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近代诞生了孙中山、郑观应、杨殷、马应彪、郭乐、杨仙逸、钟荣光、萧友梅、吕文成等众多各领域的重要人物。他们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与故居、祖居、侨房等历史建筑共同构成独特的文化地标,如星辰般点亮了中山的文化夜空,是中山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文旅热的当下,如何进一步挖掘名人资源,形成名人效应,推动更多名村“出圈”?本期理论周刊“圆桌”邀请专家进行探讨。
主持人:谭华健
寇海洋
构建名人IP矩阵 创新侨房活化路径
作为著名侨乡,中山保留着大量兼具岭南特色与中西合璧风格的侨房,拥有完整的传统居住建筑群和街巷格局,是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一人带一村、一群兴一域”现象涌现,名人与名村正形成深度互哺的共生关系。如何深挖名人精神富矿,激活侨房沉睡价值,推动古村可持续“出圈”?本文提出以侨房保育活化为支点,通过深挖名人IP价值、创新侨房再造功能、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三大策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核心动能,打造“百千万工程”中山样本。
■一、深挖名人精神富矿——从历史符号到时代价值
名人是灯塔,村落是港湾。翠亨村因孙中山一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雍陌村凭郑观应《盛世危言》一年吸引80万游客;大环村借吕文成的广东音乐奏响振兴乐章。名人与名村的血脉交融,铸就了中山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
然而,若文化资源仅停留于文本研究,缺乏深度挖掘与活化展示,终将失去活力。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与宣传阐释,系统梳理孙中山“天下为公”、郑观应“商战救国”、郭乐“振兴国货”、萧友梅“音乐教育”等思想精髓,持续编纂名人传记丛书,为古村文旅开发提供价值内核。要创新叙事表达,活化历史场景:如在郑观应故居打造《郑家夜宴》实景戏剧;于大环村举办“粤韵流芳”吕文成音乐会;在沙涌村演绎马应彪“百货之光”情景剧;在北台村呈现杨仙逸“航空救国”史诗。通过“历史现场+当代议题”的对话,让精神可感可知。应构建名人IP矩阵,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名人有话说”系列品牌,以新颖形式传递精神;推出“跟着名人游中山”研学路线;依托名人古村开发上下游配套产业,实现精神传承与产业收益共赢。
■二、创新侨房活化路径——从保护修缮到功能再造
中山古村的文化家底丰厚,侨房融合中西建筑特色,形成传统大屋、碉楼与洋房和谐共存的文化景观。然而痛点突出:产权复杂、维护缺位致侨房闲置衰败;名人资源开发浅表化,产业链接不足;运营断层致游客难留、消费乏力。
破解“保护难、利用弱”困局,需探索多元化可持续发展路径。创新产权管理模式:推广“侨房信托计划”,政府搭建平台协助业主委托管理,引入专业机构运营;试点“以修代租”,社会资本承担修缮可获20年使用权。强化侨房分类活化:(1)名人故居型,采用“修旧如旧+文化展示”策略,通过展览系统呈现名人的杰出贡献。(2)群落集聚型,打造主题文化街区,将侨房转化为特色民宿、文化体验中心、香山书房、艺术体验场所等模式,形成“吃住购娱”一体空间。(3)零散民居型,改造为社区书屋、文创工坊等小微公共空间。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发挥央国企资源整合优势,由文旅公司牵头打包开发古村资源,设立“侨房活化基金”,吸引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运营,提升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强化文化传承功能。
■三、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从同质竞争到区域联动
近年来,随着“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引领示范,中山许多古村改造项目持续增多,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然而,各村之间存在盲目照抄照搬、建筑外观千篇一律、产业模式雷同,文化呈现同质化的现象。
破解乡村同质化竞争,需构建“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格局:打造主题联动线路:如串联在大涌安堂(宗族祠堂文化)、南文(萧友梅中西音乐)、大涌社区(骑楼文化),连片形成隆都文化旅游线;依托南区沙涌、恒美、竹秀园的马应彪、郭乐IP,打造“香山商道”体验中心,引入早茶市集、百货快闪店,演绎近代上海南京路上的商业繁华;融合北台的杨仙逸航空救国事迹、曹边村的状元牌匾、曹边学校及炮楼,开发“状元登科”课堂、无人机训练、低空飞机驾驶体验,植入研学基地等业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借力孙中山故里旅游区,联动翠亨村、崖口村、左步村,构建“景区+网红村+美食街”集群,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规模效应。强化数字赋能协同:开发“中山名村元宇宙”小程序,设计全市跨村主题研学线路,通过联票机制与接驳专线引导客流循环,实现“以强带弱、全域共赢”。
