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中山乡村再次火“出圈”。
千亩稻浪翻涌的崖口村,5天接待游客超37万人次;竹林碧水掩映的桂南,乡村旅游景区客流量约4万人次,同比增长近5倍;古韵悠长的曹边村,吸引游客约6万人次……一个个“网红村”背后,折射出乡村是高质量发展最大的潜力股,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
一组数据也可充分验证,中山乡村发展充满勃勃生机:中山鱼塘尾水治理经验做法得到省委肯定,在全省进行推广;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单产连续四年实现“三增”;渔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1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1亿元,城乡收入比连续11年保持全省最小。
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为中山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关键之年回眸,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中山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强镇兴村富民“13388”行动,聚焦农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等重点内容,加速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提供“中山样本”。
●产业振兴 乡村产业向“强”攀登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生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
眼下的崖口村,微风拂过稻田泛起翡翠色的涟漪,游客们三三两两散在田垄间,有的举着相机追逐掠过稻梢的白鹭;有的蹲下身用指尖触碰稻叶上晶莹的露珠。不久之后,翠绿的稻田变成金黄,一年好“丰”景将再次上演。去年,中山聚焦“提单产”这个关键词,从“选种、育秧、插播、管理、收割”全链条推动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单产连续四年“三增”,工作经验得到省政府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为实现粮食生产“三增”目标,全市引进水稻密植技术;高位推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全力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并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着力开展土地空间布局调整和腾挪,推进“小田变大田、变良田和粮田”。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南晶香占”“19香”品种覆盖率达60%以上,建设水稻集中育秧设施8个,服务水稻育秧面积1.5万亩,推广冬种紫云英7468.3亩。
水产养殖作为中山农业的支柱产业,也在绿色转型中迈上百亿新台阶。
每天清晨,一车车生鲜翻腾的鱼儿,从中山各个鱼塘出发,运往全国各地。2024年,中山渔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增至100.73亿元。但大面积、高密度鱼塘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养殖尾水污染问题。
如何将养殖尾水变废为宝?经过几年探索实践,中山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尾水治理模式,成为全省养殖池塘尾水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示范样板”。去年10月,广东省推动渔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中山召开,来自全省农业农村领域的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探鱼塘尾水治理的“中山经验”。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谢骏坦言:“从综合治理效果、成本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考究,中山‘三池两坝’尾水治理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随着尾水治理全面推进,全市通过“统租统管”的方式,使得原本碎片化的鱼塘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整合,推动了区域统筹规划和长效发展。
中山全域推进鱼塘统租统管超5万亩,成功招引白蕉海鲈鱼、马友鱼、脆肉罗非鱼等多个连片50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项目。由此可见,中山尾水治理的实践,不仅让“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好图景跃然眼前,也实现了养殖户增产、村集体增收等多方共赢,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中山拥有全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加工专业基地;有华南地区最大的绿化苗木交易市场;有“中国生鱼之乡”三角镇和“中国脆肉鲩之乡”小榄镇……不可否认,中山农业“单打冠军”众多,但缺乏区域公用品牌支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壮大。为此,“中山香农”区域公用品牌在2024年应运而生,首批发布了36个优质农产品,既有脆肉鲩、神湾菠萝等“老字号”,也有巧克力布丁果、水培蔬菜等“新势力”,更涵盖酱油、菠萝酥等精深加工品,串起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注入品牌动能。
在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以上实例也不难发现,中山在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培育新业态的产业发展康庄大道上一路疾驰,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乡村发展的澎湃活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注入了强劲动力。
●乡村焕新 和美乡村向“美”而行
步入三乡镇雍陌村,旧式民宅鳞次栉比,青砖灰瓦错落有致,窄窄街道曲径通幽,石板条路逶迤不断,藏着岁月的烟火气。
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是实现农民幸福生活的核心支撑,也是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抓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市农业农村局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战略支点,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整治矩阵——从“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坚,到高速公路沿线精雕细琢;从乡村绿化美化,到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等,全方位雕琢城乡肌理,推动乡村面貌焕新。
农房风貌作为镌刻着地域文化基因的立体史书,是乡村文明传承的活态见证。在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市农业农村局出台关于“存量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相关行动方案,确定农房改造、“三线”整治、路面改造提升、公共空间和设施完善提升4项清单,构建出“一村一策、一房一方案”的精细化治理模式。例如,雍陌村在改造中保留了传统建筑风格,同时融入现代宜居元素,让百年侨宅既承载乡愁记忆,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成为农房风貌提升的典范。
