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将从何处发力?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端牢“中国饭碗”,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粮食安全根基更加坚实。如何在较高基数上实现粮食稳产丰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粮食产量站上新台阶之后,也丝毫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去年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八成,此次文件部署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这就要求我们把重心放在单产提升上,通过优良品种、农业科技应用等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要顺应人民群众消费趋势变化,持续提升农产品品质。
他认为,不论是单产提升还是品质提高,品种都至关重要,要加大种子科技创新攻关,培育更多高产优质品种。通过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等科技装备提升改善,以及生产后的收割、运输、储存等配套措施协同发力,促进粮食稳产丰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文件提出,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明确要求“持续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
受访专家表示,耕地受到严重破坏后,恢复起来难度大成本高,各地要总结经验教训,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长期致力于为盐碱地驱“盐”化“碱”。他认为,落实文件提出的“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就要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坚定做好盐碱地改良治理大文章,让更多盐碱地转化为高产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注意到,文件不仅提出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以调动各地种粮积极性,还明确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
他表示,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要以国内稳产保供为根基,强化农产品供需平衡和全链条监测预警,精准识别供需缺口和调控着力点,优化进口来源布局并动态调节进口规模与节奏,平衡市场供给与价格稳定,更高水平统筹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在开放中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多举措助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抓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
“及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纳入帮扶”“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认定”“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来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文件对这项工作作出针对性部署。》》》下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