侨房是海外游子乡愁的载体,名人是穿越时空的文化灯塔,他们是古村振兴不可替代的产业空间与文化地标。通过深挖名人IP精神价值、创新侨房保育活化路径、构建区域差异格局,中山正探索一条“以文化人、以产兴村、以侨连心”的振兴之路,让名人的精神永续,让名村的故事续写辉煌。这不仅是中山的答卷,更为大湾区乡村振兴点亮了一盏引航之灯。
作者系中山市博物馆文博馆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本文为2025年中山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农文旅融合视域下侨房保育活化利用探析——以中山市南区侨房为例》阶段性成果)
张翔
中山古村视觉生态构建路径:以纹样基因驱动名村IP赋能
■一、纹样承载村落精神:构建名村视觉基因库
中山古村的文化魅力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底蕴,并具象化于独特的视觉基因表征。此类视觉基因以传统纹样为载体,凝练承载历史名人精神品格与地域文化特质,构成村域IP体系建构的核心要素。通过对名人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及纹样符号的现代转译,中山古村旨在实现从历史存档向活态传播的范式转型。
(一) 名人精神符号化转译
在中山古村,名人精神经由纹样符号实现具象化表达,成为村域IP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雍陌村郑观应故居窗棂的传统冰裂纹,结合其革新思想,可抽象转化为“破局纹”。该纹样以锐利折线为符号形态,象征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所倡导的革新理念。
同样,孙中山先生手稿笔触可转译为“海云纹”。其“博爱”二字墨迹的飞白效果,通过流动曲线设计,以线条交织形态隐喻“博爱”精神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内核。此纹样可视为翠亨村的核心文化标识,并广泛应用于该村乃至中山市的导视系统,以波浪形态展现海洋文化的包容特质。
上述纹样符号的转化过程,实质是将名人精神特质、相关文化事件、纹样符号及其文化语境有机融合,使纹样成为可解读的文化基因载体。由此建构“精神—事件—符号—语境”四维分析框架,为中山古村的文化传播提供理论支撑。
(二) 名村纹样基因图谱构建
中山古村的纹样资源丰富多样,涵盖传统建筑、民俗器物及名人文化等多个领域。通过深度采集与数字化处理,可建立支持高并发访问(适配村镇级网络环境)的中山古村纹样数据库。此举不仅为纹样保护与传承提供技术支持,亦为文创产品开发储备丰富素材。例如,大环村粤乐工尺谱中的板眼符号“彡”,经转译应用于音乐广场的夜光铺装,成为艺术传承的具象表达。
通过对名人精神的深度挖掘与纹样符号的现代转译,中山古村不仅构建了独特的视觉基因库,亦为村域IP塑造奠定了坚实基础。纹样符号承载名人精神与地方文化,并通过现代技术与设计理念,驱动其从历史存档向活态传播转变。
■二、生态赋能:视觉价值链闭环构建
中山古村视觉生态的构建,不仅依赖纹样的深度解码,更需借助数字技术、场景赋能与传播裂变,实现从静态符号到动态文化的跃迁。此过程通过低成本数字活化、场景沉浸式赋能及纹样传播裂变三个环节,形成完整的视觉生态闭环。
(一)低成本数字化再生。在数字技术驱动下,中山古村纹样资源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活化。通过开源工具构建多维度标签体系(如名人关联度、应用场景、纹样工艺类型)的纹样数据库,为文创企业及村镇居民提供便捷的纹样应用路径。
(二)场景沉浸式赋能。中山古村通过场景沉浸式赋能,将纹样融入具体空间,增强文化体验感与参与感。主要包括空间叙事手法:例如,在大环村活动广场,将“律动波纹”嵌入音乐台阶,结合低成本电容感应薄膜与低功耗蓝牙模块联动,游客踩踏即可触发吕文成名曲《平湖秋月》。此互动设计增强游客参与感,并通过音乐与纹样融合传递村落音乐文化。体验升级设计:在郑观应纪念馆砖雕图案处设置AR引擎自动触发装置,游客通过手机摄像头可触发并观看郑观应“商战思想”主题动画短片。此设计提升文化吸引力与游客沉浸感。
(三)纹样传播裂变机制。中山古村可通过Z世代破壁策略、“岐澳纹廊”构建、全民共创模式等创新方式实现纹样传播裂变,扩大文化影响力。通过低成本数字活化、场景沉浸式赋能及纹样传播裂变,中山古村不仅实现纹样的活态化,更构建了完整的视觉生态闭环,提升村落文化吸引力,为文旅融合提供新思路。
■三、名村IP出圈:从纹样基因到文旅地标
在中山古村视觉生态构建中,名村IP塑造是实现文化“出圈”的关键环节。将纹样基因转化为文旅地标的视觉标识,可显著提升古村文化吸引力,并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力。以下以雍陌村“破局纹”为例,可通过IP构建规划、场景渗透规划、经济转化规划等策略推进。
中山古村的“名气”,正源自其纹样基因的持续表达。通过将名人精神转化为视觉符号,中山古村构建了独特的视觉基因库,为村域IP塑造奠定基础。这些纹样符号承载名人精神与地方文化,并通过现代技术与设计理念,实现从历史存档到活态传播的转型。经由基因解码(建立“精神-事件-符号-语境”采集标准)、场景赋能(电容感应、轻量化AR等技术应用)及生态运营(纹样授权+AI风控+收益反哺机制)的三级推进,成功构建“技术—文化—经济”三角稳态模型。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本文为2025年中山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数字化赋能中山文化名片路径研究——基于特色纹样与名人文化的融合》阶段性成果。)
阿丽莎
名人文化赋能的保护、活化与传承密码
