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关键转型期,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科技强国的战略需求,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而作为培养主体的导师群体,其“导学、导研、导德”三位一体的育人职能,贯穿于研究生学术训练与人格塑造的全过程,已成为破解高层次人才培养难题的核心要素。随着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持续扩大和育人目标的深度改革,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实际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三重结构性矛盾:一是教育供给的标准化配置与研究生个性化发展诉求的失衡;二是思政资源的分散化存在与协同育人要求的错位;三是教学方式的路径依赖与新时代认知规律的脱节。这些矛盾导致“大水漫灌”式教育存在供给精准性不足、资源整合度不高、方法适切性不够的实践困境,亟待通过“范式革新”实现提质增效。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高效的资源整合、创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师队伍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导学关系重构中实现价值引领的精准定位,实现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学思政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成功转型。
■一、优化导学思政体系,破解供需失衡
破解导学思政体系供需失衡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教学内容设计、课程组织模式、实践环节强化等多维度入手,推动导学思政体系的深度改革,使其能够精准对接研究生多样化的思想状态和学术发展需求,切实提升导学思政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其一,构建需求导向的导学思政内容动态机制。针对导学思政内容难以满足研究生个性化需求的问题,应以研究生需求为导向,建立导学思政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通过定期开展研究生思想状态、学术发展需求以及社会热点的综合调研,将调研结果作为导学思政内容调整的依据,确保教育内容紧贴研究生实际。导学思政内容设计应实行模块化结构,以核心模块涵盖基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拓展模块则聚焦于学术道德、社会责任和个人成长等不同需求,实现导学思政内容的灵活配置。同时,联合培养单位应组建多元化导学思政内容开发团队,联合思政教师、专业导师以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导学思政设计,确保导学思政内容具备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其二,推进导学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强化导学思政与专业教育、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同频共振,精准整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育人资源,实现能量聚合、信息整合、育人综合”。联合培养单位应要求专业导师在课程大纲中明确导学思政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例如,在讲授科研方法时引入学术诚信教育,在介绍学科前沿时融入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在专业课程中植入的思政内容,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政治引领。其三,强化实践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联合培养单位应通过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导学思政的实践性,使研究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深刻体会教育内容的意义。在校内,可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导学思政实践基地,如学术道德教育中心、红色文化教育体验室等,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校外,应加强与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将导学思政融入研究生的科研实习和社会服务活动中。例如,在企业实习中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教育,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研究生关注社会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须形成体系化安排,与课程教学目标保持一致,通过校企合作与社会协作共同打造多元化的实践育人模式。
■二、构建高效资源体系,加强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共享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数字化资源作为导学思政精准化实施的核心载体,不仅在内容供给和教育方式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育质量、推动多主体协同育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一,优化数字化资源开发机制。高效资源体系的构建需要以优化资源开发机制为核心,实现资源开发的系统化、规范化与精准化。一方面,应明确资源开发的整体方向和标准,突出数字化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联合培养单位的导学思政数字化资源开发应结合联合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学科特色以及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学术特点、区域特性及校本特色的数字资源。同时,应制定导学思政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确保资源开发过程的科学性和成果的高质量。另一方面,数字化资源开发应通过多主体协同推进机制实现规模化与优质化。导学思政资源的开发需要校内外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包括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投入资源、技术与智慧。联合培养单位应主动引导教师、科研人员和技术团队深度参与数字化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创新,鼓励跨学科协作,探索将思政内容与学术前沿、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等领域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其二,构建多层次数字化资源体系。为了适应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学思政精准化的多元需求,需构建涵盖多层次内容、多维度供给的数字化资源体系。应在资源内容上丰富导学思政的素材库和应用场景:一是构建理论性资源模块,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为核心内容,开发知识性和理论性的教学资源;二是强化实践性资源模块,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虚拟实践场景和案例教学库,将导学思政内容与科研实践、学术场景和生活情境有机结合,增强资源的实用性与体验感;三是拓展文化性资源模块,以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础,开发文化类导学思政资源,激发研究生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同时,应在资源形式上推进多样化开发,以适应不同教学场景和研究生学习方式。应注重开发包括视频课程、微课、电子教材、数字化案例、虚拟现实场景和交互式教学工具等在内的多样化数字资源,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求。“将导学思政相关的理论知识资源、实践案例资源、虚拟体验资源等多方面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有机融合”,并且注重资源的模块化设计,通过细分主题与功能模块,将教学资源按需组合,从而实现资源在不同教育目标和教学场景中的灵活运用。其三,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应构建校际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区域性、全国性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不同联合培养单位之间导学思政数字化资源的互联互通,打破校际间的资源壁垒,推动优质资源的普惠化。应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联合,通过引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共同构建开放的共享生态体系,推动资源开发的专业化和高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还应注重数据化与智能化功能的提升。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实现资源的个性化推送与智能化管理。
■三、加强教师能力建设,提升数字素养与精准实施能力
“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高低,是衡量一名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在推动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学思政精准化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数字素养和精准实施能力是关键因素。其一,构建系统化的教师培训体系。针对教师在数字技术应用和精准化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应制定分层分类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须开设数字素养提升专项培训,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方法,使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另一方面,应强化精准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引导教师学习如何基于研究生数据开展个性化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策略调整,“使其能够以数字化的视角看待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信息技术制定深受研究生喜欢的教育教学方案”。此外,教师培训体系应注重过程性和长期性,将数字素养提升与精准化实施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师职业发展的全周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教学工作坊和学术研讨会,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学习与交流机会,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其二,完善能力评价体系,形成持续改进的环形机制。须构建包含“数字工具应用度”“学情诊断精准度”“教学干预有效度”三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实录分析、学生发展追踪、教学成果反哺科研等多元路径,动态评估教师精准育人能力提升效果。建立教师数字素养成长档案,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培训参与、教学实践、能力认证等全周期数据,为个性化专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将数字育人成效纳入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考核指标,对开发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创新精准育人模式的教师给予专项奖励,激发教师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通过“培训-实践-评价-激励”的螺旋式提升机制,实现教师数字素养与精准育人能力的协同进化。其三,构建协同育人生态,促进能力建设成果转化。一方面,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虚拟教研室等载体,建立“数字素养实训基地”,将教师培训成果转化为真实教学场景中的精准育人实践。例如,在联合培养项目中设置“数字思政工作坊”,由导师团队基于研究生科研数据共同设计个性化思政方案,通过“方案设计-课堂实施-效果评估”的环形演练,推动数字工具与育人实践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建立“双轨”反馈机制,横向打通教师培训、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的数据壁垒,通过教学成果反哺科研课题、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纵向构建“学校-院系-导师”三级联动的动态优化系统,基于区块链记录的教师成长数据,智能诊断能力建设短板并推送定制化提升方案。如此,教师数字素养与精准实施能力既能在协同生态中持续进化,又能深度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最终形成“能力提升-实践创新-质量跃升”的良性循环,为导学思政精准化转型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赖淑君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作者麦家声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科技与研究生处教师
本文系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专项经费课题(4YYJS01);广东省2023年度青年创新人才项目(2023WQNCX0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