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1版:要闻 新闻列表
~~~——
~~~————广东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
~~~——
~~~——
~~~——​“低头看手机,抬头看无人机”,科技让三角镇缸瓦沙岛迎来蝶变
~~~——
~~~——

 
2025年04 09
乙巳年三月十二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1版 2025年04月09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江心荒岛变“数字农场”
​“低头看手机,抬头看无人机”,科技让三角镇缸瓦沙岛迎来蝶变
无人机将秧苗运送到田间。
  4月8日正午,缸瓦沙岛的田垄上,插秧机正吐出整齐的绿线,无人机掠过银镜似的江面,将秧盘精准投放到待耕的水田里。几只白鹭追着翻土机的轨迹起落,这片曾被遗忘的江心荒岛,此刻正上演着一场科技与自然的奇妙合奏。

  文/本报记者 柯颂 通讯员 黄清霞 图/本报记者 文波

  ■拓荒者的“机械兵团”:从杂草丛生到田畴沃野

  缸瓦沙岛位于中山与南沙交界,800亩土地曾因陆路不通、种植效益低而长期半丢荒。四年前,新农人陈志荣第一次登上缸瓦沙岛时,彼时的荒岛杂草丛生,砂石遍地,老鼠蚂蚁横行。“推土机开进去,车轮都陷进沙地里。”陈志荣蹲在田边,指尖搓着黝黑的泥土感慨,“你看,现在泥土松得能攥出‘油’来。”在三角镇农技人员指导下,他引入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机等“新农具”,推平荒坡,改良土壤,硬是将“沙石滩”变成了“聚宝盆”。“谁能想到,现在单季每亩能产400多公斤粮食?”陈志荣感慨万分。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承包户,陈志荣最为惊叹的是那两架黑色无人机——“以前肩挑手扛运秧苗,往返一趟需要半小时,现在无人机不到十分钟就能跨江送秧。”说话间,他掏出手机查看APP,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田块的墒情(指作物耕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况)数据,“这比人工估量准多了。”在三角镇农技员吴宇颖的指导下,陈志荣的“机械兵团”不断升级:插秧每亩耗时从人工的2小时缩短至机器的15分钟,无人机每天可完成200亩植保作业。曾经需要全村100多人耗时10天的春耕,如今6个人、3台机械、3天就能宣告完工。

  ■向科技要产量:当咸潮遇上“智慧时间表”

  缸瓦沙岛的蜕变,远不止于机械轰鸣。紧邻珠江口的地理坐标,让这里每年都要遭受咸潮侵袭。“以前咸水一灌,秧苗枯死一半。”陈志荣指向远处的水闸,“现在我们跟着吴技术员学‘错时耕种’——春耕推迟10天引水育秧,秋种提前15天抢收,刚好错开咸潮高峰期。”更关键的变革藏在土壤里。三角镇农技团队带来的“配方施肥”“轮作改良”技术,让砂石地逐渐攒起肥力。吴宇颖蹲下身子,扒开表层土:“我们引入有机肥,配合无人机测绘土壤养分,哪里缺氮、哪里少钾,手机上一目了然。”数据显示,通过良种优选和科学管理,这里的水稻单产提升了15%,500亩稻田年产量达430多吨,足够填满全镇2万人口三个月的“米袋子”。

  标准化田块设计更是神来之笔:每块田地严格控制在40-50亩,恰好适配大型机械转弯半径。“以前田埂七拐八弯,机械作业得‘扭秧歌’,现在直线行驶效率提高40%。”陈志荣的机械队如今成了周边农户的“抢手货”,插秧机、播种机跨岛作业时,一天能帮200亩地“换装”,全镇耕种效率因此提升30%。

  ■藏粮于技:从“孤岛”到“粮仓”

  站在田埂上,三角镇农业林业服务中心主任黄汉良望着连片的稻田感慨:“2021年刚启动复耕时,镇里咬咬牙投了10多万元修水渠、筑田埂,当时不少人觉得‘荒滩变粮仓’是痴人说梦。”如今,曾经的“半荒滩”成为了三角镇的新粮仓。更让这位基层干部欣慰的,是像陈志荣这样的“新农民”正在崛起。“陈老板现在是省、市里的数字农业培训班常客,学会了用物联网监测病虫害,还琢磨着给无人机加装AI识别系统。”黄汉良指着正在调试机械的陈志荣,“他常说,现在种地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低头看手机,抬头看无人机’。”江风掠过芦苇荡,捎来远处机械的轰鸣。这座曾被时光遗忘的江心岛,正以科技为笔、以汗水为墨,在荒芜中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时代答卷。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