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理论周刊 新闻列表
~~~——
~~~——

 
2025年07 28
乙巳年闰六月初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07月28日 理论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文化是灵魂
  》》》上接01版 聚焦精神共富,累计在全省培育乡村美术馆101个,公众到美术馆画速写成为热门现象……

  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习近平一次次要求把最好的地方让出来,留给人民。从西子湖畔,到钱江源头、大运河起点,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文化馆(站)……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破土动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2003年7月10日,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省域发展顶层设计“八八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成为其中重要内容。

  2004年,习近平亲自带队,围绕文化建设展开调研——从文物、名城、文化遗产保护到影视、动漫等文化产业发展,从农村文化生活到城市社区文体活动,再到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层次高、规模大,影响深远。

  2004年3月25日,嘉兴市图书馆海盐塘路新馆静悄悄的。进入馆内,习近平很少讲话,上楼时他突然问:“有没有农民到这里来读书?”

  “有,但是不多。”

  “为什么?”

  “农民到市区图书馆不方便。”

  “能不能把市图书馆的优质资源输送到镇村?”

  …………

  时任该馆馆长的崔泉森对这场对话记忆犹新:“习书记牵挂农民读书心情急切。”

  牢记习近平的嘱托,他们努力探索实践。2010年,嘉兴图书馆总分馆实现了各乡镇全覆盖。2012年,浙江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目前,全省共有农家书屋1.7万余家,年开展各类阅读文化活动10余万场。

  义乌横塘村。一个不大的会议室里,记者问时任义乌市委办主任丁政:

  “总书记当年在这里总结义乌是‘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发展,您如何理解这个‘妙’字?”

  “义乌不沿边不靠海,没有资源,却发展强劲,习书记多次来调研,他说的这个‘妙’是指我们的文化……”丁政说。

  这个“妙”字,在习近平亲自审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关于义乌发展经验的调查报告》中有更精彩的诠释:“义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拨浪鼓文化’,为义乌人的创业和义乌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源泉和肥沃的文化土壤。”

  一次次调研,既是全方位的文化“体检”,也是系统性的“解剖麻雀”。习近平还主持召开浙江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省政协文化大省调研课题汇报会、教科卫体系统调研座谈会、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恳谈会等,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他提出“真”“情”“实”“意”的四字要求——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充满激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精品意识;对新闻工作者,他提出“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提出“把网络建成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阵地、新渠道、新载体”……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一册厚厚的《文化大省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报告出炉,一张文化大省建设的蓝图在习近平心中逐渐成形。

  浙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到来了——

  2005年7月28日、29日,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三个力”“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

  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三个力”,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政治方向、改革取向和价值导向。

  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八项工程”系统完备,坚持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地方文化建设工程。

  “八项工程”是“八八战略”的文化篇。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四梁八柱”由此立下,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有了明确指向标;

  文化建设为了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答案,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发展途径、发展保证等基本问题有了系统完整的规律性认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特质在浙江实践与探索中开始彰显,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理论依据和实践素材。

  20年前,“八项工程”启动时,习近平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深情写道:“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20年后,从历史看向未来,从浙江看向中国、看向世界,重温这段话,更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文化情怀。

  ■“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

  “八项工程”擘画了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宏伟蓝图。文化建设为何如此重视“工程”二字?

  习近平强调“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

  “工程化推进”求的是实效。对于国内首个从哲学社会科学层面观照地方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习近平亲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定方向、出题目、提要求、作总序。

  习近平更强调“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着一任干”。如今20年过去了,“八项工程”在历届浙江省委手中接力推进、久久为功。之江大地,硕果累累——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年轻人纷至沓来。人们簪花入画,徜徉于《千里江山图》《溪山行旅图》《瑞鹤图》间,咫尺万里,纵览千年,中华文化气势恢弘……文化科技的道器合一,令人感受到新时代文化浪潮澎湃。

  浪潮之源便始于20年前。

  2005年7月,一份特殊报告摆在习近平案头——能不能汇编出版两岸故宫博物院宋画藏品?

