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文化 新闻列表
~~~——
~~~——
~~~——
~~~——

 
2025年02 25
乙巳年正月廿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5年02月25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追寻那道光的人
岐江水潮起潮落,濠涌码头完成了历史使命,繁华不再。(方嘉雯摄于2023年)
《濠涌记忆:六百年香山隆都古村的前尘往事》 方嘉雯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封面题字:刘斯奋 作者系著名作家、学者、书画家、文艺理论家,曾担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荣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江 冰

  我与本书作者的相识,是从一篇讲述香山隆都“炊年糕”的文章开始的。

  在2020年第五届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评审活动中,我是评委,本书作者方嘉雯是《中山日报》编辑——作为工作人员负责投票及活动统筹的工作。我对她的印象却在一篇讲述香山隆都“炊年糕”的文章中深化。

  我赞扬此文后,她在春节前寄来一份年糕。

  一尝,喜出望外,与幼时福州年糕的味道一样。遂追问中山家族何以有此年糕滋味。岁月回望,时光倒转,居然引出一段“讲古”。

  方编辑言:

  祖先方氏曾在福建为官,随南宋朝廷由闽入粤,1279年追随宋军抗元至广东新会崖门。

  ——崖山海战,宋军大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南宋王朝兵败而亡。

  ——小皇帝端宗赵昰的生母杨太后闻讯后令“诸皇亲择居”。祖先遂携家人先后迁新会、开平、中山、台山、恩平和粤西各地,以及广西、海南、港澳及海外。

  ——先祖开基700多年,繁衍约30代,他们创造的方氏灯楼和自力村村落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的突出代表,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方氏子孙。

  ——方家一支就在中山沙溪镇定居,春节前蒸年糕也是祖上传承习俗,延续至今。赠予的年糕就是近70岁老母亲在祖上老屋里蒸煮的。

  ——中山沙溪镇,为隆都“方言岛”——源自闽。春节习俗代代相传:初一吃斋,初二开年吃年糕。

  惊喜之余,不由感叹:食物千里万里,却是人生深处刻骨铭心的记忆。

  此后,我们偶尔在微信朋友圈交换有关香山及岭南文化的看法。

  不料,今年南国书香节时,她特意驱车前来参加我的《文化岭南》新书分享会,并递上厚厚一本方氏家族历史的样书,恳请作序。

  翻阅大作,这位斯文含蓄的香山女子,竟有如此发愿,如此大作。

  一往情深矣,令我感动。

  阅读《濠涌记忆》一书,我似乎可以看到方氏女子方嘉雯寻觅方家前尘往事的背影,她在茫茫人海中终于找到回望祖先——时光隧道的入口。

  中国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向来把祖先看作生命中重要的信念与支柱——这就是纯正的“中国版本”。

  这位方氏女子,便在这种寻找中成就了自己生命中的信仰,为香山留下了一部家族史。

  其志亦坚,其情亦真,令人唏嘘,让我感动。

  香山(今中山、珠海、澳门一带)因有450年澳门之故,在中国近代史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条澳门至广州的商道诞生了孙中山、容闳、郑观应等一批爱国志士,深远地影响了岭南文化,为当今改革开放奠定了精神与物质基础。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这句歌词套用在此书上亦是恰当的。中华文明,炎黄子孙,黄河长江珠江,长城泰山香山,都是中国情,烙上中国印。

  在有些人看来,过往的历史犹如尘埃,犹如镜中风花雪月,又如水中月亮的倒影,虽风姿绰约,却微不足道;又好似清风吹过水面,几丝涟漪,瞬间消失。

  但,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们偏“不”。

  他们要记着祖先的每一步脚印,记着春花秋月里祖先生活过的每一天。也许,每一个具体的生命犹如微光,一闪而过,但众多的生命却可以汇聚成照耀后人的一道强光。

  其光闪耀,光芒万丈。

  在我眼中,《濠涌记忆》的作者——方氏女子,便是追寻那道光的人。她将笔下的一切,看作如同生命一般珍贵。

  关键还在于她发自内心的热爱,爱岭南爱香山爱家人。

  于是,才有走遍香山去寻访遗迹、追寻先人,去遍览宗室祠堂家谱典籍,悉心领悟,虔诚体会,让自己与先人心有灵犀、生命连接。

  由此,方有既温暖又文采斐然的文字,传达出晚辈深深的敬意,并呈现有质感有深度的个体生命形象:

  ——南宋灭亡沉痛历史时刻的书写,历史氛围中见出方家香山祖先宋室驸马公行踪,繁衍27代子孙,濠涌方氏源头。

  ——老校友戴红领巾告别“大同小学”,而小学原址就是方氏大宗祠。知来路,明去处,乡愁乡情有归宿。

  ——濠涌码头,当年走出多位赴澳留学幼童——方赐、方壁展、方壁崑、方炳、方烈文、方鹤鸣等,他们的名字在异国他乡青灯黄卷中尘封百年,寂寂无声。

  ——方日英,孙中山卫士,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六军军长、陆军中将。抗日战争时,亲临长沙前线力挫日军。

  ——方少穆,考入广州广雅中学,徒步投奔延安入抗大。后随李先念抗日,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海航队军职,少将军衔。

  ——方人定,高剑父学生、岭南画派领军人物之一,入选“广东百年艺坛大家”,岭南画派形成中令人瞩目的“方黄之争”的主笔。

  名人如云,不胜枚举。

  中山(香山)为著名侨乡,隆都又是中山名乡。以小见大,历史风云揽收其中,相当于写就一部岭南史,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隆都人“走出去”的篇章,尤见光彩。

  因作者之功,我们再次遭遇见识那些方氏家族的卓越成员:面影鲜活,那般生动。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需要再一次重申的是,个体生命虽然孤独,但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家族的身后,都是大时代的风云,所有个人史、家族史也都是大历史的一部分。

  香山方氏亦是。

  正是因为中国大地上一批坚守传统孜孜以求的后代,书写成的每一部家族的历史,才能构成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最终流入浩瀚的海洋,从而成为中国记忆乃至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这,就是香山,就是岭南,就是中国。

  衷心祝贺《濠涌记忆》面世出版,向“80后”作者方嘉雯致敬。多年积累,孜孜以求,半生修为,终成正果。

  其间搜寻史料辨别真伪,田野调查徒步发掘,发函询问外界各地,之艰难之坚持,可以想象。

  除了一往情深、热爱本土,其实还有观念之现代、视野之开阔、文采之斐然、传播之流畅,外功内功、内外兼修,才得一部有深度又可读的族史家谱杰作。

  我尤其看重“80后”“90后”的介入,文化传承从年轻人做起。

  作者有为,恰是希望。

  亦向方氏历代名人贤士乃至每一个成员致敬,他们都是追寻那道光的人。

  无愧于香山,无愧于华夏文明,文化传承,前赴后继,你们做到了。

  风来过,花知道。

  岭南在哪里,我们的脚步就追到哪里。

  欣然作序,读之写之亦成精神洗礼。浮想翩跹,吾心甚慰。

  2024年8月于广州

  注:本文为中山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濠涌记忆:六百年香山隆都古村的前尘往事》序言。

  (作者系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先后兼任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入选广东省首届十大优秀科普专家、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著有《都市先锋》《岭南乡愁》等十多部。)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