在中山市,众多古村犹如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宝,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名人与名村之间,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紧密联系,相互成就。翠亨村因孙中山而闻名遐迩,大环村因吕文成而别具魅力,雍陌村因郑观应而声名远播。这些名人成为名村的独特IP,在当下文旅热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古村落保护与活化中深挖资源,通过非遗传承推广激活文化生命力,形成强大的名人带动效应,推动更多名村“出圈”,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古村落保护与活化:让历史肌理焕发新生
古村落的名气,首先源于其不可复制的历史风貌。保护古村落并非简单的“冻结式留存”,而是要在守护历史肌理的基础上赋予其当代活力,让老建筑、老街巷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中山古村多保留着岭南传统村落的格局,青砖墙、石板路、古祠堂等建筑元素是其独特标识。翠亨村在保护孙中山故居等核心建筑时,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对周边传统民居进行修缮时严格遵循“修旧如旧”标准,保留夯土墙、木梁架等原始构造。同时,可以将部分闲置的百年老宅改造为“时光书局”主题书店,既延续了建筑的历史感,又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阅读空间,让古村落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使用”形成良性互动。雍陌村则探索出“文化地标+业态活化”的模式。但是要想真正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文化新地标还需要业态的创新。比如,可以以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为主题,开发文化体验游项目。
对于古村落的整体风貌保护,可借鉴“村落博物馆”理念。左步村将散落的阮氏宗祠、欧氏宗祠等古建筑串联成“姓氏文化走廊”,在保留原有街巷肌理的基础上,清理乱搭乱建的现代建筑,统一沿街商铺的招牌风格,使其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同时,在村口设立“村落记忆馆”,通过老照片、农具、族谱等实物,系统展示村落的发展脉络,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古村的历史变迁。
■二、非遗传承推广:让民俗技艺融入生活场景
中山古村的名气,更在于其流淌在街巷间的非遗文脉。黄圃腊味制作技艺、沙溪凉茶、崖口飘色、西区醉龙舞等非遗项目,与古村落的生活场景深度绑定,是激活古村文化魅力的关键密码。
将非遗传承融入古村日常场景,能让游客体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沙溪镇塔园村是“沙溪凉茶”的发源地,可以将村内保留着的民国时期建筑改造为老药铺形式的“沙溪凉茶非遗工坊”,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示凉茶熬制技艺,游客可亲手参与药材分拣、配伍,了解“三桠苦、黄枝子”等岭南草药的功效。
古村落还是非遗展演的天然舞台。崖口村的“飘色”被誉为“空中杂技”,当地可将这一习俗与古村旅游结合,定期推出“飘色体验日”,大环村作为粤乐大师吕文成的故乡,每逢节假日可以在村内开设“吕文成粤乐班”,邀请粤乐传承人定期为中小学生授课,教授高胡、扬琴、洞箫等乐器,学生们排练《平湖秋月》《步步高》等吕大师创作的名曲;将村内闲置的公共空间可改造为“粤乐传习所”,每月举办“大环粤韵”惠民演出,邀请村民与游客共同参与,表演成果还可制作成八音盒等文创产品售卖,让粤乐这一非遗项目在古村落中实现“活态传承、世代延续”。
■三、保护与传承的协同:构建古村文化生态闭环
古村落的名气持久与否,取决于保护与传承能否形成协同机制。只有让古村落保护为非遗提供生存土壤,让非遗传承为古村注入文化活力,才能构建可持续的文化生态。
积极建立文化滋养与乡风文明提升的双向循环。文化与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翠亨村近年来吸引了逾30家画家工作室入驻,当地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都赋予艺术家们丰沛的创作灵感,历史伟人、文化名人的故事被艺术家们深挖、演绎和创作,在孙中山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影响。而艺术家们扎根乡村,活化古民居,以美育介入乡村环境风貌整治,以文化涵养乡风文明,让保护过程本身成为文化传播的契机。
中山古村的名气,从来不是孤立的建筑或名人符号,而是历史建筑、非遗技艺、名人故事共同编织的文化生态。当古村落的青石板路回荡着粤乐的悠扬旋律,当百年老宅里飘出非遗美食的香气,当游客与村民在传习所里共同体验传统技艺时,这些古村便不再是沉默的“历史标本”,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载体。唯有坚守“保护为先、活化为要、传承为本”的理念,才能让中山古村在时光流转中持续绽放独特魅力,成为跨越代际的文化记忆地标。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主任、讲师
郑劲超
