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挺起“产业脊梁” 新闻列表
~~~——中山低空经济企业用好上海和中山双城资源,探寻从生产线到云端的进化

 
2025年04 23
乙巳年三月廿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3版 2025年04月23日 挺起“产业脊梁” 扩展 收缩 默认

“组装车间”如何“飞”向“天空之城”?
中山低空经济企业用好上海和中山双城资源,探寻从生产线到云端的进化
技术人员在车间里进行无人机设备安装。
中山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谢陵。
M1飞机外观。
谢陵(左一)向记者介绍飞机的操作界面。
  “作为城市空中交通的理想工具,M1的出现为未来交通出行提供了新的选择,有望与地面、地下交通形成互补和联动,构建低空立体交通体系。”4月初,紧邻华东无人机基地的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内,创始人谢陵向中山日报社、中山广播电视台骨干记者组成的“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型深调研采访团队,展示着公司最新大型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M1eVTOL(以下简称M1)的生产。

  今年的中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中山不仅要完善深中低空飞行航线布局,构建深中“海陆空铁”综合交通体系,更要积极布局低空经济,培育智慧物流、空中交通、文体旅游、城市治理等应用场景。探索构建空中交通网,完成低空航线及起降点规划编制,推动一批起降点建设。

  在低空经济这一新兴领域,中山不仅看到了未来的趋势,更在积极行动,力求在这一领域占据先机。如何从产业链配套的“组装车间”,蜕变为大湾区低空经济的“天空之城”?带着这样的问题,采访团队深入上海低空企业的一线车间,探寻从生产线到云端的进化密码。

  文/图 本报记者

  徐世球 张房耿

  闫莹莹 秦茂群

  低空经济来了,“双城双创”实现产业联动

  “你们刚刚经过的华东无人机基地,就是我们飞机制造企业的最重要资源之一。”走进车间,谢陵这样向采访团队介绍起2.5吨级M1的故事,这是一驾由御风未来联合中山福昆航空共同打造的eVTOL,2024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展出,这驾“空中出租车”M1 是国内首飞的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此外它在电动系统、飞控系统、复合材料三个核心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 eVTOL赛道“全国产化”的里程碑式突破,改变了中国传统通航产业严重依赖国外机型和供应链的现状。

  “我们是2018年从上海转战到中山创业,2021年又重新回到上海,联动两地资源发展的企业。”谢陵介绍,他和他的团队正在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产业联动版图上,书写着“双城双创”的新篇章。

  200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谢陵进入中国商飞公司工作,担任过民航客机C919项目组工程师,参与的是C919飞控系统的核心研发工作,也曾在商飞内部得到过珍贵的民机系统工程培训机会。2016年他与御风未来创始人兼CTO刘十一一起从民航客机C919项目组出来,在上海浦东张江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自己画图纸、写代码、网上采购原材料,力求发明一款性能代价最小的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

  在大飞机制造企业的工作经历,是他们仅有而最宝贵的资源。

  2018年,谢陵团队在中山市政府的邀请下,充分看好中山的营商环境和创业氛围,在坦洲镇设立福昆航空,当年便通过中山创新创业大赛崭露头角。通过几年的发展,福昆航空交付了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中小型无人机订单,一切良性发展。随着国外低空经济有关政策的出台,谢陵团队意识到,低空经济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时期,除了已有的面向公安、应急等相关部门的低空产品,面向市民的“空中出租车”潜力无限,于是提出了制造大型M1的想法,并于2021年在上海成立御风未来,主要制造大飞机。

  “选择上海的第一要素是人才,因为上海是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摇篮、黄埔军校。”谢陵介绍,中国近二十年高安全性能飞行器的设计、人才,主要来源于商飞C909和 C919两个型号的团队。与工业无人机相比,载人机的技术难度和技术要求更高,珠三角大飞机制造的基础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人才通常集中在上海、成都、西安和沈阳等城市。

  从分工来讲,上海主要完成M1的总体设计、结构设计、系统集成、试飞试航的相关工作,中山利用原来在产业无人机产业链的优势,做中小型无人机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运营等。同时,福昆航空也可以根据上海工厂的需求,完成M1以飞控为代表的核心系统和软硬件开发,因为中山以及珠三角软硬件开发的人才还是比较多的。

  公司两地同步发展的策略,促成了谢陵在2025年开年至今,往返上海、中山两地30次的“空中飞人”纪录。他表示,就企业内部而言,两城协同发展的模式基本稳定:上海主要承担大型载人机的相关工作,而中山专注中小型无人机的系列工作。

  “未来我们会在空间尺寸和开门方式等方面进一步优化。”谢陵现场介绍,首款M1真机的机舱前方有三块显示屏,飞机飞行的实时状态一目了然,机舱内是1-2-2的座位布置,第一个位置相当于安全员的位置,但安全员被授予多大权限,还有待探索。如果能实现完全自主飞行,那第一个位置是视线最好的位置,收费肯定也最高。

  中山有条件有基础做大做强中小型无人机板块

  在中山坦洲镇低空经济产业园内,总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福昆航空新基地即将竣工。这个包含2000平方米研发中心和5000平方米生产车间的综合体,下半年装修后即可入驻,承载着福昆航空公司向航空制造跃升的雄心。“主机厂是产业链的火车头”,谢陵以成都、西安等航空重镇为例指出,当主机厂产能突破临界点,机身复合材料、航电设备等配套企业将自发聚集。

