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陈陈 通讯员 朱静漪
■离婚类纠纷在家事审判占比超八成,30至40岁群体成离婚主人群
婚姻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细胞,是最能体现法律温情的审判领域。2010年,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在中山中基层两级三家法院设立家事审判合议庭,开启广东法院家事审判改革。
据《白皮书》显示,中山两级法院近10年受理的家事纠纷案件数量总体平稳且呈下降态势,2024年首次降至2000件以下。在家事纠纷中,离婚及其衍生的纠纷占大部分比例,达81%以上。近3年来,中山法院家事审判结案率逐年提升,存案量下降明显。在纠纷化解方式方面,中山两级三家法院家事案件调撤率呈持续上升态势,2024年总体调撤率为57.15%。
本次发布的《白皮书》,以中山第一法院管辖区域内的家事纠纷案件为样本进行深入剖析。数据显示,离婚纠纷中,女性提起诉讼的比例达69.16%,主要因价值观冲突、家庭责任不均、婚外情等问题。30至40岁群体是离婚主人群,生活琐事成为主要离婚原因,反映80后、90后对婚姻依赖度降低。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离婚态度差异明显:60后视婚姻为责任,忍耐为主;70后受传统与现代观念碰撞影响,调和率较高;80后更注重个人幸福,离婚接受度高;90后则完全倾向个人自由,对离婚持开放态度。此外,离婚案件涉及未成年人的比例达52%,法院通过创新“父母课堂”等举措,推动此类案件调撤率达87%,有效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离婚后财产分割日趋复杂,新型财产如股权、知识产权等争议增多。协议离婚衍生的财产纠纷占比超90%,因条款模糊或“假离婚”引发的矛盾激烈,调解难度大。继承纠纷则因涉及家族利益冲突,调撤率仅41%,且继承人身份查明和送达困难,审理周期较长。
■法院创新十大机制,改革经验吸纳入《民法典》
自启动家事审判改革以来,中山法院不断健全家事审判机构和队伍,加强家事审判功能区硬件建设,创新被告信息申报、庭前调解、心理干预、离婚诉讼冷静期、婚姻修复指导、人身安全保护令、离婚财产申报、亲子关系评估、子女抚养规范、量身定制探望方案10大机制,创立“离前一课”“父母课堂”特色品牌,深入推进前端治理、多元解纷,取得扎实成效。
中山法院家事审判改革成效获得社会各界认可,一系列创新制度被吸纳入《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广东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程序指引》,涌现出牛庆利、钟劲松、黄燕芳等一批家事审判先进个人,先后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家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省法院调解专家等荣誉称号。
为有效发挥司法裁判的示范、导向、指引作用,《白皮书》在深入分析家事纠纷案件规律、系统总结审判经验、充分提炼裁判规则的基础上,还发布了10件家事审判创新机制运用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涉及婚姻修复指导、离婚财产申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家庭教育指导、“父母课堂”、反家庭暴力与人身安全保护令、多元联动解纷等方面,充分贯彻落实民法典关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宗旨,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营造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妇女和老年人的良好氛围,用法治力量引导社会崇德尚法向善。
市中级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程建峰表示,中山法院将锚定坚持政治引领、自觉服务大局,立足主责主业、公正高效司法,凝聚联动合力、促建共治格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履职水平,强化法治宣传、弘扬文明新风5个方面新目标,提出新对策、付出新干劲、取得新成效,不断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中山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