传承名人名村文化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中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名人辈出,开近代风气之先,形成了底蕴丰厚、影响深远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群,这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山的名人名村文化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遗产,孕育了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理论思想,以及献身祖国、民族振兴事业的实践探索,也留下了富有价值的历史记忆和特色突出的乡村风貌。传承名人名村文化,对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名人名村具有历史共生性。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近现代以来,许多香山人身处异国他乡,仍然坚持安危与共、守望相助。孙中山的故乡翠亨村,与郑观应的故乡雍陌村相距不过10多公里。地缘相近、人文相通,使郑观应与孙中山达成思想共识、成为忘年之交。孙中山与杨殷、萧友梅等人的革命往来,“四大百货”先驱在上海引领的消费文化时尚,他们在故乡留下的故居和建筑,是香山人在近现代历史上留下的时代见证。
名人名村具有文化延续性。“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中山的名人名村文化,在岭南文化中植根,在珠江文化中流淌,在海洋文化中弘扬,在香山文化中成熟。岭南建筑与宗祠文化,形成了包容务实的文化根系。水陆枢纽与商业传统,催生了开放创新的思想理念。远洋贸易与华侨文化,弘扬了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香山县的繁荣发展与中西文化交流,构建了多元融合的文化体系。这些文化,通过名人的作品、名村的建筑,通过系统性保护、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依然保留着完好的传统文化生态。
名人名村具有精神标识性。中山的名人名村传承着博爱、文明、慈善、开放的精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丰富着这些民族精神的内涵。进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山的名人名村文化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要保护好文化遗产,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推动名人名村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融合发展,推动名人名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名人名村文化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充分发挥名人名村文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抢救性保护和前期谋划论证,利用宗祠等场所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完善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挖掘、收藏和陈列,研究、提炼和展示名人名村文化的精神标识体系。开展讲述名人名村故事系列活动,通过线上推广、现场教学等方式,让人们通过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二是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名人名村文化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在市级层面统筹规划、总结推广名村改造提升的经验做法,形成相关工作办法和指引,把名村改造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在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的前提下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面向海外侨胞译制国际传播的内容,使名人名村文化成为扩大这座城市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三是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要坚持把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统一起来。依托名村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生态资源、产业优势,吸引人才、团队、企业和民间资本,打造多元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推动名人名村文化的艺术化、数字化、产业化。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名村保护,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之中,使名人名村文化旅游成为宣传文明城市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党校教师、“中山英才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社科理论类别特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