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安社区14队黄婆婆家的小院曾被“宝贝”占去大半——墙角堆着捆扎好的纸皮,屋檐下码着塑料瓶,院角的竹筐里塞满了断成截的竹条。“这些都是慢慢攒的,想着多攒点能卖个好价钱,可收废品的嫌量少不上门,自己请车又不划算。”
黄婆婆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看着志愿者蹲在地上分类,“你看这小伙子,塑料瓶都按颜色分了,竹条还剔掉了带泥的,比我自己收拾得还仔细。”志愿者的动作麻利得很:先把散落的杂物归拢,再按“木材、竹条、废铁、塑料、纸皮”分成五大类,最后联系对应的回收点,用社区环卫队的车辆分批运走。
在16队的巷子里,志愿者正给李阿伯的废铁“解绳”,锈迹斑斑的铁架、变形的铁锅被一一搬到秤上,“阿伯,这堆铁能卖23块,我们记下来,回头让回收站直接转您微信。”
这样的场景,同时在社区10队、24队等多个网格上演。黄马甲的身影穿梭在老旧巷弄,原本被废品挤占的角落渐渐露出空地,风也能流通了,居民路过时忍不住多望两眼:“这院子,清爽多了!”
南头民安社区24队的梁阿叔家,是此次行动中“工程量”最大的一户。第一次上门时,梁阿叔家的杂物堆得快抵到屋檐,木条、废铁、破家具混杂在一起,雨水渗进去积成小水洼,“掀开最底下的木板,能看到密密麻麻的蚊子幼虫。”
社区了解情况后,当天就组织6名志愿者上门,从早上8点忙到下午3点,分类、搬运、联系木材回收站。
如今再去梁阿叔家,原先的杂物堆变成了平整的水泥地,他还自己买了瓶杀虫剂,“社区帮咱清了根,咱自己也得守住,蚊子少了,住着才安心。”
本报记者 柯颂 通讯员 谷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