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廖薇 实习生 陈旭慧 图/中山博雅提供
4月26日下午,中山博雅书店内书香弥漫,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在此拉开帷幕。文学博士、作家、学者王国猛携其新作《山色江声杳》与中山读者见面,与会嘉宾们围绕这部散文集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对谈,让在场的文学爱好者都沉浸在思想与艺术的交融之中。
他将写作融入日常生活
《山色江声杳》是王国猛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散文集,收录了他2023年创作的200多篇短文,充满哲理与情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文化、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提到这本新书的创作过程时,王国猛分享了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锻炼一个小时,背诵诗词,主要是向曾国藩学习。每天争取写一篇文章。每天阅读10页以上的书籍,无论工作多忙,我都会努力坚持做好这三件事情”。受曾国藩“每日三事”启发,他将写作融入日常生活,以此保持创作活力与思维敏锐。他强调,创作不仅是文字的输出,更是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希望通过文字传递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当下生活的深刻洞察。
多维度看文学创作
新书发布会上,王国猛与中山知名作家马拉深入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多个维度。王国猛强调,文学创作应追求思想性、启发性、情感性、美学性。他认为,文章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思想的载体,能够启迪读者思考,引发情感共鸣。他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虽然其中包含个人情绪,但是其最大价值在于它表现得非常优美,这种优美给人身心愉悦感,如同喜欢喝酒的人喝了一杯好酒,身心舒畅。这给人一种直观的美感。”一篇好文章无须华丽辞藻,只要情感真挚,就能打动人心。同时,他也提到文字的美感与节奏感,认为优美的文字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如同音乐般在读者心中回响。
在中山作家马拉看来,优秀的写作者往往兼具人文底蕴和学术底蕴,文章可折射出一个人的实践,展现他对天地宇宙、山河社会以及人情人性的思考。
作家的风格是作品的灵魂
马拉认为,散文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写阅历,另一种是显见识。“既体现‘我’对古人、历史、文化以及对当下社会的诸多思考,又展现‘我’是如何看世界的。”
以鲁迅的《阿Q正传》为例,阿Q因为与赵府的冲突,失去了在赵府的工作,生活更加窘迫。他为了履行与赵府的和解条约,不得不质押棉被以换钱。后来,阿Q又因为找不到工作,生活无以为继,卖掉了自己的棉袄。不管是作家还是读者,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底蕴和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故事背后的真意。
在《山色江声杳》中,马拉捕捉到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我”对在团队中沉默、存在感较低的人表示尊重,以缓解他们的尴尬处境。再次相遇时,“我”感受到他们的感谢之心。这给以后的合作提供了愉快的便利。马拉表示:“这体现了作者对人心的细微观察。”他继而指出,人性复杂而多面。作家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思考力,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被人忽视的细节,并通过文字将其放大,让读者重新审视生活。“文学创作需要作家有坚定的自我风格,这种风格是作家对世界独特理解的体现,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
AI无法创造新的感觉
当下,AI来势汹汹,对很多行业都带来较大的冲击。谈及AI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时,两位嘉宾一致认为,尽管AI技术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人类作家的独特价值依然不可替代。
“AI虽然能够快速生成文字,但缺乏人类的情感与灵魂,无法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王国猛道。
马拉也强调,文学创作的核心在于人类的创造力与情感表达,这是AI无法复制的。
“AI可以将已有文字部分重新排列组合进行分析,但无法创造出新的感觉和形式。文学或者任何一种艺术,都在塑造着一个人的感知力。今天,我们的感知力之所以如此丰富,是因为文学等艺术不断拓展着我们的神经直觉。”
此次新书发布会不仅是一场文学作品的展示,更是一次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王国猛的《山色江声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学视角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在场读者的高度赞誉。两位嘉宾的精彩分享与深入讨论,更是让人们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