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第十七届中山书展 新闻列表
~~~——第十七届中山书展如约而至,“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

 
2025年08 16
乙巳年闰六月廿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2版 2025年08月16日 第十七届中山书展 扩展 收缩 默认

墨香浸润“人文城” 文化连起“书适圈”
第十七届中山书展如约而至,“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风尚日益浓厚
中山书展开幕当天,不少市民前往看书购书。
黄海根老伯在中山书展现场看书购书。
香山书院在书展期间举办系列阅读活动。
中山书展现场,丘克军作题为“从‘私人文学史’到《弃犬历险记》创作”的分享。
  统筹/吴森林 谭桂华 闫莹莹 卢兴江

  文/本报记者 闫莹莹 李红 杨健

  张倩 徐钧钻 实习生 郭思烨

  图/本报记者 余兆宇 缪晓剑 孙俊军

  2025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暨第十七届中山书展(以下简称“中山书展”)于8月15日至19日在中山博览中心举办,并在全市各镇街联动。本届中山书展以“书香湾区,阅见世界,共享未来”为主题,在上万平方米的展场里铺展出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指尖摩挲书页的沙沙声;没有流量的浮躁,只有读者与作者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更没有地域的隔阂,大湾区的文化书香在此交融,共同书写着“阅读共同体”的生动注脚。

  好书上新,大咖齐聚:

  “知道中山好,没想到这么好”

  今年的书展与“书香湾区”这一主题紧密相连,汇集了众多知名出版发行单位,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包含广东人民出版社、岭南古籍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以及连续三年参展的深圳出版集团。大同出版传媒和澳门文化公所也受邀前来中山市参展,共同构建了一个大湾区的文化交流桥梁。

  “中山书展会场的氛围特别好,它不仅仅是一个书籍的展示空间,更是一个充满读书文化理念的交流平台。”虽然多次来到中山,却第一次以出版社身份参加中山书展的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卢雪华说。她目睹了中山书展的成功举办,一届又一届,其影响力和传播力持续增长。最让她心动并由衷推荐的是中山的“香山文脉”系列和“中山美丽乡村”系列丛书,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她深入了解中山、品味中山,不禁发出“知道中山好,没想到这么好”的感慨。

  好书是书展的底色,既是对经典的传承,更是本土文化的传承与生长。在特色出版物区,“香山文脉”系列、“中山美丽乡村”系列丛书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山“本地书”。郑观应、吕文成、萧友梅、黄苗子、郑君里……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精华,在字里行间得以延续,让中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显厚重。反映中山美丽乡村主题的新书好书也在此展陈,如《出伶仃洋》《山河血脉:左步人的百年家国梦》《濠涌记忆:六百年香山隆都古村的前尘往事》等,既把每个村的历史沿革、名人侨胞、当代特色化为文字,也将“百千万工程”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全部融进去。读者们在这些书籍前驻足,细细品味,仿佛能听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咖是书展的亮点,既有学术深度,更有烟火气与人文温度。今年书展邀请的嘉宾名单堪称“文化天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带着《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开讲;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引驰,在此与读者聊聊《逍遥的密码:庄子与现代的心灵自由》;儿童文学作家、被誉为“当代小学生心灵成长的代言人”的商晓娜,为小读者们分享《好书就是好朋友》的阅读体验。让读者惊喜的还有马伯庸的出现——他带着见微系列新书《桃花源没事儿》,来书展与读者共同探讨历史与现实的奇妙交织。近20场的读者见面会、写作分享会、讲座、故事会,让读者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乐趣与温度。

