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文化周刊 新闻列表
~~~——

 
2025年07 14
乙巳年六月二十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8版 2025年07月14日 文化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回忆跟方人定老师学画的往事
▲郑灼明濠涌码头写生作品(2005年绘),少年方人定是游泳健将,经常在这一带游泳。受访者供图
▲方人定先生上世纪60年代给郑灼明回信的信封。受访者供图
▲方人定旧居被评定为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本报记者 方嘉雯 摄
▲郑灼明手绘恩师方人定先生画像。 本报记者 方嘉雯 摄
▲方人定先生。 方微尘供图
▲1962年,方人定先生给郑灼明的回信,约他星期天到家中见面,随信手绘地图指引。今年4月份,此信件已捐赠至中山市博物馆收藏。受访者供图
▲方人定先生于1965年6月11日给郑灼明的回信,当时,郑灼明在贵州省建筑设计院工作。 受访者供图
▲方人定先生国画作品《山西道上》。受访者供图
  郑灼明

  编者按

  今年是著名岭南画派画家方人定先生逝世50周年,年初以来,香港、广州、珠海、中山等地陆陆续续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2月份,“其志惟新——香山文化名家主题展”在中山市博物馆举办开展仪式,活动中,方人定、郑锦等香山文化名家的亲友将一批珍贵的文物和文献资料捐赠给中山市博物馆。4月份,方人定的学生郑灼明老先生遵循方微尘女士(方人定女儿)的建议,把自己珍藏了63年的方人定亲笔书信捐赠给中山市博物馆,并撰写了一篇怀念恩师的文章。

  以下,本报将全文刊登,让读者跟随方人定先生的墨迹以及郑灼明老先生的回忆,一起领略这对师生所经历的时代风云,以及他们的绵绵情意。

  方人定老师是中山沙溪人,生于上世纪第一年(1901年-1975年)。他23岁起师从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学画,从1929年的28岁至1935年的青壮年时期,先后两次东渡日本留学深造,这时他的中国画已在国内和国际上崭露头角。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曾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三藩市、纽约、洛杉矶等地举办画展,1928年,方人定老师27岁,他所画的一幅花鸟国画,在比利时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1929年,方人定的画作《凄凉之音》又被比利时万国博览会评为金牌奖,作品被收藏。在国外,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华艺术的异彩”,他探索国画创作的精神被称为“划时代的创作”。1935年至1939年,方人定与夫人杨荫芳的作品先后入选中日、中苏、中德、中美等画展,作品分别被收藏。

  抗日战争时期,方人定老师以画笔为武器,绘下了大量抗日内容的画卷,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他先后到过中国香港,美国三藩市、纽约、洛杉矶等地举办抗日主题的画展。广东沦陷后,他耻于看日伪脸色,更不愿媚敌求荣,避难澳门,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他才高高兴兴回到自己的家乡沙溪居住。

  1948年,方人定出任高剑父创办的广州市艺专国画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50至60年代,方人定老师受聘为华南文艺学院的教授,他的国画理论进一步成熟,更加适应新生活的要求,这时他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一步步在艺术道路上攀上高峰。

  我认识方人定老师正是在20世纪60年代。实际上,在少年时代,我已听闻著名岭南画派大师方人定先生是中山沙溪豪冲(今沙溪镇濠涌村)人。1962年,我正在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读书。有一天,《羊城晚报》登载了方人定老师辅导三轮车工友在湖滨写生的文章,这篇文章深深触动了我。随后,我写了一封信,寄到广州画院转交给他,说很想拜他为师,学习中国画。第二天,我便收到了回信。信中说请我星期天到他家一趟,怕我找不到他家,还亲自在信中画了一张地图,标上他家的位置。星期天,我从学校乘22路车到广州广卫路,按照方人定老师画的路线图,找到了当时的流花湖滨艺术家居住的湖边新村13号二楼方人定老师的家。见面后,因为大家都是中山沙溪人,交谈起来分外亲切,师母杨萌芳老师曾在中山的龙山中学教过美术,我也是龙山中学毕业的,龙山中学的美术老师林介如也是岭南画派著名画家。谈起家乡的人和事,方人定老师很细心地倾听。我拿出我画的习作,他一幅又一幅非常仔细地看,看完后,老师对我说,“学国画要有扎实的笔墨基本功夫,从白描学起,从线条练起。”他又翻出一些示范作品给我,叫我回去好好练习。从此,我每个星期或半个月,就把习作拿给方人定老师批改。

