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9时40分,南朗街道网格和大数据事务中心网格员黄旭燊通过电脑操作一架无人机飞临翠亨村上空,开展屋顶积水安全隐患巡查。此时,一处农房楼顶积水出现在无人机镜头视野范围。黄旭燊熟练地将无人机状态设置为悬停,放大画面判定其确为积水隐患点后,再次操作镜头拍下远、中、近三个景别的照片。黄旭燊点击鼠标浏览自动生成的工单。工单上,具体时间、地点和所属网格等信息一应俱全。
与此同时,积水隐患地点附近的翠亨村003号网格工作人员吴嘉濠扫描工单中的二维码,进入无人机低空遥感网云平台,得到积水隐患点的坐标。地图软件随即弹出,生成了前往路线。“工单带有定位功能,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单到现场做相应处置。”黄旭燊介绍。
据悉,无人机系统以村(社区)为中心制定自动航线全天候、日常化巡查道路、屋顶等范围,一旦高清摄像头捕捉到房屋积水、卫生黑点等易孳生蚊子的情况,中心将通过平台及时向村(社区)两委反馈。“以前网格员都靠‘铁脚板’巡查,如今有无人机帮助发现盲点,快速轻松锁定问题痛点,通过科技赋能手段减轻网格员的日常工作压力,总体巡查效率能提升70%-80%以上。”网格员王凯伟说。
记者了解到,南朗街道网络与大数据事务中心的无人机系统共部署了9套智能基站,每天起飞巡查无人机30-40架次,实现了网格化全覆盖。
本报记者 何腾江 见习生 周昊
通讯员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