数据印证着整治成效:“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完成5.9万户农房改造提升,4个典型村完成全域农房风貌提升,49个村(组、队)完成片区农房风貌提升,约5000户农房增设裙边、小披檐、墙面翻新改造等,使得传统民居与田园肌理相融共生,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新图景。
此外,2024年,中山还出台了典型村评定细则,建立典型村培育资金申报评审机制,以项目建设带动省级典型村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乡村产业扎实提升,建成曹边至北台、翠亨至崖口、左步至冲口等精品段。同时,推动“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镇街乡村风貌改善提升,在全市形成了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全域推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一间间田间看护房功能齐全、样式美观;一个个“四小园”绿意盎然;一条条乡镇道路宽阔畅通……当乡村风貌在宏观布局中完成“塑形”,细节处的“绣花功夫”正赋予其更鲜活的生命力。去年,全市222个涉农村(社区)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累计整治环境“黑点”约30万处,形成整洁有序的农村环境基底。此外,全市明确田间看护房标准样式,并将广珠西线、广澳高速沿线划分为32个片区,通过清拆、新建、修缮、迁移等方式,打造“统一样式、统一颜色、统一朝向、横平竖直”的田园风貌,实现了全市人居环境从扩“面”到提“质”的跃升。
●改革创新 集体经济向“富”跃升
“2024年,塘敢萝卜销售额超40万元,同时开拓新项目如萌宠乐园、蔬果采摘、研学团建等,为本地农户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公司年营收达158万元。”谈及强村公司发展成果时,中山市塘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郑海荣难掩自豪。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这家强村公司通过整合塘敢村农户农产品资源,全力打造“塘敢萝卜”品牌,推行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模式,既破解了农产品滞销难题,更让村集体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培育发展强村公司能破除城乡之间要素壁垒,推动人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以强村公司为抓手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中山各地不断书写新答卷,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位于五桂山街道桂南村的桂南文旅公司,是中山首家由股联社全资控股的村集体文旅公司。该公司通过引进深圳合作方,盘活生态资源、发展民宿,成立一年多就实现了近60万元的营收,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中山鼓励村集体以独资、参股等方式,引入国企、社会资本多方力量,成立“强村公司”,发展餐饮、民宿、亲子游等新业态,拓展更多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全市累计成立强村公司179家,2024年实现收入近25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9800多万元。亮眼数据背后,是中山对“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路径的深入探索。
而当要素流动的活力持续释放,如何为农村集体资产装上“安全锁”,让改革成果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成为时代的必答题。
带着这些思考,中山市农业农村局与市财政局协同破局,搭建起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监管一体化平台。这一创新举措将资产、财务全部纳入平台,实现了资产要素“一张图”管理、全链条管控。如今,所有资产的流转、交易全部通过系统公开发布、竞拍竞价,让资产在“阳光”下交易,成交价比预期价格平均增加8%,取得“1+1>2”的效果,既实现了价值发现功能,又提升了监督效率。
当“三资”监管平台为集体资产筑牢“防护墙”,中山乡村振兴的改革创新正从制度保障向发展动能持续延伸。市农业农村局在夯实监管基础的同时,更着眼于破解乡村发展的“资金密码”——通过建立村级收益留存再发展机制,按照村级集体不低于20%、组级集体不低于10%的比例,从可分配收益和征地补偿款中提留资金,用于集体经济发展。2024年全市集体经济组织提取公积公益金7.9亿元,大大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也通过创新建立“乡村振兴贷”、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等方式,让9.81亿元贷款资金、14亿元专项债券资金精准滴灌田间地头,让资金改革的“一池活水”,润泽中山大地广袤的乡村。
当资金瓶颈逐渐破解,招商战场上又扬起“风帆”。
跳出传统农业思维,将工业招商的成熟打法移植到乡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开展招商推介。200个储备项目、300亿元投资规模,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横栏现代工业化数字渔业产业园项目签约时的握手热望,是五桂山街道密林水语度假区项目动工的机械轰鸣,更是民众街道泡泡文旅乐园项目建成启用的丰收喜悦。这种“制度保障+资本赋能”的双重驱动,让乡村从“等客来”变为“引凤来”,实现了资源价值的几何级跃升。
推动城乡共荣各美其美,最大动力在城市,最大潜力在乡村,中山市农业农村局正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以构建种好一粒米、培好三朵花、饲好三只禽、养好五条鱼、育好六个果“13356”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为基础,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创新为保障,走出一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数”读
●渔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尾水治理工作经验得到省委肯定,并在我市召开全省现场会推广
●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单产连续四年实现“三增”,工作经验得到省政府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城乡收入比连续11年保持全省最小
●首次成立中山市农村集体资产事务中心,1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1亿元
●涉农村居100%达到省美丽宜居村标准
●举办全国“村BA”广东省赛,中山沙溪篮球队蝉联全国总冠军
●创建“中山香农”区域品牌,已发布两批共84个特色优质农产品
●农业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落地实施,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建设,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总数达111家,省级龙头企业增至27家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主推技术到位率100%,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2.01%
●首次建立“乡村振兴贷”,累计发放贷款9.81亿元
●成立179家强村公司,2024年实现收入近25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9800多万元
●连续两年举办乡村振兴领域招商会,累计达成意向引资近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