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理论周刊 新闻列表
~~~——
~~~——

 
2025年07 28
乙巳年闰六月初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07月28日 理论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纲用“分工和专业化”思想绘就中山现代化城市建设新画卷
  江鑫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新时代城市发展蓝图,提出“一个论断”,强调“五个转变”,部署“七个着力”,明确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为核心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路径。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要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战略定位,以深中通道通车为契机,在深入推进中山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加快推动传统工业城市向湾区枢纽新城蝶变。

  ■一、以分工协作为魂,总领城市建设新思路。会议强调,要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山要紧扣中央“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群、都市圈建设要求,以城市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纵深演进推动产业劳动生产率持续跃升来总领城市经济建设全过程。一是在宏观层面布局,要从空间上精准中山在大湾区都市圈城市空间分布和产业链分工网络中的层次位置,在将“深圳创造+中山制造”分工协作纵深推进基础上,通过比较优势产业专业化程度持续提升和产业分工门类持续拓展细分双维度来稳步推进中山产业链向高、精、尖优化升级,进一步在大湾区都市圈科创新城生产分工正网络经济效应中构筑珠西城市群高速增长新一极。二是从微观层面落子,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激活“有效市场”活力,以生产专业化理论和分工比较优势理论教育引导企业家和劳动者持续提升生产专业化水平,形成人人都是人才、创新跃迁永无止境的城市良性竞争氛围,进一步催化出以整个城市全产业链彼此有别又相互紧密协作为特征的无限趋于完全分工状态的产—供—销一体化大分工网络系统,推动中山全要素生产率在大湾区都市群中领先一步,逐渐形成具有虹吸效应的超高城市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巩固中山珠西核心枢纽地位。

  ■二、以产业升级为笔,勾勒创新发展新图景。会议强调,要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中山要紧扣中央“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核心要求,以“四新”勾勒创新发展新图景。一是推动建设智能监管集成新系统。以人工智能(AI)建设城市产业纵向升级和横向分工协作的智能监管集成新系统,以城市产业“智慧中枢大脑”打造全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升级和高效协作新范式。二是推动打造低碳产业新集群。深入实施“光伏+储能+氢能”战略,以拔得头筹之势加快建设全省首个“氢港联动”示范基地,抢占产业链分工网络制高点、核心区,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新增一批绿色工厂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三是培育未来增长新引擎。高度重视科技掌控产业链话语权作用,重点发展低空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新赛道,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更多高精尖企业引领产业链、创新链分工网络掌舵权。四是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更加注重品牌价值攻坚,推动产业科技附加值持续提升,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三、以区域协同为翼,重构湾区发展新格局。会议强调,要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中山要紧扣“百千万工程”目标,深入理解运用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内涵,积极拥抱深圳、广州、香港等中心城市,通过补链强链嵌入中心城市产业链高端,同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差异化分工协作发展的区域平衡新格局,实现从“要素供给者”向“价值共创者”转型。要依托深中通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承接深圳高端制造外溢,同时壮大智能家电等特色集群形成“次级中心”,在大湾区“中心—外围”结构中构筑珠西城市群高速增长新一极。具体而言,一是以“东承、西接、南联、北融”战略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参与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二是深入推进深中“六个一体化”,深化“深圳研发+中山转化”模式,加快编制深中经济合作区综合规划,提速建设深中合作创新区,推动深中创新资源共享、技术联合攻关、探索产业合作新模式。三是参与广州、佛山科技机构合作,与佛山共建万亿级别智能家电产业园区。四是深化与港澳合作,拓展“港澳科技+中山制造”“港澳青年+中山创业”“港澳人才+中山生活”,与澳门共建“中葡科创园”,加快规划建设香港—中山高质量发展合作区。

  ■四、以城市更新为墨,书写空间提质新篇章。会议强调,要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中山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加快通过物理空间、经济结构、社会功能的协同重塑,实现城市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边际收益的提升与价值重构。具体而言,一是要紧扣“产业空间重构”主题,克服困难持续深入推进镇村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加大片区综合改造力度,推动“古镇-横栏-小榄”“港口-西区”“黄圃-南头”等镇街连片“工改”,腾出更多千亩、万亩级产业空间。二是要加快城市更新步伐,进一步提升中山城市首位度。要持续补齐中山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增强发展的韧性和宜居性。要持续培育创新生态,稳步完善中心城区生活休闲功能,优化全域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激发整体经济社会活力。例如,多措并举改造升级孙文西路商业步行街、逢源商业街等商业街区,持续创新消费场景;鼓励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石岐街道老旧厂区更新改造,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更多植入新业态、新功能。

  ■五、以智慧治理为刃,锻造城市运行新效能。会议强调,要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中山要紧扣中央“精准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要求,通过专业化协作提升城市治理效率,核心围绕“技术赋能—需求导向—价值共创”形成多层级、网络化的分工体系,持续深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前提在于做好基于资源禀赋的权责划分主体分工。市政府要主导顶层设计(如制定标准、明确公共服务需求)与监管,科技企业专攻技术研发(感知设备、AI算法、云平台)与落地运营,科研机构聚焦基础研究(如数据加密、城市治理模型),市民参与使用需求反馈,形成“政府定方向-企业做实施-科研强支撑-市民验效果”闭环。二是核心在于做好基于技术层级垂直协作的产业链分工。要从底层到应用层形成专业化分工链条:感知层(传感器、物联网企业)负责数据采集,网络层(运营商)保障5G/6G、算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平台层(云服务商)承担数据存储与算力调度,应用层(行业解决方案商)针对交通、政务等场景开发具体功能,各环节通过标准接口(如数据中台)实现无缝对接,避免重复建设。三是保障在于做好基于场景协同横向联动的跨域分工。打破中山城市各部门壁垒(如交通、应急、政务),按场景需求重组分工,例如智慧交通中,交管部门提供交通规则与实时需求,车企提供车路协同数据,IT企业开发信号优化算法,形成“数据互通—功能互补”的横向网络,避免“信息孤岛”,实现“1+1>2”的治理效能。

  ■六、以文化传承为基,厚植城市文明新底蕴。会议强调,要着力建设绿色低碳、崇德向善的美丽文明城市。中山需紧扣中央“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要求,通过多元主体的专业化协作,实现“生态宜居”与“人文和谐”双重目标的高效达成,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主体分工方面,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力量(实践者)要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承担差异化职能,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协同—社会参与”的三角架构。二是在领域分工方面,“美丽”维度(生态与空间)提质增效要以“环境优化”为核心,聚焦“硬件改造”与“长效维护”,例如要积极探索中山水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多措并举打造环五桂山旅游度假休闲胜地;“文明”维度(行为与文化)要以“人文提升”为核心,聚焦“价值培育”与“行为规范”,例如充分活化利用孙中山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国际文化活动品牌,推动中山农文旅融合发展纵深推进。三是在过程分工方面,美丽文明城市建设是动态过程,要按“短期攻坚—中期巩固—长期深化”的阶段特征调整分工重点,推动“阶段递进”的协同推进。总之,中山美丽文明城市建设,本质是要通过专业化提升效率,同时通过协同避免“主体缺位”或“目标失衡”,关键在于政府不包揽所有事务(避免行政低效),市场不唯利是图(防止“美丽”异化为商业开发),社会不被动等待(拒绝“文明”仅靠说教),最终通过各主体的比较优势互补,实现“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统一,让中山“美丽”可感知、“文明”可践行。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