  1962年夏天,广东大旱,也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最严重的一年,我读书的学校华南工学院东湖和西湖也旱得底朝天。方人定老师到农村体验生活后,回来创作了一幅《旱年不旱》的国画,画一个农村姑娘刚刚劳动完,坐在抽水机旁边休息,双脚浸泡在水中,水从抽水机流向干旱的农田,禾苗正在茁壮成长。这画表现了广东农民抗旱的决心和信心。一个星期天,我到方人定老师家里学习。只见画室里正挂着这幅画,方人定老师刚刚上完颜色。他还详细给我讲述了这幅画的整个创作过程。

  1964年元月,广东省文联组织一批艺术家到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体验生活。其间,方人定老师画了很多速写,拍了很多照片,星期天我到方老师家里,他拿出很多照片给我们看,其中还有和当时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合影。后来方老师创作了一幅国画《山西道上》,画一个山西农村姑娘骑着毛驴,手捧着“红宝书”《毛主席著作》,还有几只喜鹊,在毛驴周围飞来飞去,像在向人们报喜。

  《毛主席诗词》发表后,方老师创作了一幅《俏也不春》,并在《羊城晚报》上发表。

  巨幅国画《四牛图》是方老师到郊区农村写生回来后创作的,画中四只水牛在耕作后浸泡在池塘水中,给人一种安然自得的感觉,岸边几支芦苇随风摆动,一只红蜻蜓停在芦苇叶上,散发着浓厚的南国水乡气息。

  我清晰记得,方人定老师的画室里摆放着一幅黑白照片,方老师半躺在竹椅上,背景就是那幅《四牛图》,这是当时《南方日报》记者拍摄的。方老师很喜欢,一直把这照片挂在自己的画室里,后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方人定画集》时,把这幅照片放在画集的首页。

  方老师喜欢把作品挂在自己的画室里,供学生观摩学习,并向学生讲解创作的意图。从构思到下笔、上色都进行详细讲解。每一幅作品的构思时间都比较长,草图要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所以,方老师的作品无论在立意、构图及技法上都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

  1964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贵州工作,上火车前,我去向方老师家里跟他告别。这次,大家谈了很久。方老师还说,旧社会贵州很穷,人民生活很苦,平时连盐都吃不上,冬天盖的是稻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就是人们对贵州的印象。我到贵州以后,连续写了几封信给方老师,把在贵州的所见所闻、风土人情、各少数民族的风俗,都比较详细地告诉他。他回信鼓励我好好工作,业余时间多画画。1966年,历时十年的“文革”开始了。我回广东探亲,去探望方老师,可惜方老师已去了“五七干校”,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关进牛棚。他有很多首诗就是写他在牛棚的生活。

  1974年冬天,我到广州参观学习,趁此机会,我去探望方老师。这时,他已重病在家,不能讲话了,只能做手语,家里请了一个年轻人照顾他。这时他不能作画,但仍坚持写字作诗,整理他的诗词,编辑《方人定诗词》,临别时他送了一集给我留念,封面题款是陪护他的青年代笔题写的,至今我还珍藏在书柜里,时不时拿出来品读。

  回忆那段日子,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得到岭南画派著名的画家指导我学画,且分银不收,大家又相处融洽,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忘年之交。方人定老师比我大40年,今年是他逝世50周年,遵循方老师女儿的意见,前段时间,我把方老师写给我的亲笔信件捐赠给中山巿博物馆,以表达对方老师的深切的怀念和衷心的感谢。

  本文作者系中山市沙溪镇庞头村人,广东省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山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山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