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中山城乡,一幅生动的更新图景正徐徐展开:斑驳的老旧小区披上“新装”,百年侨乡农房焕发新颜,“香山系”公共服务品牌遍地开花,“六调联动”机制织就多元解纷网络,基层自治持续完善……今年以来,中山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在城乡建设管理上精准发力,让高质量发展既有“颜值担当”,更有“民生温度”。
■老小区“逆生长”,农房穿上“新衣裳”
斑驳的墙面粉刷一新,坑洼的道路变得平坦整洁。小区公园里,老人们在新安装的健身器材上活动,孩子们在儿童游乐设施上玩耍。停车位被统一规划,新安装的路灯将小区照得通明……在中山,一个个老旧小区正陆续“换上新装”,不少居民感叹:“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终于‘返老还童’了!”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新建)储备库共510个小区,目前已全部完成立项与方案评审工作,累计已有397个小区开工建设。中山启动改造的老旧小区多为上世纪的建筑,普遍存在设施陈旧老化问题。尤其是老城区的部分小区,还兼具着文化历史印记,改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也让中山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探索出不少新举措,2月14日,2025年广东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动员部署和现场观摩活动在中山举行,不仅向全省分享老旧小区改造经验,也为中山后续改造工作提供了新灵感。以石岐街道安栏路片区为例,该片区改造项目计划整合街角巷尾的零散空间,打造“微型休闲区”。在保留原有街巷格局的同时,通过差异化铺装划分功能区域。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共145个小区,涉及840幢居民楼,惠及17804户,已完工40个小区。
不仅老旧小区要“换新装”,村里的农房也要“更新衣”。今年上半年,中山重点推动广澳、广珠西等高速沿线以及典型村等重要节点农房风貌改造提升,连线成片打造一批风貌示范带。推动所有村至少打造一个农房风貌改造提升片区。
南区街道沙涌历史文化街区入口及周边农房完成外立面改造,整体风貌焕然一新。改造后的建筑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元素,百年侨村展现出古朴与现代交融的新形象;五桂山街道因地制宜,坚持“一房一策”、保留本土特色,三个月内完成162户农房的风貌提升工作;黄圃镇石军村对横石路、军兴路沿线农房进行外立面改造,完成28间房屋外墙清洗、21间窗线腰线美化,老旧建筑面貌焕然一新。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完成5.9万户农房改造提升,4个典型村完成全域农房风貌提升,49个村(组、队)完成片区农房风貌提升,约5000户农房增设裙边、小披檐、进行墙面翻新改造等。涉农村居100%达到省美丽宜居村标准。
■“香山系”服务矩阵再扩容,打造家门口幸福圈
香山长者饭堂、香山书房、香山新街市……走在中山大街小巷、乡间村道,会发现“香山系”公共服务品牌无处不在。今年又添了不少“新成员”。
1月1日,中山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香山书房在人才公园正式开放。书房内有5000本图书,涵盖哲学、经济、文化、艺术、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等13个类别,设置“人才专区”集中展示中山人才在各领域取得的出版成果;3月6日,中山市小榄镇太平村五棵榕香山书房正式开放。这座建在“百年古榕”旁的公共文化空间分上下两层,共有400余平方米,内设1万册藏书区、展览厅及多功能活动室,构建起“文旅+生态+阅读+艺术”的复合空间。
上半年,小榄镇文田市场完成“香山新街市”标准化改造,市场摊位全方位升级,“停车难”问题被解决,市场顶楼还新增了两个标准化的“五人足球场”。为进一步完善“香山新街市”规范管理,市市场监管局还下达了中山市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9个项目中有2个涉及“香山新街市”,包括“香山新街市”快速检测室建设与管理规范、“香山新街市”党建工作规范。
从书香四溢的“香山书房”到烟火气十足的“香山新街市”、暖心暖胃的“香山长者饭堂”,“香山系”公共服务品牌正以多元化服务浸润中山城乡肌理。这些不断扩容的民生工程不仅勾勒出“百千万工程”的温暖底色,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幸福。
■化解纠纷近万起,基层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中山创新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目前已形成覆盖市、镇、村三级的520个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实现医疗纠纷、婚姻家庭、知识产权等专业领域调解组织全覆盖。通过建立“医调、访调、公调、诉调、复调、援调”六调联动机制,有机衔接诉讼、仲裁等多元解纷渠道。今年以来,成功调解纠纷近万件,涉案金额1.9亿元。此外,我市还与江门、珠海、深圳等周边城市建立跨区域调解协作机制,相关经验获省司法厅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在公证服务创新方面,市司法局深入推进“公证+社会治理”新模式。石岐公证处选派专业公证员对接街道各社区,定期开展走访和普法宣传;菊城公证处制定《2025年巡回普法活动方案》,先后在小榄沙口社区、古镇古四村、海洲村开展公证宣讲和现场咨询;火炬公证处在开发区七个社区试点建立“公证员进社区”服务体系,实现“一社区一法律顾问一公证员”的服务格局。今年以来,全市公证机构已开展进社区办证服务150余场次,惠及群众1800余人次。
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市配备288名村(居)法律顾问和1671名“法律明白人”,不仅实现村(居)法律顾问100%全覆盖,更达到每村(社区)平均配备6名“法律明白人”的标准。这支队伍积极参与基层普法宣传和矛盾调解工作,2025年累计提供法律咨询2546次,开展法治宣传342场,出具法律专业意见275份,参与调解案件25宗,有力推动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氛围的形成。
此外,基层自治模式——“服务兑换服务”文明积分推行以来,在中山不少村(社区)广受好评。截至目前,小榄镇高沙社区“积分银行”注册户籍数约1500户。村民通过“随手拍”形式将发现的问题上报社区,通过审核后可获得相应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该模式还能应用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美丽庭院创建、绿美村庄等八大领域上,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村里事”变成“家家事”。“这种模式让社区环境焕然一新,我也把家里收拾得和街道一样整洁,住着舒心又愉快。”村民关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