  互动是书展的灵魂,让阅读从单向接收变为双向共鸣。除了传统的签售、讲座,主办方还设计了“书香画韵·集章寻礼”、非遗产品DIY制作、科学零距离、青少年无人机展示等特色活动。在中山文旅的展区,“中山故事”将老城的烟火、历史的记忆变成一个个值得纪念的文创产品;声屏教育则将“声音的魔力”融入书页,与小朋友一起玩起“名著猜猜猜”“配音模仿秀”“字词对对碰”“文化密盒之高手过招”“萌趣小龙”等多种互动体验。带着家人来逛书展的刘女士就与正读高一的儿子一起挑战“高手过招”,重温了一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趣味中加深了母子间的情感交流,也让儿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兴趣。这些互动活动,不仅丰富了书展的形式,也让阅读成为了一件更加生动有趣的事情,让读者在参与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与深度。在“书香画韵·集章寻礼”活动中,读者们穿梭于各个展位之间,通过完成指定的阅读任务或参与互动游戏,收集印章,兑换精美的文创礼品。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大家的阅读兴趣,还促进了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一抹书香,文化共鸣:

  换种方式与中山相遇

  翻开中山的书页,处处是“故纸”里的薪火。从南宋“香山立县”到近代“一个中山,半部近代史”,中山人把书卷气写进了脊梁。每年的书展,则是打开这本“城市之书”的最佳方式——它不仅展示了中山的过去,更串联起当下与未来,让读者在书香中寻觅到与这座城市的深层共鸣。

  这种共鸣,早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自2002年首届“中山读书月”起,阅读便成为中山市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仪式:17届书展的持续深耕、2000余场阅读活动的遍地开花、《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广东省唯一海选赛区的落地……阅读不再是小众雅事,而成为全民日常。数据是最有力的注脚:2024年中山市民阅读参与热情高涨,超三成受访市民阅读时间增加,日均阅读总时长约2小时;过半数市民精读图书量较2023年提升,人均年阅读量达20.2本(含电子书8.4本);64.9%的家庭藏书超25本,39.3%家庭藏书逾50本。在“全民阅读满意度调查”中,市民对公共阅读硬件设施、“市民选书、政府买单”、居所附近购书环境等10项指标的评分均在8分以上,总体得分88.4分。

  17岁的中山书展,像一瓶越酿越醇的美酒,将“书香气、文化味、温度感”融入市民生活,更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风尚酿成城市的文化底色。这份坚守的背后,是中山对“文化兴城”的深刻理解——工业可以立市,产业可以强市,但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才能让城市更加“秀外慧中”,更有学习力和创造力,走得更稳、跑得更远。

  中山以政策为笔,在“文化兴城”的蓝图上写下“实干”二字。作为率先在广东省出台《促进全民阅读发展的意见(2021—2025)》的城市,中山分步实施“百个香山书房”等民生工程;2024年,《中山市全民阅读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印发,明确“到2026年形成全民覆盖、共建共享的阅读服务体系”的目标。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104家香山书房,覆盖23个镇街,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累计接待读者175.5万人次,借阅量44万册次——社区书房日均客流量从2022年的32人次增至2024年的89人次,乡村书房节假日客流量较2023年翻番。阅读,真正从纸上规划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

