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被称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体两翼”,两者只有协同发展、深度融合,才能激发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时明确指出,支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
本次“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调研采访团在走访中发现,无论是科研项目遍地开花的中国光谷,还是文化产业如火如荼的长沙V谷,抑或是风起云涌的深圳跨境电商产业,凡是经济活跃的地区,现代服务业对产业均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并创造了较大的经济增量。反观中山,现代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有待提升,对产业的支撑力度有限。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协同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双腿跑”才能跑得好、跑得快。
■增强科技服务供给,科创需要专业“红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服务业对于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在武汉·中国光谷,记者看到,高科技企业云集的背后,科技服务业也非常活跃。它们利用自身的资源,将触角伸到了国内外,为科技成果转化搭起了桥梁,在推动优质人才和项目落地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专业的科技服务为科研成果转化找到了最合适的路径,实现了快速转化。既抢占了技术发展先机,又赢得了市场主动权。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探索出了一条“学校主导、政府支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发展之路。科技园一手连着学校,一手连着市场的优势,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开始,推动全链条孵化服务,建立了一条“热带雨林”创新生态链,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市场-产业的转化。专业而成熟的全链条科技服务推动大量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科学家变身企业家,实现了“引进一个人才,创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推动一门学科”。
高校、人才、企业对自己所在的领域之外的情况和规则不了解、不专业,往往造成了资源的“错配”甚至无法实现配置。从上述中国光谷的调研采访中可以管中窥豹,无论是“技术经纪人”还是“热带雨林”创新生态链,都凸显了科技服务业的重要性。激发科技创新的强大活力,需要专业科技服务的助力。
中山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也有科技创新孵化平台、技术成果转化机构及相应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如何真正打通转化过程中的堵点,需要增强科技服务业的供给能力,通过更加专业、精准的服务,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增长的引擎。
■借助深中一体化,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
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依靠互联网技术构建的全球交易网络,正在改写传统的贸易格局。当大批的中国制造产品经由跨境电商渠道走向全球市场,其对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深中一体化的推进,中山和深圳的产业正在加速融合。调研采访团看到深圳跨境电商行业快速增长对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意义。制造业基础扎实的中山,应积极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
经过多年发展,广东繸子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繸子集团”)如今已成为国内跨境电商领域的头部企业,其投资的项目出口区域已覆盖全球超20多个国家,国内工厂合作超5万家,并孵化出10多家跨境电商行业独角兽企业。拉美市场跨境供应链的头部企业——中山市芯宏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宏科技”)就是其中一家,公司近几年的营业额呈指数级增长。
芯宏科技集团董事长助理萧嘉键说出了目前中山工厂摸索跨境电商出海的困境:从市场调研、产品立项、产品研发、试卖、规模化生产“出海”,最快都需要半年时间。而且,还要深入了解配套体系,包括海运空运服务、新兴市场履约体系等。对做惯了代工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这需要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投入,而且,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效并不确定。
跨境电商需要与产业高度配合,而中山就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订单快速反应能力。借助深中一体化的推进,中山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与深圳合作,发挥各自在产品端和渠道端的优势,实现“跨境电商+产业带”出海,将为中山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强大支撑。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山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3:51.3:46.4。与深圳企业合作,是中山弥补现代服务业短板的有效路径之一,这显然还不够。面对庞大的制造业企业群体和延伸出来的服务业需求,中山补上服务业短板迫在眉睫。
利诚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新文曾表示,当前,中山服务业主要存在三大瓶颈待破解:一是产业协同待深化,制造业企业采购本地生产性服务占比不足35%,关键技术服务仍依赖广深供应商;二是企业规模偏小,规上服务业企业仅占全市服务业市场主体3.8%,超亿元营收企业不足百家;三是载体能级不足,对比东莞松山湖、佛山三龙湾等平台,中山服务业集聚区在龙头企业吸附力、创新生态构建上存在差距。陈新文认为,对标北上广深等现代服务业发达城市,是中山补齐服务业短板的关键举措。其次,立足于家电、食品、家居、生物制药、能源、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延伸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对相关配套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两业融合,可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主动拥抱数字科技,激发文化产业新动能
“网红城市”长沙从来不缺流量,即使是在传统的旅游淡季,长沙各景点也是人头攒动。但很多普通游客可能不了解,在位于长沙浏阳河岸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中国V谷),5家上市公司、202家规上企业、166家高新技术企业、13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等新型文化业态蓬勃发展,助力“文化湘军”走向世界,成就了长沙“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殊荣。
记者调研走访了解到马栏山主要做到了如下三个方面:引入链主,壮大一条产业链。网易(长沙)数字产业中心(以下简称“产业中心”)于2024年6月成立,与马栏山携手共同打造动漫游戏产业新高地。去年9-12月,产业中心就实现了产值过亿元。网易牵引了20余家游戏动漫相关生态企业入驻,围绕企业需求,网易从技术、资金、业务订单等多方位供给,形成动漫产业链上下游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另外,马栏山强化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型文化业态。其次,通过数字技术与文旅融合,激发了文旅消费活力。
如今,科技的发展早已打破了地域的边界,数字科技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无限想象空间。数字时代,城市面临着更多机遇。中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积淀,近年来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趋势,特别是在包装印刷、陈列展示产业、游戏游艺、灯饰文化、摄影器材等文化制造领域形成产业集聚。但总体看,这些产业创造的价值仍侧重于制造端,如何融入数字技术,打造新的消费场景或业态,实现产业增值,仍有很大空间。或许,长沙的经验给我们更多思考:中山文化产业应尽快搭上科技快车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