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名为“冠军之声——ARD音乐比赛金奖耳朗三重奏音乐会”的演出,不仅是对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诞辰150周年和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逝世50周年的纪念,还通过音乐的语言,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在历史记忆与艺术表达中的深层对话。
文/本报记者 廖薇
图/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提供
传递对音乐大师的怀念
钢琴家马科·桑纳(Marco Sanna)指尖轻触琴键,小提琴家朱迪斯·斯塔夫(Judith Stapf)与大提琴家阿尔诺·罗维拉·艾·巴斯康特(Arnau Rovira i Bascompte)的弓弦缓缓拉开。一缕惆怅从拉威尔《A小调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的旋律中如晨雾般弥漫开来,瞬间将观众带入史特拉文斯基所言的“拉威尔就像瑞士的钟表匠”一样的精密世界。
拉威尔的存世作品不多,但每部都堪称精品。《A小调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在一战初期完成。拉威尔用四个乐章串联起对和平年代的追忆与战争阴霾下的挣扎。钢琴家阿尔弗雷德·科尔托称“它是一间用数学公式搭建的温室,里面却种满了食人花。”
中场休息后,随着大提琴低沉的震颤,肖斯塔科维奇《E小调第二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的旋律如潮水般涌来。这部创作于1944年的作品,体现了作曲家在亲历列宁格勒保卫战后对战争残酷性的理解,或许是出于对逝去犹太裔好友的悼念,第四乐章由犹太旋律与癫狂节奏交织而成,仿佛恐怖的“骷髅之舞”,仿佛每个音符都在质问:文明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境地?直至归于最初的静谧。
耳朗三重奏选择在2025年同时演绎肖斯塔科维奇与拉威尔的作品,并非偶然。“两位作曲家都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但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阿尔诺称。几位音乐家表示,肖斯塔科维奇的俄式悲怆叙事情感迸发强烈又深沉,拉威尔则以法国印象派浪漫笔触融合多种音色。这种对比本身也引发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反思。
从舞台到生活的“双向倾听”
演出前,耳朗三重奏在舞台上接受了专访。当被问及团名“Orelon”的由来时,钢琴家桑纳解释道:“‘Orelon’源自世界语,意为‘耳朵’。世界语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对我们三人而言,这不仅是听觉的象征,更代表着一种开放的态度——用耳朵倾听彼此的文化,用心灵感受不同的声音。”
这支成立于2019年的年轻组合,成员分别来自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他们的合作始于在科隆和柏林求学时的相聚。凭借卓越、大胆、现代的音乐诠释,才华横溢的他们获得了一系列室内乐比赛大奖,包括ARD国际音乐比赛金奖和观众奖、墨尔本“国际室内乐比赛”委托作品最佳演绎一等奖和特别奖、格拉茨“舒伯特与现代音乐”委托作品最佳表演一等奖和特别奖等。
成员们表示,比赛固然帮助他们打开了职业道路,但通过音乐会与人们分享所爱,更令人愉悦。对其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每次音乐会都能全情投入,将个人理解与集体理念完美融合。
同时,演出中,艺术家们也在聆听着来自观众的反应,感受着他们的能量。朱迪斯表示,不像欧洲的观众偏向老龄化,这里的观众更年轻,更有活力。“中国的观众真的很棒,哪怕是在聆听他们不太熟悉的作品,也是非常专注,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它。”马科分享道。“我们发现,所有的观众都很热情,这是一次美妙的旅程。”
谈及首次中国之行,三位音乐家难掩兴奋。美味可口的食物、移动支付的便利、高铁飞机的交通便捷……这一切都让他们惊叹不已。“很多地方和欧洲的日常生活不太一样,这很有趣。”“广东的人口数量比我的国家乃至周边国家加起来的人口还要多。”“我很好奇,社会机制是如何让这一切顺利运作起来的。”三位艺术家们打开话匣子,七嘴八舌地分享起自己的“中国印象”。从北至南的中国之旅,帮助他们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看到了此前在西方媒体上无法接触的“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