  作为中国绘画史的高峰,宋画存世稀少、流传分散。数字化汇集整理,必泽被后世。习近平当即批示:“这一构想很好,值得为此努力。”第一笔资金很快下拨。

  “当时我们没有一张清代以前的藏画,没有一台仪器设备。”工程项目组负责人、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回忆说,“习书记高度重视、直接推动,大家有了从零开始的勇气和攻坚克难的决心。”

  奔波数十万公里,他们全球大规模“寻宝”。

  《寒林重汀图》,南唐董源绝世佳作,现藏于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最初黑川并不接受项目组的请求,他们一顾再顾,终达成合作。

  《千里江山图》,百年来公开寥寥数次。为防颜色剥落,拍摄难度极高。项目组多次前往故宫博物院接洽,稀世珍品终定格为永恒。

  传世之心和诚意之下,更多海内外文博机构的合作之门缓缓打开,分藏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各家博物馆,以及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一千多件宋画珍品悉数实现数字化汇集……

  2010年9月,《宋画全集》按计划基本出齐,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作出进一步批示:“下一步出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打算很好,可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各方支持。”

  《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先秦汉唐画全集》的出版,中国绘画史的璀璨星河被一一点亮。

  2022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即将结项。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作批示:“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正式启动。从江南到塞北,从水乡到边陲,再到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事件。作为迄今为止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工程,以文化加科技的强强组合,成为承接古今、连接世界的巨典鸿编。

  “八项工程”不仅以“大系”提升中国文化探索的新高度,更以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杭州余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绿野芳洲。很多孩子到这里打卡,第一次知道,远古时期,这里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储量惊人的稻谷、雄伟的宫殿、大型的水利工程、制作精良的玉器……

  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曾矿山林立,灰沙遍地。

  “2002年下半年,余杭区内矿山企业整顿虽已完成,但遗址区范围之内的邻县还有一些矿山企业存在。”时任良渚文化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郭青岭回忆。

  2003年7月16日,习近平专程来到这里调研。俯身细看出土文物,认真听取保护现状汇报,在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先生的雕像前,与他的后人亲切会面……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方考古界都以“青铜器、文字、城市”三要素作为文明标准,认为中国只有从殷商起步的文明史。

  这次调研中,习近平敏锐地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得知遗址群范围内还有几家炸山采石的矿场,习近平亲自协调,石矿很快关停。同时,在他关心推动下,长期悬而未决的遗址保护范围划定问题也有了突破。

  习近平进一步提出良渚申遗:“我省在世界遗产申报方面尚属空白。‘申遗’是有许多条件的,也要下决心,花代价。”

  下决心,花代价。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用持续的资金投入,为良渚撑起一把伞。良渚遗址保护由此走上正轨。2007年,良渚古城揭开面纱;2009年至2015年,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显露真容……一个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实证良渚已出现城市、出现阶级、出现王权和国家。

  2016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四位文博界老专家关于良渚申遗建议的信上作出重要批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2019年7月6日,阿塞拜疆。

  当地时间10时29分,良渚古城遗址项目进入审议过程,“良渚古城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文明的源头”“代表了中国在五千多年前伟大稻作文明的成就”……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高度评价良渚古城遗址。

  “我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提案通过!”当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执行主席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的木槌重重落下,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让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充分的实物证据和确凿的学术支撑。

  基于以良渚为代表的样本,中国考古界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

  2023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议下,首届“良渚论坛”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文明之光,辉映全球。

  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的又一瑰宝。

  2006年的最后一天,习近平乘坐杭州水上巴士“西湖”号考察运河综保一期工程。在行船中,习近平边看边问,肯定了杭州保护大运河的努力,又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他深情嘱托,要让运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如今,治水理河,赓续文脉,千年运河滋养着两岸城市和人民,它不仅是生态河、人文河,更是致富河、幸福河。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在绍兴的浙东运河边,他叮嘱要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他走过一座10余米高的高拱石桥。看着石桥一旁高速公路上穿梭不息的车流,总书记感叹道:“在这里可以畅想一下古今沧桑。”

