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中山大地跃动着蓬勃生机。岐江河畔,一群白鹭掠水而过,翅尖轻点处,泛起粼粼金光;两岸绿道上,骑行者谈笑风生,车轮碾过处,惊起一串蝉鸣。而在众富科创园的现代化厂房内,另一场“精密舞蹈”正悄然上演——智能机械臂精准抓取晶圆,全自动固晶机高频运转,身着防尘服的工人在精密仪器前专注作业……
一水之畔,是绿水青山的生态诗行;一桥之隔,是创新涌动的产业乐章。这条横跨伶仃洋的“钢铁巨龙”,自2024年6月30日正式通车以来,不仅让深圳与中山的时空距离缩短至30分钟,更将创新要素的“毛细血管”深深植入中山的产业肌理。
中山正以改革锐气与开放姿态,携手深圳、港澳等地共筑湾区创新生态圈,书写“大桥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腾空间、优生态,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6月17日上午,致翰达科技(中山)有限公司(简称“致翰达”)总经理朱志平迎着清晨的微风,从深圳宝安的家中启程,驾车驶过深中通道,仅50分钟便顺利抵达位于小榄绩东二社区的粤深·湾区智谷产业园(又名:智能锁具产业基地),这条深中通道上的通勤路,他已走了近一年。
2024年3月,乘着“工改”的东风,致翰达在中山的厂房顺利投产,成为企业“西进”发展的起点。如今,借助深中通道便捷的交通优势,企业从最初15人的小团队,逐渐发展到90余人的规模,近七成的业务从深圳向中山转移,月产能从200万条提升到350万条。更让朱志平惊喜的是,迁入新产业园后还结识了新客户,其线材已成为园区内多家企业的首选供应商。
致翰达的蜕变恰似中山“工改”成效的缩影。据悉,截至今年5月,中山“工改”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8万亩,服务优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823家、新招引企业1028家,预计新增投资总额1862亿元。其中,粤深·湾区智谷产业园作为全市首个集体土地自愿转国有的“工改”项目,一期吸引46家企业入驻,16家来自深圳,5家为规上企业;二期招商进度已达42%,预计今年7月全面开园。
在腾挪拓展产业新空间的同时,中山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仅在于产业的提质增效,更在于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与生态价值的深度发掘。因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同步打响。通过“六污同治”系统工程,中山统筹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管网改造、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六大领域。截至目前,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全市106条主干河涌基本消除劣V类。
而今,中山乘势而上,重磅启动了产业科技、城乡形态、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四大升级改革行动,奋力闯出中山“百千万工程”内涵式发展、集成式改革新路,为城市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注入强劲动力。
■破壁垒、提质效,锻造一流营商环境
6月25日上午,“深中政务服务一体化融合交流活动”在翠亨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举行,来自深中两市人社、市监、公积金、医保等业务部门齐聚一堂,围绕政务服务工作成果及未来两地深入合作展开深度研讨。这场活动,不仅是两地政务服务协同的最新注脚,更是中山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生动实践。
过去一年来,中山全力推动与深圳的制度规则“软联通”,在营商环境各领域深度对接。截至目前,“深中通办”事项已增长至735项。除此之外,依托“中易办”,中山实现与深圳、珠海等市(区)政务服务“指尖融合”。
在法治化营商环境领域,深中两地签订了“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合作备忘录,建立健全跨界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工作机制、司法所日常联络和信息共享机制,为不同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法律服务;共建“深中联通知识产权与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执法信息和专业技术资源共享,加强执法协作。
在便利化贸易投资领域,中山积极与深圳开展“组合港”探索,目前已与深圳蛇口港、盐田港开通了9条“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航线,并通过对标深圳建设“智慧海关”,实现信息化远程监装和在线监管、“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业务在线办理。
梧桐枝叶茂,引得凤凰栖。坐落在板芙镇迎宾大道的广东联域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联域智能”)就是被中山营商环境吸引而来的“金凤凰”。它是总部位于深圳、主要生产基地设在中山的上市公司联域股份的全资子公司。
据深圳市联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甘周聪介绍,2021年上半年,联域股份启动上市募投项目选址时,对珠三角多个城市进行了考察。最终,中山凭借多方面优势脱颖而出。“从初次接触到最终决定落户,仅用了两个月左右时间,2021年12月达成意向协议,2022年拿地即动工,2024年第三季度顺利投产,整个过程高效顺畅。”对于中山的营商环境,甘周聪赞不绝口。
■谋协同、布新局,携手共建创新产业高地
深中通道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线,更是区域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催化剂。中山正积极与深圳、港澳等周边城市对接,联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发展新赛道。
在政府层面,中山市与深圳市科创局签订《深中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在推动研发平台创新合作、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科技服务资源互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建立合作对接机制,形成政府与机构、机构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等多层次创新合作架构,促进两地创新资源合作共享。
在科技交流层面,连续两年举办深中创新资源对接会,其中,2024年就有近400名深中两地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参会,超30项深中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与此同时,组织超10场产业化更紧密的专场对接活动,推动深圳科创赋能中山智造。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深中技术合同交易额近1亿元,同比增长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