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理论周刊 新闻列表
~~~——
~~~——
~~~——
~~~——

 
2025年04 21
乙巳年三月廿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3版 2025年04月21日 理论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校如何作为?
  张小艳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关系到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关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全社会都应积极主动参与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来,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又当如何作为呢?

  一、强化有组织科研

  优化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

  科技供给是产业创新的源头,科技创新供给的好坏直接影响产业创新发展的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先进生产力的产生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提。

  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体系中,高校应精准定位、分层分类差异化发展,在不同的赛道上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开展有组织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一是有组织地搭建重点平台,组建创新团队,优化科技供给。高校要重点搭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或学术特区,针对性引进和组建学科大团队、产业化创新团队,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高水平、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为牵引,以产业化潜力大、市场需求紧迫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为抓手,联合校内外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平台协同作业、攻克技术难关。二是有组织地强化高校与地方的互动,产出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成果。每个城市的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布局不同,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要时刻以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为目标导向,有组织地布局和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强化校城互动,提升高校与城市的共生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要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或关键性应用问题,积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联合组建“大兵团”产业创新团队,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多渠道、全方位提高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持续性、稳定性资源投入,致力于产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

  二、 加强产学研合作

  构建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能够将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因此,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高校在具体工作中,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多措并举、想方设法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政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各类企业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用,提升企业创新主导的意识和先决条件。一是健全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在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方面,高校要协同地方相关政府部门,主动联系地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或成长潜力较大的企业,建立校领导带队走访企业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为企业送技术、解难题、助成长;二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要定期梳理校企合作清单,依托技术合作、技术委托等特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高校与企业技术人员的紧密交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将实验室建在企业,将会议研讨放在企业,将项目设在企业,将优秀的老师、研究生、本科生送到企业,帮助企业搭建高水平实验平台、补充实验设备、充足人才力量,让校企真正成为一体,帮助企业夯实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三、 深化人才自主培养 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优质供给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最为关键的因素。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在构建现代化建设体系中,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尤显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都明确要求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一体改革一体部署。

  高校要加快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优质供给。一是建立完善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培养和激励机制。18-22岁的青年大学生正值创新能力和潜力大爆发时期,完善的人才发现、培养和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如从大一开始便谋划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追梦团”“登峰达人”“大咖聚会”等各种科创社团、科创小组、创客汇等方式集聚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爱好者,通过搭建科创平台,吸纳各领域教师专家、提供多元化创新实践项目,让青年人才爱上科研、主动创新,培养出一大批学识高、能力强、动手快、爱创新的优秀科研新苗。同时,高校还应出台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实用的激励机制,通过大学生科创大赛、创新产品设计大赛、学分兑换、优秀大学生评比等各种方式鼓励、支持青年大学生积极投入创新事业。二是建立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的人才联合培养创新机制。高校赋予青年人才知识的学习,但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企业,还需要响应企业的具体需求和人才需要,因此,高校要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人才联合培养。如建立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主导的校企联盟,在教材编制、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实习就业等各环节积极引入企业力量,让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技能人员、生产一线人员有机会、有能力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2+2,3+1等方式为青年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践机会,增强大学生对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等的敏感性和关注意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把握住何为所学、何为所需、何以致用的紧密结合。

  四、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有效推动科技创新

  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和关键路径。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利用好国家、省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红利,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成果转化模式和体制机制,明确产权归属与收益分配规则,完善成果转化考核评价机制,为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市场化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培养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要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培养专业化成果转化人才队伍。但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多高校未设立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人员配备等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高校要争取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部门,从上至下,统筹好各级各类实验平台、成果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等的工作,打通技术研发-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过程。同时,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和支持专职或兼职教师积极参加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的培训,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技能和服务能力,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成果对接和转化服务。另外,在奖励分配时,也要注重考虑各类人才在成果转化中的价值贡献,不仅要提高科研人员在关键技术或高价值成果转化中的分成比例,还要强化技术经理人(经纪人)、第三方机构等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贡献,以激发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成果转化工作专业化开展,加速落地。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科技与研究生处教师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专项课题(2023GXJK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