  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寄予厚望重托。

  浙江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部署推进《关于持续深化“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实施方案》,打造“五个新高地”,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持续深化“八项工程”中书写新的答卷。

  弦歌不辍,文脉赓续。

  回望在“八项工程”指引下所走过的这20年,浙江从建设文化大省到迈向文化强省,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

  这是一个成绩斐然的20年——浙江接续推进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以文明探源护根脉、以文化基因识家底、以文旅融合促发展、以文明品牌树新风,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窗口”的闪亮标识,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强劲动力。

  这是一个春色满园的20年——西湖、大运河、良渚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全国文明县实现设区市“满堂红”;59部浙产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特派员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黑神话:悟空》等“文化+科技”现象引发全球关注……

  20年来,回眸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浙江文化建设中的每一笔擘画,每一个牵挂,更加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真理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展现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这里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马克思主义”

  《史记》记载,轩辕黄帝在缙云铸鼎后驭龙升天。一千六百多年前,黄帝祠宇依山而起,成为中国南方祭祀、朝拜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主要场所。千百年来,无数炎黄子孙到这里寻根,寻找中国人自我认同的气蕴和力量。

  抬头望向黄帝祠宇的匾额,章晓华难忘20多年前的冬天,那个意味深长的提问。

  2004年1月8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这里考察黄帝文化。她作为景区工作人员,熟稔地介绍着黄帝的传说和祭祀活动。

  沿台阶拾级而上,习近平忽然停下脚步,转过身来,问章晓华:

  “小姑娘,你是信马克思主义,还是黄帝文化?”

  一路快人快语的章晓华一时语塞,愣在原地。她犹豫片刻,然后说:

  “两个都信吧……”

  “回答得很对!”习近平笑着说,“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信马克思主义。作为炎黄子孙,中华五千年文明让我们不能忘根。”

  那一天,习近平在这里为全省人民敲响了满载新年祝福的钟声。钟声清亮,余韵回荡,也久久回响着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止过的深邃思考:

  文化是魂,是深深根植在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中的精神血脉。中国共产党人,应怎样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通的逻辑在哪里?

  孔子一脉自1128年“扈跸南渡”被赐居衢州以来,孔氏南宗推动儒学深入民间,对江南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2002年12月底,顶着寒风,习近平夜访孔氏南宗家庙。围着炭炉烤番薯,大家边吃边聊。很快聊起两年后的孔子诞辰2555周年,衢州想趁此良机,恢复中断半个多世纪的祭孔典礼。但用什么仪式,意见并不统一。

  “我的父亲对习书记说,我们希望恢复南孔祭奠,采用现代人祭孔,就是摒弃旧礼仪,穿现代人的服装,行现代人的礼节。听到这里,习书记点点头说,孔氏南宗家庙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广,是浙江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南孔文化值得很好地挖掘和弘扬。”孔子第76代嫡长孙孔令立回忆说。

  由此,衢州正式确定了“当代人祭孔,平民化祭孔”的定位。这是对传统祭祀文化的一次创新——参祭者着现代服装,行鞠躬礼,原本敬奉猪牛羊三牲,改为敬五谷和新鲜果蔬。

  2004年,衢州举办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南孔祭典——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祭祀大典成功举办。现场观礼者,除孔氏族人和各界代表,大部分都是当地市民和学生。随着影响越来越大,之后的典礼报名人数越来越多——新的仪式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进行着创新与转化……

  2005年6月20日,习近平在作“理想·价值·人文精神”的主题报告时,对儒家的忠孝仁义进行了古为今用的诠释:“忠就是要对国家负责;孝就是要对亲人负责;仁者爱人,仁就是博爱,仁就是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义就是要对自己负责。”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度体现。

  2014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心中无民莫为官。习近平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汲取古代先贤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

  》》》下转06版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