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周的暑期实践,我们更加了解基层、了解市场,为我们将来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一线样本。”回想起前不久到中山南区街道龙环村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物联网学院)的2023级学生吴建钊如是说。他所参与的古荔守护实践团通过前期的自主研发,开发了一套智农互联系统,为当地古荔枝林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为古荔枝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数据支持。过程中团队也上了宝贵的一课。
南区街道有着悠久的荔枝种植历史,近5000亩的荔枝林遍布在南区各个自然村。今年气候适宜,南区荔枝长势喜人、红满枝头,总产量达2000吨。其中,龙环村就有两棵超过600岁的古荔枝树。8月11日,吴建钊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将前期收集的相关数据整理好,形成调研报告交到了南区街道。
吴建钊回忆,前不久他和同学们来到龙环村开展一线采样时,荔枝已经过了采摘期,荔枝林十分闷热,小组的10名大学生分工合作。其中航拍小组使用无人机对荔枝古树群进行了航拍,记录下古荔枝林的整体风貌。同时,技术小组利用前期开发的“线下设备-云平台—App(小程序)”智农互联系统,采集了荔枝林的初始数据。
吴建钊介绍,实践团队使用的智农互联系统,主要是通过环境传感器对荔枝园的空气温湿度和质量、土壤湿度和酸碱度等环境指标进行了全方位检测,接下来的几天,团队还根据天气变化,对雨后的荔枝林环境进行多次记录。原本,这套智慧助农系统是针对经济作物开发所设计的,在老师带领下,他们将其应用于古荔枝树的保护工作中。“当监测数值低于某个指标时,系统会提示需要人工干预,为古树管养提供参考。”吴建钊说,有了这次应用,他了解到,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不能“一刀切”,需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发程序时要有用户思维,做到灵活调整。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带队老师武晓兵告诉记者,这个暑假,除了上述的古荔守护实践团对接马岭社区龙环村外,该校共有5个实践团分别对接南区街道其他社区,参与学生近50人。学生们在实践日记中纷纷表示,“边走边学,我们更懂得走进基层的意义。”“褪去最初的新鲜感,对基层工作和‘百千万工程’有了更直观认识。”“以前在课本里学‘乡村振兴’,现在才明白农村最有生命力的画面是村民的笑容。”武晓兵说,学生们的学习感悟和成长轨迹正书写着现代青年们的“知行合一”。
南区街道团工委书记吴张弛表示,从今年6月开始,南区街道积极对接2025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暑期集中实践工作。两个多月以来,先后推动各社区与高校达成结对意愿项目11个,队伍人数逾100人。项目服务内容涵盖乡村振兴、休闲文旅、侨房保育、文化创意、研学调研、公益夏令营等服务领域,他们活泼开朗、创意满满,为南区街道开展“百千万工程”带来了朝气和活力。
本报记者 徐钧钻 通讯员 曾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