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午,“2025AI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人工智能工程师项目发布会”在中山日报社16楼中山市网上新闻发布厅·海外传播中心举行。发布会聚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融合,邀请人工智能专家为来自行业协会、市内高校及企业的各界代表,详细解读了广东省及中山市AI发展政策,分享全球AI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会上,中山日报社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四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人才共育-科研共创-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四位一体合作机制。
■聚焦AI人才与产业融合引入双培训项目
中山日报社作为扎根中山、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主流媒体,积极发挥平台优势,于2023年展开AI领域的探索,成功推出了001号数字员工、AI主持人、AI互动数字人、AI全媒体创作平台、AI审核工具等产品,充分展示了自身在AI应用方面的创新能力,也为此次培训项目的引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山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人工智能产业被视为驱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坚实支撑,当前人工智能训练师、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等核心岗位人才仍存在巨大缺口,并成为制约AI产业提速的关键因素之一,亟待解决。
此次中山日报社主导引入“人工智能训练师”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培训项目,通过线上培训、资格认证、专题研讨会以及“中山日报AI讲师团”等多元化方式,全面推进项目落地与人才培养,为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持续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同时搭建高端交流平台,为中山AI产业的协同创新与生态构建注入强劲动力、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与企业共建AI人才培养新模式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邹昆表示,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基地,传统产业占比很高,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随着开源大模型的发展,例如今年DeepSeek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智能应用的门槛。”邹昆建议,可以结合中山产业实际需求定制垂直领域AI应用模型,快速实现“小快新”的智能化改造。
谈到高校如何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作用时,邹昆指出,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定位是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是首要任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今天发布会提及的两个培训项目都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范畴,今天与中山日报社达成的战略合作也是高校加强产教融合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邹昆说。
中山日报社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程广勇表示,目前,很多人对于AI的学习还处在零星学习、未成体系的状态,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未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通过成体系的学习,能帮助技术人员、企业更全面地挖掘应用场景,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为此,中山日报社的课程精心构建“理论+实践”双螺旋体系,从基础理论夯实,到数据标注实操、模型训练全流程教学,层层递进,让学员能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