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时事 新闻列表
~~~——
~~~——
~~~——
~~~——

 
2025年04 15
乙巳年三月十八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5年04月15日 时事 扩展 收缩 默认

本轮大风沙尘雨雪天气趋于结束
极端天气为何“扎堆”?
4月12日,甘肃兰州被沙尘笼罩。新华社 发
4月11日,银川市民在强沙尘暴天气中骑车出行。新华社 发
  中央气象台14日18时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大风强度进一步减弱。此前,中央气象台已先后解除暴雨蓝色预警、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暴雪蓝色预警和沙尘暴蓝色预警。这意味着本轮冷空气带来的大风沙尘雨雪天气趋于结束。

  本轮天气过程有多“极端”?极端天气为何“扎堆”出现?多种特殊天气带来哪些影响?新华社记者进行了采访。

  6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突破历史极值

  4月1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风橙色预警、暴雪蓝色预警、暴雨蓝色预警、沙尘暴蓝色预警和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11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极端大风天气过程。

  “此次大风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影响范围广,辽宁、吉林等地的雨雪天气强度也为常年同期少见,沙尘天气更是今春以来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过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说。

  监测结果显示,此次大风过程8级以上阵风影响了超过3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影响超过6.1亿人;23个省份出现12级以上阵风,327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最大阵风突破4月历史极值,6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突破历史极值。

  受大风影响,沙尘弥漫于4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最远传输至海南北部。其中,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局地出现沙尘暴或强沙尘暴。

  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兴安盟、黑龙江齐齐哈尔、吉林白山等地降暴雪或大暴雪,暴雪区域新增积雪深度10厘米至34厘米。

  黄淮南部、江淮、江汉、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等地自北向南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齐发。

  特殊天气为何“扎堆”?

  本轮天气过程,多种特殊天气“扎堆”,大风、暴雪、暴雨、沙尘暴和强对流齐至。

  这些特殊天气为何“扎堆”出现?张芳华和饶晓琴等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分析:

  ——极端大风。由非常强的冷高压和温带气旋共同作用造成,同时高空伴有强大的东北冷涡,其后部的强北风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动量下传,加剧了地面大风。换句话说,相当于“居高临下”的冷空气“一泻千里”。

  ——暴雪。冷涡和气旋还为内蒙古东部、辽宁、吉林等地的雨雪天气提供了良好的水汽、动力抬升及低温条件,使得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雪或雨夹雪,局地大暴雪。

  ——沙尘。极端大风导致沙尘天气强度大,达到强沙尘暴等级,在上游沙源区的起沙量非常可观;传输高度高,在高空强风作用下,沙尘气团移动速度快,沿偏北路径长驱直入传输到南方。

  ——雷暴。南方地区受南下冷空气和不稳定暖湿气流影响,11日至12日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局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如何降低极端天气影响?

  张芳华表示,本轮大风过程突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东部地区交通和农业生产两个方面。

  据交通运输及相关部门消息,京广高铁、京沪高铁等高铁线路上下行列车采取限速运行措施,北京、成都等地机场取消航班超800架次,河北张家口、石家庄、保定地区高速关闭辖区所有站口……

  “此次极端大风过程对经济林果、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影响较大,导致部分设施大棚棚膜和育苗地膜破裂、温棚棚架折断、畜禽圈舍垮塌、彩钢瓦民房(棚)和光伏板等设施损毁,部分果园果树叶片、花苞、树枝受损。”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宋迎波说,伴随的低温天气导致部分棚内作物和牲畜受冻、处于盛花期的梨、杏等经济林果花蕊遭受冻害,影响坐果率,南方水产养殖出现死鱼现象。

