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些重要指示和文件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显著的实践特色。深化社会调查在思政课领域的应用与实践,是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的应有之义。
■以调查研究之“合”,实现多层化全方面重视
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并进一步要求要“利用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当前,社会调查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使用最为广泛的实践教学形式,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提高学校重视程度。高校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学校应将调查研究纳入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规划中,明确其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加大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投入,包括经费支持、场地设备、人员配备等,为调查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加大教师引导力度。思政课教师是调查研究的直接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要深刻领会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自身的调查研究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方案,积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热点问题。通过与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如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实习实践等。再次,加强学生认知深度。学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其对调查研究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调查研究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对调查研究重要性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讲解、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调查研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参与调查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最后,形成各方支持广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调查研究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学校应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的沟通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与各方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调查研究机会和实践平台,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实践渠道。政府部门可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发展战略;企事业单位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社会组织可以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以调查研究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使思政教育的系统合力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汇聚强大育人合力,为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大助力。
■以调查研究之“广”,实现全链条全覆盖参与
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元的时代议题引发的各种教育问题,以课堂讲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广大学生对多样化教育教学模式的需求,需要立足于“大兴调查之风”重大部署和“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首先,要强化全链条问题意识。调查研究的“广”源自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以全过程、问题链式的调查及时把握学生实践需求。一方面,应紧扣实践教学目标,构建贯穿“学期前-学期中-学期后”的全程实践教学调查体系。通过前期调研精准调研学生需求与潜在问题,中期动态监测教学实施效果,后期全面评估总结经验不足,及时捕捉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关键问题。以扎实的调查数据为支撑,深度融合实践教学的关键要点、理论知识的重难点、社会热点话题以及学生的思想困惑点,灵活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需借助递进式问题链,巧妙串联“社会调查开展前-社会调查开展中-社会调查开展后”环节,打造完整的实践教学闭环,从而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其次,推动大学生全员参与。新时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日益增长,他们需要更加高质量、精准化的实践机会。思政课教师在每学期授课前要对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进行整体调查,还要针对调查中反映出的典型问题开展讨论式调查,全面把握学生实践需求,因生制宜调整实践教学目标、搜集准备实践教学素材,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推动学生全员参与。再次,优化社会调查的形式。除了传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外,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精准抓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相关的网络舆情数据,让学生基于海量真实信息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更敏锐地把握社会动态。还可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调查,线上利用问卷星等工具广泛收集数据,线下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农村等实地走访,将宏观数据与微观体验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调查视野。同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调查项目,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从选题、策划、实施到总结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使社会调查形式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全链条全覆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参与体系,切实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以调查研究之“细”,实现立体化全方位保障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细致”是保障教学成效落地生根的关键。调查研究之“细”,体现在从规划到执行的每一个环节,关乎能否构建起坚实且全面的实践教学支撑体系。唯有在细微之处全方位部署,才能实现立体化全方位保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首先,深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社会调研活动领导机制。顶层设计是确保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学校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由校领导牵头,整合教务处、学工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力量,形成协同推进的格局。明确各部门在社会调研活动中的职责分工,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调研活动从策划到实施、从组织到评估的全过程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工作流程。同时,领导机构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调研活动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确保调研活动的顺利推进。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建立校内外联动的领导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社会调研平台。其次,加强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社会调研活动激励机制。完善的制度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会调研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制定详细的社会调研活动管理办法,明确调研活动的组织形式、时间安排、经费支持、成果认定等具体事项,为调研活动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活动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调研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完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社会调研活动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高社会调研活动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调研活动的选题、设计、实施到成果呈现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和评价。评价指标应涵盖调研活动的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实效性等多个维度,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同时,评价机制应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关注调研成果的质量,也关注学生在调研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通过定期的检查、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调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确保调研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通过深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保障和完善监督管理,以调查研究之“细”,实现立体化全方位保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取得更好的育人成效。
本文系广东省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专项)(2023GXJK059);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网络宣传思想文化研究课题(2024WLSXWH1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分别是: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