  中山书展以创新为翼,推动阅读场景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创,参与群体从读书爱好者扩展到全年龄段市民。今年的书展便是这一理念的缩影。正如广东新华发行集团中山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双桂所说,“根据历届数据,亲子绘本、银发养生、社科读物这三类最抢手,我们干脆一次备齐。书展期间,不止博览中心,新华书店在中山的四家门店同步联动进行寻宝打卡赢好礼等活动,真正实现从娃娃到长辈的全民阅读。”在这里,传统出版与新兴技术碰撞出火花,电子书、有声读物、数字阅读等新业态纷纷亮相,让读者在享受纸质书带来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字化阅读的便捷与乐趣。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拓宽了阅读的边界,也让中山的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开放为帆,中山将本届书展从“城市文化活动”升级为“湾区文化交流平台”。书展开幕当天,澳门文教出版协会副会长、澳门大学原副校长、澳门口述历史协会副会长黎日隆带着澳门文化公所的出版物来到中山书展,作为早在2016年便参加“南国书香节”的出版商,今年是第一次来到中山书展,他最大的感受便是“场馆布置精致,本土选题丰富,尤其是香山文脉系列和美丽中山系列丛书,封面设计雅致、内容扎实,将中山的历史、人文、村落故事娓娓道来,让人爱不释手。”他不仅特意在展区拍照留念,还表示回到澳门也会向身边人推荐,“明年若时间充裕,我们一定准备更丰富的品种,布置更大展位,并邀请澳门出版、文化界同仁组团前来,实现双向交流。”

  在这里,“文化兴城”从来不是“为文化而文化”,而是以阅读为媒,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山将继续推进香山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让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书院、书店、书房成为点亮城市的文化之光,全面推动中山书香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期待这场持续5天的书展,不仅让书香弥漫城市生活,更种下了无数颗“阅读的种子”——它们会在湾区的土壤里生根,在中山的烟火中发芽,最终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文化森林。

  本届中山书展特色鲜明亮点纷呈

  88岁中山老书迷连续多年逛书展

  新老书商齐聚,本土与外来资源碰撞,中山书展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让书香在城市中愈发浓厚。88岁中山横栏镇的老书迷连续多年逛书展,初二的学生海淘自己喜欢的图书,连续三年收集书展印章……今年中山书展可谓特色鲜明,亮点纷呈。

  ■“悦读百千万 文化兴城行”主题展区:

  长卷绘文脉 书香满展区

  中山书展主会场内,“悦读百千万 文化兴城行”主题展示区里墨香与民乐交织,成为最具人气的打卡地。古筝的清越、扬琴的明快与小提琴的悠扬在此碰撞,三名音乐人联袂演绎着中山籍粤乐宗师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色》,旋律漫过展台,将驻足观展的读者卷入这场流动的文化盛宴。

  展区内,沙溪凤舞的斑斓羽饰、西区醉龙的威武木雕、小榄陶塑瓦脊的精美纹饰,静静陈列的非遗实物散发着岁月沉淀的光泽;身旁的展架上,中山元素的书籍、文创与音乐作品整齐排列,从文字到器物,全方位铺展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

  “整个展厅占地约500平方米,以‘思想引领、创新实践、丰硕成果’为脉络,分三大篇章系统呈现。”展区负责人包凯莹指着展区导览图介绍,“思想引领香山筑梦”“实践焕新文化解码”“硕果盈香文化潮涌”通过图片、音视频、实物与互动装置,将香山古城保护、名人文化传承、文艺精品创作、文化地标建设及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等实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化图景,让“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弘德”的理念变得具象可感。

  ■“人文湾区 书香中山”展区:

  新旧朋友聚首,书香版图扩容

  “人文湾区 书香中山”展区是本次中山书展的另一中心展区,除广东省出版集团、深圳出版集团等省内十余家老牌出版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同出版传媒、澳门文化公所等首次加盟,为市民带来更丰富的阅读资源。

  展区内,出版物区与手作文创互动区各有特色。前者,中山文旅集团、新华书店等本土机构带来多样图书;后者,读者或翻书,或体验手作,淘书之乐尽显。

  在新华书店展位上,记者看到主题出版物、粤版精品及“夏日漫游”系列图书引人注目,叠加全场8折、满减券等优惠,激发市民购买欲。学富书店聚焦青少年阅读、摆渡船阅读、红扣子阅读等四大主题品牌专区,吸引众多家长和孩子。

  博雅书店将粤食文化、本土文创与二次元元素融合,创意十足。不书店的作文门诊受家长欢迎,主题书单墙展示会员创作,文化味与互动性兼具。首次参展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带来社科经典与学术著作。深圳出版社展位人气旺,近400种图书涵盖深港文脉、科创科普等领域,《奔腾的深圳河》《可可西里》等颇受喜爱。

