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啥?这就给你请‘帮手’!”话音刚落,南头镇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扛着塑料桶走了过来。桶里哗啦作响,数百尾手指长的泥鳅在水里欢快地蹦跳着。工作人员,将鱼苗缓缓倒入积水中。小泥鳅一入水,便灵活地穿梭起来,啄食着水面的蚊卵和孑孓,激起一圈圈涟漪。
泥鳅能有效捕食水体中蚊虫幼虫(孑孓),是抑制蚊虫孳生的天然物种。 “这些小家伙可比农药管用!”工作人员擦着汗说,“它们专吃蚊子幼虫,还不用担心会污染菜地,真可谓一举两得。”李叔看着水里“忙碌”的泥鳅,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刚才还在想,这水总不能天天抽,下药又怕伤了菜。现在好了,这些小鱼苗就是‘灭蚊尖兵’啊!”他赶紧掏出手机拍了段视频,发到村民群里:“大家都来看看,农业局给咱送‘帮手’了。”
在不远处的穗西社区,类似的场景正在同步上演。在一百多亩的田地间,数十处长期积水的低洼地、储水塘边,都有工作人员投放鱼苗的身影。
南头镇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刚说,这次先试投了数百尾鱼苗。“你看这水塘,以前三天不清理,蚊子就能成团。现在放了泥鳅,水里的孑孓肉眼可见的少了。”他介绍,接下来,会继续采购鱼苗,扩大投放范围。
“以鱼治蚊” 构建生态防线的做法在阜沙镇也得到了推广。在紧张的防控工作中,阜沙镇不断探索创新举措,“以鱼治蚊”便是其中的亮点。7月28日,阜沙镇结合辖区泥鳅养殖产业资源优势,推行环境友好型生物防治措施,全力阻断蚊媒疾病传播链条。
阜沙镇农业农村局针对镇域内蚊虫易孳生的静态水体,系统开展泥鳅苗投放工作。首批3000尾泥鳅苗由专业人员集中投放至荷花池、水生盆栽等139处重点孳生点位,通过构建“以鱼治蚊”的生态防控体系,实现绿色可持续的蚊媒控制目标。
本报记者 柯颂 卢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