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如此剧烈的反应,令人不由想起2022年特拉斯“迷你预算”风波引发的金融地震。唐宁街迅速启动危机公关。财政部发言人回应称里夫斯是因为“个人问题”失态,但难以抵消各界的猜疑与不安。人们免不了浮想联翩,把“落泪”事件与英国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联系起来。
当前,英国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可归纳为三大困境,核心就是“钱不够花”:
其一,福利支出失控与财政空间坍塌。首相斯塔默为通过福利改革法案,被迫放宽“个人独立补贴”申领条件,导致原定55亿英镑的节支目标彻底落空。德意志银行测算,英国政府在秋季预算公布前面临的财政缺口高达180亿至320亿英镑。
其二,军备扩张与财政能力的尖锐矛盾。前不久,英国政府承诺将国防开支提高至GDP的2.5%,将追加150亿英镑升级核武库,包括建造12艘新型核潜艇,采购7000枚导弹。
其三,英版“罗斯福计划”与财政能力不匹配。为提振经济,斯塔默政府上月宣布“史上最敢花钱”支出计划:在医疗领域,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运营预算每年将增加290亿英镑,年均实际增长率3%;住房方面,政府通过10年期“可负担住房计划”投入390亿英镑,并通过政府住房机构提供100亿英镑金融支持,以吸引私人资本参与住房开发。
这些计划雄心勃勃,奈何却与英国现实财力形成刺眼反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英国公共债务与GDP之比已超过100%。政府债务利息支出自2018年以来几乎翻番,现已占总支出的近十分之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如此局面,里夫斯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更糟糕的是,英国经济依然疲软,政府面临“开源”难题。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将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从2%下调至1%。尽管斯塔默试图提振信心,宣称英国“商业信心达九年最高”,但市场并不买账。首相质询结束六小时后,国债收益率居高不下,投资者持续投下不信任票。
一位大臣的眼泪可能源自个人压力,但在当前动荡的大环境下,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只是个人困境,更是一个在财政悬崖边踉跄前行的政府。泪水可以悄悄拭去,但现实无法回避:在军备雄心、福利压力与基建梦想的三重挤压下,英国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