  广东省出版集团表现亮眼。旗下中山出版有限公司设“香山文脉”丛书、中山美丽乡村主题图书和社长荐书专区。编辑部主任吴嘉文介绍,“香山文脉”丛书有近10个品种,今年主推《方成评传》《郑君里评传》;社长荐书有13种,含《岭南弦歌》等;“中山美丽乡村”系列丛书,包括《山河血脉:左步人的百年家国梦》等。“这些书讲述中山历史、名人、村落故事,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山。”

  书展首次设中山档案方志赠书专区,市民扫码关注可免费领书。工作人员说:“我们每年出版记录中山历史的书,此次提供16种共400余册(套),让更多人了解中山。”

  ■现场特写:

  老少读者享受淘书的独特快乐

  展区内,琳琅满目的古旧书籍摆放整齐,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观展。不少人沉浸书海,指尖拂过一本本泛黄的旧书,细细翻看,享受着淘书带来的独特快乐。

  书之墟店长吴梓弘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是本次参展的主题。今年已是他们第三次参加中山书展,相比往年,展位面积扩大了100多平方米,还精心准备了近两万册古旧图书、绝版书和特价图书。更特别的是,店内珍藏的线装古籍如《朝阳县志》《香山县乡土志》,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经典革命小说《风雷》《东方》《青春之歌》等,组成了一场古籍旧物展。

  吴梓弘说,从前两年的参展经验来看,部分50岁以上的读者对绝版书籍和年代久远的书籍情有独钟,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不再版的书,总能牢牢吸引读者的目光。书展首日,许多书籍爱好者就纷纷前来选购,毕竟不少书籍是孤本,一旦错过便再难寻觅。

  来自中山市华侨中学的高二学生欧同学,一心想淘到《百年孤独》的旧版书,希望在本届书展上能实现这个愿望。她说每年都会参加中山书展,从2023年开始收集书展印章。当天一早,她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现场集章打卡,“刚才集齐了9个印章,太开心了。”

  众多读者中,88岁的黄海根格外引人注目。他来自横栏镇,当天上午在女儿黄荔的陪同下走进书展现场。一到展区,他就向工作人员递上一张写有书名的纸条,轻声询问是否有售。黄老告诉记者,他常年关注中山本地新闻,从第一届中山书展起,就养成了每年逛书展的习惯,这一坚持便是多年。他深有感触地说:“阅读是获得知识、开启智慧、修养道德、活跃思想、启发心智的最好途径,书展引导我们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香山书院启动系列文化活动:

  “十大典藏好书”榜单揭晓

  作为中山书展的重点特色分会场,岭南书院·中山市香山书院同步启动了系列文化活动。下午,中山市香山书院“十大典藏好书”榜单揭榜仪式暨《永乐大典》的编纂、流传与价值主题讲座在香山书院大讲堂举行,近百名读者和文化爱好者到场见证。

  据介绍,中山市香山书院藏有3000多册经典图书。此次发布的十大典藏好书跨越了时光,涵盖历史、文化、艺术、文献等多个领域,既是书院珍贵藏品,也是中华文明和香山文脉的结晶,更是读者与先贤对话的桥梁。

  揭榜后,活动聚焦榜单首位的《永乐大典》展开讲座和分享。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京州教授,中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梁斌应邀开展《永乐大典》导赏主题讲座。

  即日起至19日,香山书院香林阁特别开放典籍导赏活动,市民可通过中山香山书院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

  静静听一段

  “中国版忠犬故事”

  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作者丘克军在中山书展现场签售,并讲述作品创作与他的“私人文学史”

  8月15日下午,在2025南国书香节中山书展现场,资深出版人、作家丘克军带来了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并作题为“从‘私人文学史’到《弃犬历险记》创作”的分享。这部被称为“中国版忠犬故事”的长篇小说,被他认为是写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历时三年完成,故事原型是一段埋藏在他心中50多年的“少年与犬的故事”。

  ■“少年与犬”的故事

  “一条花斑大狗迎着云雾般的水蒸气,沿着铁路边毫不示弱地追赶着列车……奔跑几公里后,大花狗最终精疲力竭地趴在铁路上,张开大嘴,伸出血红的舌头喘着粗气,望着远行的列车,双眼流出了热泪。”这是《弃犬历险记》开篇埋下的伏笔,此后处处是回响。

