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绿成金”,强调“发展绿色产业即创造财富”,通过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延伸产业链,放大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生态资源从“潜在价值”向“现实收益”跨越,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经济模式。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或三产融合的“生态+”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全国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67.6亿人次,总收入4814.2亿元,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7.8万个,推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597个。
——“借绿生金”,强调“发展绿色市场和绿色金融即创造财富”,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撑和金融创新,推动生态资源参与市场流通,形成“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链条,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当前,中国已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首位,绿色债券规模领先全球。
■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擘画蓝图
在报告发布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时具有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向,有效破解了贫困和环境、发展和保护、立己和达人等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次矛盾,引导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思想财富和价值共识。
报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回应生态文明世界之问,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为世界各国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全人类努力超越工业革命及其后的消费模式,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更高发展阶段指明了路径方向。
这一理念高度契合全球绿色发展理念,对人类永续发展的深刻洞见超越了地域界限,与各国自身发展战略及全球核心议程产生了显著的协同效应。
这一理念深刻启迪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跨越式发展、实现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思想借鉴,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新路径、新选择。
在应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挑战中,中国以切实的中国行动、中国力量,激发绿色转型活力,引领全球环境治理。
报告指出,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中,个别国家的政策倒退为绿色转型增添了不确定性。中国始终以负责任姿态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稳定性。中国坚持领导人气候外交,积极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坚持公正转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支持。深度参与全球气候谈判,有力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
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2024年全球新增的585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中,中国贡献占比最大,并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一大批标志性能源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造福当地人民。
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到保护臭氧层,从遏制塑料污染到保护湿地生态……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胡军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其蕴含的普遍真理和成功实践,为化解全球生态危机、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新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