  谢陵认为,中小型无人机并不是源于大飞机的产业链,中山作为制造业强市有条件,有基础将中小型无人机这块业务做大做强,这也是中山发展低空经济最有力的抓手和最快捷的路径。上海中山两地协同模式,既要利用传统民航制造的高安全性的要求,引进上海制造大飞机的人才,同时也要引进汽车领域等跨行业的优秀人才,中山还有一个优势,因为安家成本相对上海低,更易吸引软硬件开发方面的应届毕业生加入。

  “我们试想一下,以中山为中心,50公里半径可以到达大湾区的大部分城市,如果扩大到100公里,可以覆盖大湾区所有城市。所以,未来在低空载人飞行领域,中山是有地理优势的。”谢陵信心满满地表示,中山营商环境务实,以福昆航空为例,从2018年到现在,中山市坦洲镇两级政府不遗余力支持企业发展。

  目前还没有一款能飞到200公里以上的垂直起降飞机投入市场,这是一个典型的先行行业,探索性比较强。谢陵对中山发展低空经济信心满满。他表示,这个领域的创业,需要相对高的投入,需要市镇两级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也有赖各相关职能部门将国家省的政策及时支持到企业。

  “预估3—5年‘空中出租车’将真正走向市场”

  谢陵认为,中山已具备场景创新的基础要素:坦洲基地距珠海莲洲通用机场仅15公里,可满足试飞需求;全市拥有47个可供改造的起降点,其中翠亨新区规划中的智慧城市空中交通枢纽,预留了无人机物流接驳区。

  “我经常到香港、深圳、珠海等出差,现在的交通已经很便利,但到香港坐船仍要一个半小时,相对飞行而言,坐船、高铁的时间成本依然高,改为低空飞行能实现十几二十分钟高效出行。”在谢陵看来,大湾区在场景上是最适合低空飞行的,是需求最旺的,也是最被看好的潜在市场,预估3—5年时间“空中出租车”将真正走向市场。

  “低空经济不是实验室里的盆景,需要真实场景培育。”谢陵建议中山借鉴“上海—舟山:群岛eVTOL物流航线经验,可以划出一些航线或区域进行试飞,比如中山可以和珠海合作,打造示范性航线,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感受这个新产物是如何提供便利、提高出行效率的。也可率先在岐江新城等新建城区划定“低空交通示范区”,开放医疗急救、警务巡查等公共服务场景,同步推进空域管理、起降点建设等制度创新。

  与之观点不谋而合的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欧瑞秋,他向采访团提出,发展低空经济中山需要进一步聚焦几个方面,一是深化应用场景创新,如拓展跨境低空旅游至更多景区,探索无人机在智慧农业、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应用;二是强化技术攻关与产业协同,依托板芙智造基地等载体,突破eVTOL动力系统、复合材料等核心技术,推动“研发-制造-运维”全链条升级。三是深化产教研融合,推动企业与本地高校(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建立产业学院,培养低空经济的专业人才。四是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引入无人机监管云平台,建立事故保险分担机制,提升低空经济安全韧性。通过“场景驱动+技术赋能+政策护航”组合拳,中山有望成为大湾区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的示范标杆。

  2024年7月中山市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对低空经济的发展也进行了战略性与系统性的规划。《方案》明确以基础设施为根基、应用场景为驱动,瞄准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节点定位,目标到2027年形成超百亿产业规模。目前,中山市的低空经济已初见成效,形成“规划先行、分步推进”的发展格局,在三角镇、板芙镇等地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在医疗应急物流和城际航线等领域积极开展场景试点。

  【记者手记】

  在细分领域打造

  “不可替代性”

  站在华东无人机基地的试飞场上,望着御风未来M1飞行器腾空时搅动的气流,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当上海凭借人才高地和适航认证体系抢占低空经济制高点,深圳依托大疆等巨头定义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时,中山这座以制造业著称的湾区之城,如何找到自己的“天空坐标”?

  谢陵团队的“双城密码”或许提供了答案。在上海完成总体设计与适航认证,在中山落地工程化制造与成本优化——这种“研发在外、转化在中山”的模式,既规避了本地航空基础薄弱的短板,又激活了珠三角精密制造、电子元器件的配套潜能。正如福昆航空新基地的智能产线上,工人调试的避障雷达与上海的算法遥相呼应,中山正以“制造长板”嵌入低空经济的全球价值链。然而,这种模式也暗含隐忧:若长期停留于“配套者”角色,中山或将重复传统制造业“微笑曲线”底端的宿命。

  换个视角看,这种“不完美”又恰是机遇——当大湾区城市在整机制造上激烈竞逐时,中山能否通过聚焦“强链工程”,在复合材料、飞控算法等细分领域打造“不可替代性”,成为低空经济的“核心供应商”。中山的突围之路,需在“精准卡位”与“主动定义”间找到平衡。成都因成飞崛起为航空重镇的案例,让人看到“主机厂”带来的虹吸效应——中山若能在载人飞行器、工业级无人机等细分领域培育本土“链主”,或将打开低空产业一片新天空。

  低空经济是一场“新质革命”和“场景革命”,而中山恰恰是一个很好的试验场。谢陵提出的“低空交通示范区”构想,直指产业跃迁的核心逻辑——当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同频共振,方能催生新模式、新业态。

  低空经济,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天空,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开拓。从飞行器制造的科技创新,到飞行服务的丰富多彩,再到产业配套的日益完善,每一个细分产业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虽然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只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让低空经济在蓝天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