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将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串联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开通即“饱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繁忙的跨海动脉之一,一次次用通行新纪录验证人们对跨越伶仃洋的渴望。这条环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正充分发挥开路先锋作用,让“无问东西”成为现实,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生活和城市发展的轨迹。
改变,一步步从“纸面”落到“地面”。区域协调发展大棋盘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肩负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使命的中山,深入推进深中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为珠江口融合发展的未来探路、“画像”。深中经济合作区规划实施、“跨域通办”内容不断丰富,“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创新+中山制造”合作模式加快构建,种种从源头上破解空间障碍的努力,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再触不可及。
改变,随跨海车流的潮汐迅速蔓延。翠亨新区马鞍岛来了一批来自东岸的新岛主,越来越多的人适应了深中通勤生活,港澳青年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跨海互动、文旅尝鲜说走就走……“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通行圈流量不断攀升,同城生活、协同发展已然成为人们的日常。
改变,蕴藏着希望与未来。从坚定不移打赢打好转作风、“工改”、治水三大攻坚战,到全面启动实施产业科技、城乡形态、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四个升级改革行动,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内涵式发展;从产业链条延伸、串起创新链到协同推进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自我革命的步伐驰而不息,空间之变、生态之变、营商环境之变日益深化,内外兼修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无创新 不中山”的良好氛围,让中山一步步成为科创型企业孵化成长的摇篮,让康方生物等企业茁壮成长、走向世界,让更多创新人才在这片土地安心创业、成就梦想。
今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关键一年,新时代、新发展、新起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于流动中迎接新生,以新生孕育新的流动,流动湾区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借助深中通道这一大动脉,中山于流动变化中积蓄动能、孕育新生,自强不息、向新向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本报记者 隋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