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支持珠江口东西两岸供应链融合发展暨中山保税物流中心试点综保区改革措施推进会同步举行,拱北海关推出15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提升中山保税物流中心通关效率,奋力将其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节点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
■“芯片驿站”落地中山:供应链响应从24小时缩短至2小时
“保税仓库运营后,客户如果在早上8点下单,上午10点芯片就能上线生产,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中山市鸿芯速航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泽宇说道。此前,芯片要从深圳或香港仓调拨,需经历需求提报、备货、通关、运输、入库、检验等六道环节,平均要耗去24小时。
如今,依托深中通道将保税仓库前置中山,客户下单后仓库当天即完成备货、制单、放行,货物2小时即可抵达生产线。“现在供应链响应时间大幅缩短,产能大幅提升。”陈泽宇难掩兴奋。
走进保税仓库,真空封装的芯片等货物在货架上整齐码放。这里不仅是存储空间,更能为半导体企业提供从原材料仓储、分拣、报关到代理采购及融资等一站式“拎包入住”式服务,“境内关外”的特性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企业算了一笔账:每年可缓缴进口环节增值税约1.5亿元,产品封装测试周期可缩短约22小时,问题反馈与工艺调整响应速度提升近八成……
2024年,深圳至中山的企业净流入量达168家,同比增长超两倍。五年前的一片滩涂,在今天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产业的纽带:翠亨新区向东30分钟直达深圳前海研发中心,向西联动珠江西岸制造集群。“保税仓库的投运只是一个开始。”陈泽宇展望道,“深中通道不仅连接了两座城市,更打通了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发展链。我们计划将再扩展2000平方米仓储空间,构建覆盖仓储、运输、金融的‘华南分拨中心’。”
“在中山布局公用型保税仓库,除了区位优势外,更是集团战略与政策支持共振的结果。”陈泽宇认为,从战略规划看,江波龙集团中山园区定位为“工程师园区、技术制造工厂和存储生态园区”,保税仓库能提升半导体原材料调拨效率,优化工厂生产效能,还可依托政策优势为生态链伙伴提供报关、仓储、物流、金融一站式服务,助力生态园区建设;而海关对公用型保税仓库功能的支持,更成为分拨基地落地的关键保障。
“我们将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智关强国’行动,助力‘深圳科创+中山智造’‘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协作模式落地落实。”拱北海关所属中山海关驻民众办事处副主任黄烨介绍,今年1至7月,中山市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8366.2万元,货值同比增长12倍;进口集成电路71.9亿元,货值同比增长19.1%。鸿芯速航保税仓库的年进出口值预计将达到约100亿元。
■15项改革措施:破解物流堵点,打造湾区开放型经济枢纽
今年8月,海关在中山保税物流中心试点综合保税区改革。在此基础上,拱北海关聚焦支持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重点产业发展,促进珠江东西岸融合,围绕提升外贸能级、强化业态供给、助力降本增效、促进物流畅通等4个方面,因地制宜推出监管改革措施,持续释放红利,有效激发外贸新动能。
此次一揽子15项支持措施是拱北海关积极顺应外贸新业态发展趋势、紧扣地方外贸发展战略、聚焦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实际需求推出的。
据悉,中山保税物流中心于2009年开始运作,从珠江西岸首个保税物流中心起步探索,进出区总货值累计已超4200亿元,其中2024年进出口值在全国85个保税物流中心中排名第13位。目前,中山保税物流中心已顺利完成了全国首票保税物流中心“卡口分类分级管理”非报关货物通关业务,企业申报要素减少33%,卡口通行效率提升20%。
为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拱北海关推出粤港“一单两报”申报模式,实现港澳进出口货物数据“一次录入、两地使用”;通过关企信息化系统互联互通,将海关监管嵌入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推行视频核查、线上文书交互,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同时改变传统物流账册“长期不核销”模式,实行定期核销,帮助企业及时矫正管理偏差。
“中山外贸依存度达72.6%,全市6278家进出口企业亟需高效开放平台支撑,深度参与国际经贸活动。”中山市商务局四级调研员范浩伟介绍,当前中山已构建起“保税物流中心为枢纽、6个公用型保税仓库为节点、自贸区联动发展区为引擎、省级经开区为载体”的开放平台体系。
黄烨表示:“我们将认真落实好改革部署,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指导企业综合适用改革措施和各类有利因素及条件,推动进一步提升中山保税物流中心的通关效率、运营能级和区域辐射能力,为中山市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报记者 高倩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