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1版:要闻 新闻列表
~~~————各地各部门深入践行“五个必须统筹”述评之二
~~~——
~~~——习近平认真审阅述职报告并提出重要要求,强调要履职尽责、攻坚克难,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
~~~——
~~~——中山以党建引领汇聚力量推进“百千万工程”,绘就一幅生动的实干图景

 
2025年02 27
乙巳年正月三十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1版 2025年02月27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全市首个农民联合社“抱团”共享资源,有序推进春耕备耕生产
近万亩水稻种植实现降本增效
2月26日,推土机正在平整叠石村附近的复耕地。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开栏语: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中山大地处处迸发着勃勃生机。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释放了许多政策利好,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户的生产信心。春好正是耕种时,田间地头水塘边,翻耕稻田、购买农资、播种插秧、育苗放苗……一幅幅生动的“春耕图”正在徐徐展开。即日起,本报开设“春好正是耕种时”栏目,走进农业生产的火热现场,挖掘在推动“百千万工程”中,中山农业种植和养殖领域提质增效的故事。敬请关注。

  2月26日,雾蒙蒙的天空偶尔飘下雨点。因阴雨天气闲下来的中山市鹏兴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联合社”)社长陈宜伟,抓紧时间与社员余仲僖、余龙生、黄伟康等大涌镇的农户齐聚中山市一亩田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谈论新一年的水稻种植情况。

  因为有了联合社的加持,对于今年的水稻种植,他们都信心满满。“今年联合社社员的水稻种植面积加起来预计近万亩。”陈宜伟站在育秧大棚边说,种植户们形成利益共同体成立全市首个农民联合社,能在育种、种植、病虫害防治、收割、销售等水稻全生命周期内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最大程度提高粮食单产量的同时稳定农户收益,也为中山全年粮食丰收起到关键作用。

  统筹/黄启艳

  文/本报记者 陈雪琴 通讯员 欧阳盟

  ■“订单式”育秧降本增效

  2023年,中山市一亩田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余仲僖、中山隆升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余龙生、陈宜伟等人联合创办成立了鹏兴合作联社,几人也因粮食种植这份事业经常来往。走进余仲僖的水稻育秧大棚时,绿油油的秧苗正拔节生长。“这几天气温波动大,恐有倒春寒,一定要注意保温防寒,以防影响秧苗生长。”上午9点,陈宜伟正与余仲僖蹲在秧苗前交流。

  “目前2个大棚的秧苗已经满载,其中有一部分是帮联合社成员育种的秧苗。”一周前,余仲僖利用自动化育秧生产线育种5500盘秧苗,能满足300亩左右的水稻田种植。除了满足自己的稻田之外,余仲僖还从联合社接到不少订单,今年他需要帮联合社成员育秧800多亩。届时,他将按照市场价格出售秧苗,增加一笔收入。

  加入联合社后,每年余仲僖育种秧苗的订单都持续增长,2024年增加了300亩的订单量。“育秧过程烦琐且对技术要求较高,因此现在很多农户都选择让大户代为育秧。”余仲僖表示,两年前他购买了自动化育秧生产线,几个人一个小时可以完成800盘秧苗育种。如果选择传统的人工育秧,4个人满载工作8个小时,才能完成2000盘左右。余仲僖笑着说:“育秧效率提高,人工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余龙生的水稻种植基地与余仲僖相隔不远,同样采用自动化育秧生产线的他也收到联合社的育秧订单,并于一周前育种3000盘秧苗。大涌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欧阳盟表示,与人工育秧相比,自动化育秧每亩增效节本70元以上,秧苗出芽率达90%以上,高出传统育秧20%,让农户实现了降本增效。

  ■购买新农机为复耕做足准备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及的内容,也是一直以来中山粮食生产的主线。这两年,全市也不断谋划粮食生产布局,加快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这一政策红利,让陈宜伟等农户受益匪浅,今年他们所在的联合社已经接到复耕面积订单超3000亩。

  对于水稻种植而言,平整土地至关重要,尤其前身大多是苗木场的复耕地,平整难度极大。余龙生坦言,这些土地布满石头和苗木树枝,需要先用挖掘机、推土机进行初步清理,再用拖拉机进行细致平整。黄伟康以近期在大涌镇叠石村的复耕项目为例,指出每亩土地平整成本高达1000多元。余仲僖也笑着回忆,去年他复耕150亩土地,光是捡石头就花了10天时间。

  复耕难度大、成本高,一度让不少农户望而却步。考虑到复耕的实际情况,陈宜伟花了3万多元,购买了一台卫星平田机。据介绍,这台卫星平田机可以通过卫星定位,以不同颜色的显示区别土地平整度,从而快速完成土地平整工作。相比传统平整农地时拖拉机在田地里反复平整,它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下转05版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