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伶仃洋,长虹卧波;环珠江口,天高海阔。
今年6月30日,横卧碧波的钢铁巨龙——深中通道,将迎来通车一周年的时刻。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它不仅以24公里的跨海跨度重构了珠江口地理版图,更以“半小时经济圈”的时空压缩力,推动着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间奔涌交融。
建设深中通道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工程。通车一年来,深中通道车流如潮,屡攀新高,单日通行量频频刷新纪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繁忙的跨海动脉之一;中山文旅滚烫热辣,今年“五一”游客量达158.55万人次,孙中山故居等景点成为湾区热门;深中一体化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加速形成“深圳创新+中山制造”的跨区域发展新格局。
■“湾区缝合”效应初显
深中通道车流屡破历史峰值
晨光熹微时分,伶仃洋氤氲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深中通道,桥塔上闪烁的航空障碍灯与绵延数公里的车流灯光在雾中交织成流动的光带。清晨6:20,市民黄小姐乘坐深中跨市公交准时从中山国际人才港站驶出,前往目的地深圳前海地铁站,通过转乘地铁,9点整准时到达公司。
自从深中通道通车后,像黄小姐这样的跨城通勤者越来越多。数据统计显示,深中通道通车即迅速呈现“开通即饱和”的井喷态势,2025年“五一”单日峰值达到18.16万车次。这一交通动脉的饱和状态凸显了粤港澳大湾区日益紧密的城际联系,特别是深圳与中山之间形成的显著潮汐通勤模式——早高峰70%车流涌向中山,晚高峰90%返深,反映出“深圳就业+中山居住”的新型双城生活格局已初具规模。有专家指出,这种“通车即超负荷”现象与南沙大桥类似,体现了深中同城化加速的成效。从长远来看,随着“深圳创新+中山制造”产业链深度融合,这一超级工程的“湾区缝合”效应初显,其运营经验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与深中通道同步开通的深中跨市公交,与深中通道共同构筑起珠江口的“城市动脉”,这条穿梭于伶仃洋上的蓝色纽带,正以日均7700人次的稳定流量和单日1.7万人次的峰值运力,悄然重塑着大湾区的时空版图。截至2025年6月30日,深中跨市公交双边累计发班10万车次,发送旅客280万人次。其中,“中山博览中心—前海湾地铁站”累计发班7万车次,发送旅客211万人次;“中山国际人才港—前海湾地铁站”累计发班2.7万车次,发送旅客55万人次;“火炬会展中心东门—前海湾地铁站”累计发班0.3万车次,发送旅客14万人次。
■激活文旅“新动脉” 由“双城记”迈向“同城化”
“中山真是个宝藏地,每一次来都有新发现。”深中通道通车后,香港人蔡小姐不断加密来中山的频次,不仅为了探望住在三乡的朋友,也惦记着中山的美食、美景。清晨的公交车上,深中跨市公交司机梁超荣经常会遇到一群全副武装的骑行者,他们熟练地将爱车塞进行李厢,在车厢里热烈讨论在中山的骑行线路:“今天先去金钟湖环湖,中午到石岐老街吃乳鸽。”
深中通道开通初期,公交车上挤满了观桥游客和尝鲜乘客。梁超荣的驾驶室犹如一扇观察湾区生活的窗口。不少东岸市民驾车或通过公共交通打卡深中通道,到中山看日出,喝早茶,吃乳鸽,来一场“City Walk”。南朗崖口咖啡飘香大湾区、深中通道日出观赏点火爆全网……“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深刻改写着中山的文旅版图。借由深中通道,穿越百年时光的孙文西路古老街区,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和中山市博物馆,“藏在深闺”的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秀美乡村等文旅亮点一一展露在大湾区游客面前。
这种“人气爆发效应”,尤其体现在节假日。
今年“五一”,是深中通道开通后首个“五一”假期。假期首日,深中通道车流量达18.16万车次,再创新高;焕新升级的孙中山纪念馆两日接待游客超2.7万人;马鞍岛海边成热门露营地,两日引流超5万人次……
随着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深圳与中山的“双城记”加速迈向“同城化”,两地车程缩短至30分钟,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一趋势在2025年“五一”假期得到充分体现:中山市累计接待游客158.55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0%,旅游收入达8.81亿元,同比上升22.53%。中山市依托深中通道的“同城化”效应,推出一系列跨城文旅合作,吸引数百名大湾区游客参与深度游,同时本地非遗展演、金色大地音乐会等活动也吸引大量跨城游客,各镇街通过文艺演出、美食体验等多元形式营造节日氛围。
■湾区融合深中样本 由“硬联通”到“软对接”
当伶仃洋的潮水退去,裸露的红树林根系在晨光中交织成网——这些自然界的“水下工程师”,恰似深中通道贯通后两岸悄然生长的制度与产业纽带。24公里的钢铁长虹不仅跨越了地理天堑,更让深圳河的创新浪潮与中山翠亨新区的制造根基实现了深度的“产创融合”。
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深圳与中山的融合正从交通“硬联通”加速迈向制度、产业、民生“软对接”,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的典范。两地开通735项政务服务“深中通办”,医保异地结算、公积金互认互贷等政策实现民生“无感漫游”,深圳游客占比在中山文旅市场提升超40%。
“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模式吸引比亚迪等企业落户,华为、黑湖科技等20家深圳数字化服务商赋能中山传统产业转型,联合招商大会促成450家次中山企业参与深圳展会。深中经济合作区启动规划编制,探索“研发-转化-制造”全链条协作。
此外,中山对标深圳推出“一网通办”“秒批”等改革,全流程网办事项占比达86%,企业开办最快1小时办结,全国首创“中易办”城际融合服务专区,实现与深圳等5市(区)超1200项服务“指尖融合”。工程审批时限进一步压缩,“拿地即动工”常态化,法治环境协同案例获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