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外呼实现“预警前的预警”
据中山气象研究与应用创新中心主任叶平介绍,该项目起源于2024年5月4日中山南部镇街的严重内涝灾害。当时一场突破历史极值的暴雨导致近8000辆车被淹,造成超9000万元保险赔付。
灾害过后,市气象局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山监管分局、保险行业协会和6家保险公司共同探索“气象+保险”服务新模式。去年12月18日,中山气象研究与应用创新中心已与人保财险、国寿财险等6家保险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良表示:“传统短信预警存在覆盖局限性和接收不及时等问题,现在启动了‘气象+保险’AI靶向预警后,通过三大运营商的AI外呼平台,能够在15分钟内同时向30万用户发送语音预警电话,实现‘预警前的预警’。”
这种创新模式主要针对极端天气来临前的“黄金避险期”。在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前,当监测到1小时雨量超过50毫米但尚未达到红色预警标准时,系统就能通过AI电话自动呼叫风险区域的群众,提醒他们及时移车避险。
“我们依托大数据和AI算法,能够精准定位灾害区域及人群,构建智能外呼+定向短信触达体系,极大提升信息发布的覆盖率和时效性。”中国联通智慧政务行业部总经理詹惠娟表示。
■试点成效显著,赔付降幅超66%
今年上半年,该项目已在中山南部三乡镇、坦洲镇和神湾镇开展试点。在今年6月17日的暴雨过程中,该服务得到有效检验:车辆赔付金额从9000万元降至3000多万元,降幅达66%;受损车辆从8000多辆降至3300多辆。
李良表示,市气象局此次与三大运营商签约后,中山将建成全国首个“气象+保险+通信”三位一体的数字防灾体系,为全国各地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和数字金融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据气象部门分析,中山模式的成功在于打通了气象部门、保险机构、通信运营商之间的数据壁垒,构建了“灾前预防—灾中响应—灾后理赔”的全链条防灾减损机制。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从被动理赔到主动防灾的转变,更探索出了数字金融赋能城市治理的新路径,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