  宋迎波建议,东北地区要及时清除田间和大棚积雪,防止压垮设施加剧低温冻害,土壤偏湿地区要做好排涝散墒。南方地区应抓住降水时机做好田间储水和库塘蓄水,降水过后及时移栽早稻,地势较低的油菜、蔬菜等田块及茶园、果园要加强清沟排水,减轻农田渍害和病虫害。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3天,中东部地区的气温将快速回升,西安、郑州等城市最高气温将接近35℃。未来10天,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3℃,其中江南西部、四川盆地等地显著偏高。同时,16日之后南方地区多降雨天气。19日起,将有冷空气自新疆开始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张芳华说,近期需重点关注气温显著回升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森林草原火险升高,贵州东部、江南、华南等地局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影响。

  中国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气象部门将继续加强监测预警,强化递进式服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

  特写

  追风的人

  今年四月,异常大风天气,由北至南席卷全国多地。然而,内蒙古有这样一群气象“追风人”,为给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信息,他们身处气象观测预报一线,争分夺秒与风赛跑。

  11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出现暴雪天气,过程中伴随大风,极大风速达22.5米/秒(相当于9级大风),最小能见度不足300米。当晚7时15分,海拉尔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业务员周铁桩要完成当天的第二次探空气球施放任务。

  寒风呼啸中,他一手举着直径两米多的探空气球,一手拎着挂在气球上的探空仪,顶风弓身,艰难地跑向一片空地,辗转几圈才找到合适的放飞角度,随即气球被大风卷入空中。 这段视频传到了网上,不少网民担心他会被大风吹跑。“当时风很大,没点儿体重还真不好说。”周铁桩打趣说。

  探空气球,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气球把探空仪带到万米高空进行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的测量。我国有131个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每个高空站雷打不动每天都要准时施放探空气球,确保全国气象数据同时收集和上传。

  恶劣天气会给气象人的工作带来不小挑战,气球升空途中很容易意外爆裂。此轮异常天气中,大风叠加暴雪,在工作20多年的周铁桩看来也较为罕见。

  “视频中的气球充气量达4.5立方米,往常能升到4万米的高空,但那天风大,升到2.9万米就爆了,不过飞得很远,飘了100多公里,顺利传回了气象数据。”周铁桩说。

  当周铁桩在凛冽寒风中放飞气球时,远在10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近乎同步收到了观测数据。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会商室内,24小时灯火通明,首席预报员马素艳正在和同事们会商天气,发布大风、暴雪等预警信息。

  此轮大范围异常大风天气从4月11日开始,但预报员的“追风”时间轴要往前调很多。

  “这场大风天气,其实早在6日就被精准捕捉到了,8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发布了重大气象信息专报,10至12日连续发布大风黄色预警。”马素艳说。

  马素艳表示,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社会关注度不断攀升。气象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预报的发出意味着各地政府和部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调动。这要求预报尽可能精准,也给预报员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预报员鼠标一点,画的这个圈,圈里的灾害性天气就可能影响很多人。”马素艳说,每次发出预报预警信息,她和同事们要综合各种气象数据、理论知识和预报经验等,认真分析和研判,才能得出预报结论。

  在内蒙古,大风时常伴随沙尘而来。从事沙尘天气监测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数据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温建伟,便是这样一位时刻关注风况的“追风者”。

  “大风沙尘天气会对生产生活带来影响,如何更早地给出准确预警,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温建伟团队正在研发一种沙尘天气监测与预警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来帮助监测和预测沙尘。

  在温建伟团队研发的实时定量化沙尘监测产品中,此轮大风沙尘天气的行进轨迹直观呈现,沙尘的起源与传播范围一览无遗。

  “该技术可以提前3小时预测即将到来的沙尘暴的时间和严重程度,这项技术成果已经被民航部门应用于运营决策中。”温建伟说,面对大风沙尘天气,未来有望从以前“沙尘暴来了关窗户”的被动躲避,建立起用AI预警、立体防御、公众科学参与的主动应对体系。

  14日,中央气象台预计本轮冷空气带来的大风沙尘雨雪天气趋于结束。正是这群气象“追风人”坚守岗位、灯火不熄,筑牢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也给了社会公众直面极端天气的勇气和信心。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4日电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