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教育异化的本质,是将人格养成降维成商品生产流程。家长以市场估值体系量化子女价值,用培训机构的KPI替代成长规律,最终导致儿童自我认知的扭曲。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功利主义往往包裹着“为你好”的温情外衣,让亲情异化为隐性债务关系——孩子尚未成年便背负着“养育成本”的隐形欠条。
真正健康的教育应回归育人本质,在尊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情感联结。当家长学会用陪伴替代考核,用倾听置换规划,才能重建基于人格平等的亲子关系。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而非家族财富的永续债券,教育投资的终极回报应当是完整的人格与丰盈的灵魂。
漫画/彭晓光 文字/魏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