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新闻 新闻列表
~~~——2006年至今,此项目累计帮扶困难家庭子女超7000人次
~~~——95后退役军人李锦恒回乡创业,炒香地道中山菜
~~~——市博物馆推出精彩活动,将延时开放至8月31日
~~~——
~~~——残疾人陈志新回乡创业闯出新天地,吸收多名残疾人到果园就业

 
2025年07 10
乙巳年六月十六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3版 2025年07月10日 新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用伤残的手精耕土地成为种果能手
残疾人陈志新回乡创业闯出新天地,吸收多名残疾人到果园就业
陈志新亲自分拣包装。本报记者 罗杨鸿 摄
  见习记者 方馨娉

  七月盛夏,果木飘香,正是“胭脂红”番石榴夏季果收获的好时节。驾车在香海高速安阜出口处右转,不到200米,便看到新万农业安阜生态园。7月9日下午2时许,记者到时,农场主人陈志新正为番石榴果树修剪枝条、指导工人采收熟果,额间布满汗珠,眼底却满是丰收的甜蜜和喜悦。

  3岁时的一场意外,使陈志新头部受到重创,颅内出血导致左手发育迟缓,手掌不能像常人一样翻转,被认定为肢体残疾四级。然而,秉持“人定胜天”信念的他,辗转多地,几经浮沉,在2010年回到家乡坦洲创业,深耕精品农业,在果园“种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波折创业路,在土地扎下根

  “生活要有阳光和希望。成功不能一蹴而就,每熬过一个困难,就是一次成功;不断跨越困难,终会抵达想要的结果。”1999年,陈志新从成都理工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又碰上了下岗潮,身体的残缺让他的求职路布满荆棘。服装贸易、酒店管理、房产中介、农场运营……他辗转于不同行业,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2006年,他在海南种起了反季节蔬菜,起初农场势头向好,却因2008年春的一场罕见寒潮遭受重创,最终只能转手关闭。

  2009年,陈志新回到家乡中山坦洲。坦洲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干部得知他的遭遇后,主动找上门,带他察看新合村的农田,讲解技术支持和帮扶政策,鼓励他留下创业。“当时,镇里番石榴的种植面积还不到3000亩,政府扶持力度大,市场前景也很好。”陈志新回忆道,与家人商议后,他再度踏上了创业路。

  这一次,他更加谨慎。他将租种的土地一分为二,一边潜心学习农业专家的指导,优化耕种模式、施用生态肥,种出比一般番石榴更为绵密香甜的“珍珠白”番石榴,在当年中山第一届水果品尝会上斩获番石榴项目“金奖”;另一边,他依托创新,不断引进贵妃一号无花果、马来西亚一号菠萝蜜等稀有精品,吸引了中山、珠海、澳门等地的“私人定制”客户群。

  2020年,陈志新将农场从新合村迁至安阜村,种植规模和业务范围随之扩大。不料遭遇疫情,原计划打造的集观赏采摘与农业科普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被迫中断。于是,陈志新将目光转向了一次育种中偶然发现的番石榴变种——“四季胭脂红”。“这种‘四季胭脂红’是本地‘胭脂红’番石榴(俗称‘七月红’或‘八月红’)与‘珍珠白’番石榴自然杂交的结果,不仅果大正圆、软糯清香,而且四季结果。”陈志新向记者介绍,经过五年里持续不断走访专家、钻研提纯和精心培育,果园里的“四季胭脂红”从起初的几十株变成了如今的三万余株,成了陈志新颇为自豪的“王牌”产品。

  凭借不懈努力,陈志新的“私人定制”精品果生意日益红火。据其介绍,果园占地400余亩,其中四季胭脂红番石榴种植面积达300余亩,涵盖不同树龄,平均亩产2000斤,年产能达60万斤。由于品种特别,品质上乘,回头客多、客户黏性高,颇受市场欢迎。“尝试多种职业后,我选择回到农村,扎根土地,是因为我生在这里,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反哺这片土地。”陈志新说。

  ■敞开一扇门,让微光汇成炬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伞。”多年的就业创业经历,让陈志新深知谋生不易,尤其是像他一样的特殊群体。多年来,陈志新的果园优先聘请农村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人,包括那些身体有缺陷却不足以达到残疾人认定的边缘群体。

  “这些员工非常珍惜、尊重自己的岗位。”在陈志新看来,他们虽然手脚稍慢,工作效率约为常人的七八成,但工作细心、认真、负责,不偷工减料,比健全的员工还要敬业。在这里,他们被给予和健全人士同工同酬的待遇,用劳动赢得了尊重与认可。陈志新还透露,近期他正与镇行政服务中心分管民政的领导对接,计划于今年9月落地项目,重点吸纳有户外作业体能的轻微肢体残疾者到果园工作,让他们自食其力、融入社会。

  “助残项目要真正走深走实。希望社会、政府、企业持续加大对残疾人尤其是乡镇村一级残疾人的关注与支持,既要看见持证残疾人,也不能忽视未评上残但实际有残疾的群体。”陈志新建议,推动企业按用工量匹配并落实稳定的残疾人岗位;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残疾人创业的扶持力度,助力创业项目落地盈利,让残疾人既能自力更生,又能为社会创造效益。

  耕耘十余载,硕果满枝头。如今,陈志新从种植“门外汉”成长为广东省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还获评中山市十大杰出创业青年、残疾人创业杰出个人等荣誉,同时也从受助者成了助人者。他的果园,不仅结出了香甜的果实,更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如同“微光”,温暖着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