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T13版:跨越伶仃洋 脉动大湾区 新闻列表
~~~——深中创新一体化,正以产业协同为支点,撬动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效流通、深度融合

 
2025年06 30
乙巳年六月初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T13版 2025年06月30日 跨越伶仃洋 脉动大湾区 扩展 收缩 默认

“最强大脑”聚集 “黄金组合”共振
深中创新一体化,正以产业协同为支点,撬动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效流通、深度融合
技术员在涉氢实验室进行研发操作。(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中山生命科学园。 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中山比亚迪民众工业园。(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本报记者 付陈陈

  清晨6点50分,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冷链物流车驶入深中通道,40分钟后抵达中山生命科学园。这辆车上搭载的基因编辑试剂,将在数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实验室开启新一轮研发。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深中通道通车一年来深中两地创新协作的日常。

  自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以来,这条全长24公里的超级工程,不仅将深圳与中山的通勤时间大幅缩短,更重构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创新生态——深圳的科研势能沿着通道奔涌至中山,转化为产业动能;中山的制造根基则反哺深圳创新,形成“研发—转化—量产”的闭环。深中创新一体化,正以产业协同为支点,撬动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效流通、深度融合,让“中山+深圳”“中山+港澳”的创新协同模式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产业协同:

  从单点转移到集群共振的黄金组合

  在翠亨新区中山生命科学园的招商办公室里,园区负责人的日程表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过去一年的“深圳足迹”:累计对接深圳项目超100个,新落地项目约30个。就在今年6月,来自深圳的企业中山莱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入驻,即将在深中两地展开研发与生产协同合作,更快推动产品转化和落地。

  这种“深圳研发+中山制造”的黄金组合,正在更多领域形成示范效应。坐落在板芙镇的广东联域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主要生产基地设在中山的智能制造企业,依托深中通道的便捷交通以及中山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公司实现了研发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投产仅一年,便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企业对中山的定义远不止于“制造基地”,“未来,我们还要深入拓展研发创新职能,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深圳总部形成‘双城双产双研发’的发展模式。”负责人甘周聪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产业协同的深度推进,不仅体现在企业的单点转移,更在政策与生态的双向赋能中形成集群效应。中山市2024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深圳科技计划项目到本地转化,企业研发费用最高可获500万元补助。这一政策与深中通道形成“软硬协同”,直接催化了产业转移的加速度:深中通道通车后的首场全球招商大会上,3天内吸引200家企业报名,涵盖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高附加值领域;2024年中山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62个,总投资额1230.3亿元。其中,工业签约项目投资额占比88%,重大项目招引成效显著,百亿级项目招引取得新突破,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29个;签约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62个,投资额占比40%。

  在火炬高新区民众街道的深中合作创新区,彩讯(中山)科技园、中山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台光电子、洲明科技等一批现代化企业已纷纷入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光学等产业布局,一个以“龙头”为中心、上下游紧密“链接”协作的产业创新生态圈正逐步成形。

  ■创新资源:从要素流动到生态融合的乘数效应

  每天清晨7时30分,一辆载满深圳科研人员的跨市公交准时抵达中山,他们中的许多人正参与着深中两地的联合科研项目。深中通道带来的通勤成本降低,正在催生“深圳居住+中山工作”的跨城创新常态。

  这种人才流动的常态化,与中山推出的“人才新政”形成合力——投入50亿元实施“中山英才计划”,注册成立10亿元人才双创基金;中山国际人才岛出台专属政策,提供“拎包入住”人才公寓,与深圳共建人才社区……截至今年2月,中山新流入就业人员超32万人,技能人才总量突破89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6.73%。

  人才流动的加速,直接带动了产学研合作的爆发。中山连续两年举办深中创新资源对接会,推动搭建两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常态化交流与合作平台。2024年,中山征集并发布企业技术需求超100项,对接深中科技合作项目40余项,全年深中技术合同交易额近1亿元,同比增长近80%。

  在低温技术领域,中山市低温先进技术研究院为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深圳)、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重离子加速器(惠州)等大科学装置提供先进低温技术和装备支撑;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国创中心分中心,有望带动一批创新药企落地成长;在光电信息领域,长理工中山研究院与一批深圳企业开展了项目合作,与香港都会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人才工作站,强强联合培育新质生产力。

  创新生态的共建,还体现在孵化载体的跨城联动上。中山在深圳设立的“双向离岸孵化器”,已吸引多家深圳初创企业到中山转化成果;中山留创园与深圳留创园联合打造的全省首个“深中留创园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则为海归人才搭建了跨城孵化平台。

  金融资本与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则为深中创新一体化注入持续动力。2024 年,康天晟合、弘景光电等多家中山企业获得深创投等机构融资支持,累计达成融资意向金额约8亿元;深圳、广州等地基金管理人在中山新设立5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深圳证券交易所在翠亨新区设立服务基地后,已有多家中山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资本的跨城流动,正在将深圳的创新活力与中山的产业潜力高效耦合。

  ■跨境协同:从“深中”到“粤港澳”的创新黄金圈

  站在深中通道西人工岛上远眺,东连深圳前海自贸区、西接中山翠亨新区的地理格局,恰如一条贯通珠江口的创新动脉。通车一年来,这条动脉输送的不仅是3000多万次的车流,更是成百上千的人才流动,以及难以计数的创新思想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深圳的“深度对话”,深中创新一体化还同时带动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创新迈上新台阶。2025年5月20日,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在中山生命科学园揭牌,标志着中山、香港两地科技创新合作进入实质阶段。未来研究院将在香港累积的成熟科研项目带到中山,通过专利授权给企业,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助力中山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同一日,香港理工大学与中山小榄镇共建的大湾区转化中心也在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揭牌,该中心将推动更多成果实现临床应用并辐射大湾区医院,形成“香港研发+中山转化”的新模式。

  中科中山药创院也正计划与澳门大学合作共建“粤港澳中药国际化创新研发与转化联合实验室”,依托岭南中药资源突破国际化瓶颈。

  从“深中”到“粤港澳”,创新协同的半径不断扩展。当夕阳西下,那辆清晨从深圳出发的冷链物流车再次驶上深中通道,这一次车厢里装载的是中山生产的生物试剂,即将返回深圳实验室用于下一步研究。这种往复循环的“创新流动”,恰似深中创新一体化的生动隐喻——在这条连接未来的通道上,创新链正串起发展的黄金圈,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向着世界级创新高地加速迈进。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