  整部小说讲述的是小狗阿花陪“我”和妈妈搭半夜的火车去县城寻找杳无音信的父亲,中途它被列车员赶下火车,消失在茫茫夜色中。“我”以为再也见不到阿花,却在分开26天后,看见它带着满身的伤痕找了回来。为此“我”心绪难平,在中考后的暑假决定带阿花原路返回,寻找那段分开的记忆。这是一段“我”与小狗阿花共奔赴、同命运的成长故事。

  在书的《跋》中,作者特意强调自己“写一部我不是‘我’的小说”。在分享现场,丘克军也表明这是一部虚构小说,但他依然表示失散在数十公里之外的小狗找了回来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我家距离火车站有十几公里,我们根本不知道小狗悄悄跟在后面,等火车门关闭才发现它也跟了上来。它是在第二站被赶下去的,距离第一站又有了40多公里。26天后它奇迹般重新出现的时候,满身都是伤,应该是在不熟悉的地方被群殴了。我后来想了很久,它是怎么回来的,只想到一个可能,应该是循着温泉的硫磺味回来的,之前我带它去过一次。”这段故事埋藏在心中50多年了,丘克军如今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每一个细节都清清楚楚。真正下决心写之后,就非常快,他只花了半年时间就完稿,其后又花了两年半的时间进行修改打磨。

  ■评论家和作者眼中的“视觉差异”

  在书的扉页上,丘克军郑重写下“谨以此书献给关心弃犬命运和热爱动物的人们”。但在腰封上,一句“少年和弃犬的双向奔赴,奋斗改变命运的人生隐喻”拉开了丘克军眼中“作者与评论家的视角差异”。他甚至觉得“出乎意料”。

  文学评论家申霞艳在评论中将《弃犬历险记》定义为“互为镜像的成长叙事”双主角叙事小说。另一位评论家蒋述卓直接将其定义为“超越忠犬八公,中国式少年成长的故事”,把第二主角少年转变为第一主角。书的《序》作者范以锦把小说核心主题定义为“中国版忠犬故事”。

  “其实我的全副心血都用在打造第一主角弃犬阿花身上。”丘克军认为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文学现象,值得文学评论界去探讨,“这种差异对于我来说并不是有意为之,对于评论家来说更是言由心生。”

  今年5月,丘克军在北戴河旁的“孤独图书馆”偶遇了一本书,这本书帮他探索到了自己的写作情绪,也由此解释了他与评论家之间的“视角差异”。这本书就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访谈录《1962-1991 私人文学史》,里面说“写作是一场陌生的旅行,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开始时,写作缘由和主题都无足轻重”。“我认为这种流于自然的写法才是《弃犬历险记》吸引读者的地方,以后的某些作品我将保持这种风格。”丘克军说他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并没有为其设立什么主题,只是用心去写一个埋藏在心里多年的“弃犬”故事,至于故事要走向哪里,“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私人文学史”

  丘克军第一时间买下了这本《1962-1991 私人文学史》,回到家反复阅读,一个更具象的“私人文学史”概念开始浮现,这成为他建构自己的文学生活以及倡导全民阅读的基底。

  丘克军认为阅读会因年龄、职业、兴趣爱好不同而有所差别,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梳理、形成和分享自己的“私人文学史”,而不应该每天把大部分时间沉湎于手机刷屏或碎片式阅读。

  丘克军早已看到,每位作家都会受到自己所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杰克·伦敦、莫言、刘楚昕的创作都受到他们所阅读的名著影响。刘楚昕的《泥潭》在最后一次大改的时候,从美国作家威亷·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中学到了多视角叙述、意识流等写作技法。《弃犬历险记》的创作与修改,也学习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化”技法。“坦白说,在修改作品阶段,我融入了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主角巴克的性格和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的心理刻画技巧。”

  “文章不是无情物,言由心生不应该成为过去式。”丘克军觉得快节奏、去纸质、电子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是社会与生活的必然,也给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命题。网络文学、微小说、短视频占据了人们的阅读兴趣,人工智能可以创作文学作品,但取代不了传世的人类所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