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书法,先学写点。”老师在课堂上边写边讲。“一个点,有点首,点背,点腹,点尾,中间这个地方,还有点心,像一个完整的人。写的时候,哪一点都不能马虎,都得笔到意到,否则,就是败笔。”
坐在课堂上听着老师的讲解,我忽然明白了,我自己的随手字为什么不美观,有欠缺。过去我以为欠缺的仅仅是结构、布局、章法。现在才明白,我欠缺的是一笔一画的规范和恭谨。所以从零开始吧,认认真真地练,把每一笔每一画写好了,才是根本。这也是为什么书法能够让人心静的原因,急不得,快不得,马虎不得。稍不留神,笔就跑偏了,所以练的是那份内心的谨敬呀!这也许就是论语里说的那句话——行己也恭。
于是练习时,看着老师的视频,认真地用心琢磨,一点也不马虎,一点也不含糊地规范握笔,一笔一画都按笔法运笔,每一笔每一画都写在它当写的位置上时,字的框架结构真的端正稳定了许多,字自然就美观啦!一张写下来,立刻呈现一种气象,就像一丝不苟打扫好的屋子,那种整体上的洁净整齐,一气呵成的流畅用心,形成一种气韵在屋子里流动,想不美都不行!
这时候,我忽然想起,那年跟着一众人去采访一位老中医,虽然身居乡村,可是远近闻名。老中医已经八十多岁,身板硬朗挺直,步履轻快。鹤发童颜的他因为被乡里安排,不得不应付一下场面。虽然看得出,他很不喜欢这样的安排,但还是凭着他的修养,回答着七嘴八舌的提问。
我站在人堆里细听,原来他年轻时是这个村里的赤脚医生,因为行医需要,开始学习中医,条件非常艰苦。在没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苦学中医典籍,勤学苦练针灸,后来终于有机会得到了外出进修的机会,更是如饥似渴。学成归来后,像许多老中医一样随叫随到为百姓医病,即使在暴雨风雪之夜也没有耽误过诊病。有一次夜晚外出诊病归来,天下起了暴雨,河里的水涨得快,漆黑的夜里,他蹚水过河,被洪水冲走,抱住河岸边的一棵树,才算捡回了一条命……他平淡地说着,面对眼前的一群人,眼里满是倦怠。
趁着热热闹闹的采访间隙,我站在他家院落的门口往里望了一望,这一望不打紧,立即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不,更准确地说是被院子里菜所吸引。这院子里的菜,端端正正地种在一个方方正正的小园子里,一棵棵晶莹剔透地生长着,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得出奇!
我打量着这个小院。小院二十平方米,四四方方的院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水泥地,一部分是菜地。菜地与水泥地挨边,也就是院子的正中心,一块长条水泥板,用砖块垒筑的支撑。这种摆设是几十年前的农村院落里的常见的,是洗洗涮涮时用来放盆盆罐罐的,其余便无长物。但是,很奇怪,就是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甚至有点落伍的院子散发出的一种气韵,一下子笼罩了我。
定睛细看,只见整个院落一尘不染。窗台、门户,一砖一瓦,甚至连墙根裸露的土地,边边角角都被打扫得一尘不染,这一尘不染,不是那种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功夫,而是每天一丝不苟清扫的结果。可见,这个院落的主人,每天三更灯火五更鸡之后,便是洒扫,这是学习中医之人必需的修行。怪不得这个俭朴的院子这么吸引我呢,是它不同凡响的干净整洁吸引了我,是它的主人日积月累的坚守吸引了我。这也让我明白了中国古代的学徒,无论学什么都得从清扫工夫开始,到了一定程度才进入真正学习阶段,是诚意,更是为正心!
这时候,我忽然明白那菜吸引我的原因,是因为那菜的干净,那菜的一尘不染。它们之所以给人以晶莹剔透之感,是因为长在这个干净整洁每天都打扫的院落里,这一尘不染的环境,让它们干净而安静地吸收着日月精华,从而造就了它们出尘的美!
这个小小的院落,和这小小院落里种的菜,见证了老中医的修行,也印证了一个乡村老中医为何能远近闻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