次交流活动将更好地推动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江表示,上海在推动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惠民,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等方面,有许多先行先试的好经验与好做法,值得借鉴。中山将深入挖掘香山文化蕴含的无限潜能,不断增强高品质文化供给。
交流活动中,多位专家对上海与中山的历史文脉、发展特征和未来愿景做了阐释。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高倩荷
见习记者 李颖奇
通讯员 苏帼敏 吴嘉文
图片摄影:高恒远
■熊月之(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海派文化香山文化在四个维度交融互补
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四个维度上,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展现出了深刻的交融与互补。这两种文化的交融,不仅塑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风貌,也共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经济层面,上海作为创业的圣地,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拓荒者。而香山人,则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开拓精神,成为了这场创业大潮中的先驱。他们最早来到上海,以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为上海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政治与文化方面,上海犹如一个全国性的大舞台,而香山人则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孙中山到萧友梅、阮玲玉、杨殷等,这些香山籍的杰出人物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上海的文化内涵,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思想领域,上海被誉为思想的温床,而香山人则是催生这些思想火苗的重要力量。做上海“格致书院”、上海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时发现,郑观应等香山籍思想家在上海的学术研究中独领风骚,他们敢于发前人所未发,勇于走在时代的前列。“格致书院”当时在上海的地位相当于党校,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交融的精髓所在。
香山文化与海派文化的交融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们的前沿性。这种前沿性体现在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上。香山地区包括澳门、中山、珠海等地,作为中西交往的桥头堡,最早、抢占先机接触并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文化,这也是香山人更开放、更务实、更创新的原因。而上海则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为这种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在这里,中西文化得以碰撞、交融,催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
此外,香山人与上海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是这种文化交融得以深化的重要原因。上海为香山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而香山人则为上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得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的交融更加紧密而深入。在历史大环境下,上海是精英的战场,香山是精英的故乡。抽去了香山人,上海将黯然失色。离开了大上海,香山人将无所依傍。中山与上海本是一道风景不同的部分、本是一家、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戴鞍钢(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
海洋文化成为海派文化香山文化契合的基石
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两者虽地域不同,却共享着“海洋文化”的深厚基础。近年来,海洋史研究蓬勃兴起,但回顾“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研究,海洋元素常被忽视。实际上,上海的崛起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滋养,其与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紧密联系,更是海洋文化的重要体现。香山地区同样如此,广州与海外的联系从未断绝,海洋文化成为两地文化契合的基石。
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之间的契合,并非偶然。在历史背景下,“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之间的契合拥有强大推力——上海开埠和“对外贸易中心”的转移。过去的学者比较强调洋人的作用,就是“广州十三行制度”解体之后,这一过程中,不仅商人,还有工匠、手艺人等纷纷从香山迁往上海,为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入了新活力。学者们的深入研究,特别是海外学者的贡献,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历史推力对“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契合的重要作用。
广东人随着国门的打开“北上”,在中国早期近代化起步阶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位于上海的“轮船招商局”为例,这家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开创者,其成功离不开广东人的贡献。一开始,李鸿章是找“沙船”主去加入轮船招商局。曾经“沙船”是比较能代表上海开埠之前本地经济的一个传统支柱产业,但其主要活跃于东亚,与欧美有一定的隔阂。后来经由香山人的加入,如徐润、唐廷枢等,他们凭借对欧美知识、风俗的深入了解和先进经营理念,成为招商局发展的中坚力量。唐廷枢更是编纂了中国第一本汉英辞典和英语教科书,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轮船招商局的成功,不仅是广东人北上与上海本地力量紧密结合的结果,更是“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互动与双赢的生动例证。它不仅打破了欧美公司对中国沿海航运业的垄断,更将业务拓展到海外,展现了中国人的远见卓识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今日之中国,重新探讨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之间契合的重要性,对于推进沪粤两地文化的汇通、互动、交流与互鉴,具有深远的意义。
■徐茂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
剖析“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海派”一词曾带有贬义,被视作不守正道、不循规矩的代名词。然而,正是这份对“正道”的突破与创新,孕育了海派文化独特的生命力。它并非简单的大杂烩,而是汇聚了多元文化与思想流派的精髓,展现了上海这座大都市独有的文化风貌。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自古以来便是各地人士汇聚之地。从广东人最早踏上这片土地,到江浙地区成为主要移民来源,不同地域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与职业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态。这种地域间的差异与融合,构成了海派文化独特的文化差序格局,即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差序格局”在社会文化层面的体现,文化差序之间又形成一种交集的焦点。文化差序的焦点网络这个“点”,就成了上海“海派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特征。
