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文化 新闻列表
~~~——
~~~——
~~~——
~~~——
~~~——

 
2025年08 12
乙巳年闰六月十九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8版 2025年08月12日 文化 扩展 收缩 默认

返乡“捏”活老手艺
  8月的关中平原,气温依旧居高不下。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家家户户院门敞开,乡亲们坐在小板凳上专心雕刻。阳光下,一个个形态稚拙的泥塑胚体在地上铺展开来,等待晒干。

  “现在温度高,是赶制胚体的好时候。”在六营村的凤翔泥塑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0后”胡锦伟边介绍,边熟练地捏制一款生肖泥塑。“我设计的这款萌宠系列更符合年轻人审美,市场反响很好。”

  六营村生产泥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如今这里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凤翔泥塑的主产地,村民几乎人人都会捏泥塑。然而,凤翔泥塑曾因产品单一、市场萎缩而面临传承危机。近年来,通过多方合力,曾经的“泥玩具”正在成为带动乡亲们致富的“金娃娃”。

  2018年,从天津理工大学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的胡锦伟,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留在城市从事设计工作,还是回乡传承祖业?

  “锦伟,回来吧!泥塑是有生命的。”父亲的一通电话,让胡锦伟思索良久。儿时耳濡目染的泥塑记忆,父辈对泥塑倾注的感情,自己对美术设计的热爱……这些因素,最终牵引胡锦伟踏上了返乡路。

  创业伊始,胡锦伟通过走访发现,村里家庭作坊生产的泥塑种类少、品质不一,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少人对凤翔泥塑“老土”“过时”的印象,也制约着产业发展。“泥塑不仅是传统手艺,还蕴藏着更大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胡锦伟说。他决心运用所学的设计知识,在父辈和乡亲们打下的基础上,推动泥塑与现代生活融合。

  创新,成为胡锦伟激活老手艺的关键。他虚心向村里的老师傅请教,也常与其他青年同行交流探讨。他尝试将卡通元素融入传统造型,萌宠“Q版”系列泥塑一经推出便成为市场爆款,年销量超10万件。

  除了提升产品设计,胡锦伟还在宣传推广上花了不少心思。他积极参加国内各大展会,今年更代表凤翔泥塑艺人远赴哈萨克斯坦交流展出。他还开通短视频账号推广技艺,吸引众多粉丝前来体验。

  在传统的泥塑产品之外,胡锦伟尝试开发围巾、眼罩、冰箱贴等泥塑元素文创衍生品,并与众多高校开展合作研究,设计出分年龄段的泥塑体验包和研学课程,平均年接待研学人员超3万人次。

  为了进一步激发老手艺的市场活力,在政府引导支持下,胡锦伟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村里分散的手艺人组织起来,统一培训。目前,全村200多户、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泥塑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的兴旺也带火了乡村旅游。“依托泥塑特色,我们聚力打造非遗民俗村,发展‘非遗+文旅’拓宽新路子。”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介绍,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达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2800万元。

  看着传习所里专注捏泥塑的乡亲们和体验泥塑乐趣的游客,胡锦伟目光沉静:“泥塑是咱六营村的根,更是父辈传下的宝。我能做的,就是和大家一起,让这门老手艺捏出新希望,一代代传下去。”

  新华社西安8月10日电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