在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现代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其现代性的基因可追溯到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甚至在明清时期就已初见端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涌入更是激活了这一隐性基因,使其在海派文化中得以显性展现。这种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与融合上,更在于其对人性与理性的重视,这是海派文化与现代文明无缝对接的关键所在。
兼容性则是海派文化的另一大特色。它并非简单地将各种文化元素堆砌在一起,而是在文化差序的格局下有序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这种兼容性得益于海派文化中的现代性基因,使其能够包容并蓄,将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文化形态融汇贯通,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当然,海派文化并未完全摒弃传统。相反,它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汲取着本土性的养分。
海派文化以其突破传统的创新精神、现代性与兼容性并重的独特魅力以及深厚的本土性根基,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代表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活力,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典范。
■廖大伟(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
香山人带动上海人一步步走向世界
香山文化作为海派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种子”,曾经引领上海的城市发展、引领上海的时尚和现代化。近百年的时间里,香山人在政治、思想和商业等多个领域,都为上海的治理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更创办了“四大百货公司”等知名企业。通过这些企业,香山人带来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商业设施和管理模式,还将国际化的视野带入上海,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作为海派文化的组成部分,香山文化对上海的城市现代化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海派文化的核心特质之一就是“海纳百川”,在其形成过程中吸纳了包括香山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元素。早期的上海人普遍不懂外语,也缺乏城市化或都市化的概念,而香山人凭借其在外语和国际事务上的优势,成为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推动者,在商业、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带动上海人一步步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
推动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区位、时代和人的努力。一是香山和上海都拥有沿海的地理优势,为两地的对外开放和贸易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特别是澳门的存在,为香山人早期接触西方文化创造了机会,使他们在语言和国际事务中具有独特优势。二是西方大航海时代和全球化趋势为香山和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尤其是上海开埠后迅速崛起,超越了多个传统贸易重镇,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三是人的努力成为推动两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虽然自然条件和时代背景为两地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香山人和上海人通过不懈奋斗和创新,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海派文化和香山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同时也要注重区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提升,这既有助于在现代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也能为上海和中山的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动力。
■邵建(上海社科院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香山文化推动全球化进程
近年来,我与中山社科界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一直在研究中山与中山现代化、香山与香山现代化等相关课题。随后又加入郑观应研究当中,以郑观应研究为基础又关注了洋务运动、买办群体、洋务企业等领域。近年来,我也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化与开放等重大议题,发现香山文化及其中的海洋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历史上,上海、香山、广州及江浙一带在对外开放和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早在鸦片战争前,这些地区已成为中外贸易的重要枢纽。其中,香山地区一直是中外贸易的重要桥梁,香山文化所体现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使得香山人在适应全球变化中表现得游刃有余,也让香山人的足迹遍布澳大利亚、美国等全球多个地区与国家。在与西方海洋文化的对比中,可以看到香山文化在根本上的差异性,强调了以互利合作而非单纯占领为基础的交流方式。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香山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了当时的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如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香山文化中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点也显得愈发重要,为当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借鉴。此外,中山、澳门、珠海等古香山地区,如今也可以在国际交流与贸易中发挥桥头堡作用,加强中国和葡语系国家的联系。
■胡波(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上海是香山人创业发展的福地
上海,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历来是香山人追求梦想、开创事业的福地。从早期的买办经济到“四大百货”的崛起,再到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香山人在上海留下了辉煌的足迹。今日,我们再次踏上这片热土,感受其无尽的活力与机遇。
上海作为香山人的“战场”,见证了无数香山才俊的奋斗与成功。横跨近现代,从郑观应到孙中山,从“四大百货”的创办者到改革开放初期创业者,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今,仍有大批香山人、中山人选择上海作为二次创业的起点,或者开办分公司,续写辉煌。
此次取经之旅,让我们对海派文化与香山文化的交流有了更深入理解。几位专家提到,上海的高度异质化社会与熟人社会的交融,为香山人提供了独特的创业环境。差序社会与文化差序的交织,让香山文化在这里与海派文化、海洋文化相互碰撞,激发出新的火花。香山人的出色表现,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的成就,更在于他们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
受到这次香山文化与海派文化交流活动的启发,我们将立足于整理《中山简史》的同时,联络珠海、澳门等地,整合三地的历史资料,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未来编撰《香山通史》奠定坚实基础,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香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